2024年热烈庆祝八一建军节89周年双拥心得体会3篇
八一慰问活动心得体会(一)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加强军银合作,实现军银双赢,深化军银“鱼水情”,7月20日,中国工商银行达州分行王毅行长、黄进副行长率综合管理部、通川支行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带着全行员工对驻达官兵的深情祝福,前往达州军分区开展慰问活动,并与达州军分区司令员、后勤部部长等领导进行了亲切的座谈。
座谈会上,达州军分区司令员易继强对该行到军分区开展慰问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工商银行多年来为部队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表示由衷的谢意,同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为建设达州和谐、平安、繁荣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会中,工行达州分行王毅行长代表该行全体员工向军分区官兵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对军分区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工行业务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部队官兵对我行的金融服务多提宝贵意见,工商银行将不遗余力发挥产品优势、服务优势,为军分区广大官兵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确保双方合作关系持续巩固和深化。
八一慰问活动心得体会(二)
7月15日,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的成都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间操作室内,数个电脑屏幕上24小时不停地跳动着数据密令。这是利用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开展抗洪抢险的后方平台。该公司地处全国双拥模范城,在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北斗终端产业化基地,发展势头迅猛。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双拥”走在前列。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巴蜀大地一直秉承的光荣传统。“双拥工作就是要把军政军民的伟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广大军民同心同德干事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表示。
“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前往成都、泸定、达州、巴中等双拥模范城,感受街头巷尾浓浓的双拥气息。
参军报国的情怀融入骨血
“是红军救了我们村。”7月10日,站在泸定桥旁,泸定县泸桥镇大坝村村民史国秀,作为红色文化的义务讲解员,深情地讲述着那段红色记忆。除了给游客讲,还给村民讲、给村里的孩子讲,“要把红色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军民鱼水情。”
从小受红军精神熏陶的史国秀,拥军已有22个年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史大娘卖掉了家中仅有的12只鸡,又到山上采了两天的蕨菜拿到街上卖,凑钱做了220双鞋垫,坐车到都江堰看望抗震救灾官兵。每一双鞋垫上都绣着“一路平安”,史国秀希望官兵们平安地去救援,平安地回来!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不光史国秀对军队、军营、战士有着特殊的感情,泸定县各族人民也发扬和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和22勇士“飞夺泸定桥”精神,大力开展军地共建、军民共建。当地在原有红色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础上,投入800余万元,征地30余亩,建成岚安红军烈士纪念碑,建设岚安红军烈士陵园,有效保护613座红军烈士墓。
从小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泸定广大青年参军报国的情怀浓郁,仅去年,全县就有280多户家庭送子参军。为了严格筛选,所有参检青年“持证”上站,按编号挂牌盲检,“我们要将当地最优秀的青年送到部队去。”泸定县民政局副局长董德琴表示,所征集的新兵素质、条件和表现,达到了部队满意、预征对象满意、政府满意、群众满意“四满意”。
在达州,当地对双拥工作经费刚性预算。近4年累计投入国防建设经费8.5亿元,双拥经费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5个百分点。“‘双拥’这碗饭不能可吃可不吃。”省民政厅副厅长、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罗平恩说。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子弟兵
不久前,巴中市研究出台精准扶贫计划,重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生。消息传出,驻巴部队纷纷响应,主动联系认领。
其实,扶贫帮困的活动在驻巴部队中从未中断。单位对口支援贫困学校、个人资助贫困学生的事例不胜枚举。驻巴部队设立年度扶贫基金200余万元,帮助贫困村(户)脱贫致富。
不仅如此,在急难险重任务到来时,军队总是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近年,巴中饱受洪涝灾害困扰,驻巴部队先后出动民兵3000余人次,执行抢险救灾任务100余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在“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中,原成都军区紧急出动官兵4400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5900多名,原成空、武警部队及总部加强力量出动9000多名,陆航分队密集飞行196架次,出动车辆1000余台次,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工作为夺取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泸定县民兵应急连冒着余震危险,32小时昼夜急行军500余公里,紧急驰援重灾区阿坝州理县蒲溪乡,历时6个昼夜,出动兵力2000余人次,抢修塌方路段60余处,打通了该乡1800余名村民的“生命通道”。
在成都,驻蓉官兵们大力支持驻地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以来先后投入万余人,动用机械车辆6200余台次,参与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以实际行动为第二故乡建设发展作贡献。他们还热心参与地方公益事业,以来,驻蓉部队官兵向灾区和困难群众捐款2540余万元,义务治病2.9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