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都是学霸纠结在哪儿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北京大学2015自主招生“都是学霸”纠结在哪儿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近日在北大官网公布。南方一家报纸以“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推的都是‘学霸’”为题进行了报道。
  11年了!招生什么样的人问题仍然纠结着我们的自主招生。10年前,自招制度刚推出时,教育部就声明是为了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10年后的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今后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可今年,自主招生的推荐名单刚一公布,敏感的媒体已发现“推的都是学霸”。
  招学霸错了吗?没错!招“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的要求错了吗?也没错!问题出在了选拔对象的标准上。
  北京大学招办主任秦春华曾举过一个例子:北大附中有个叫季逸超的孩子,高三时开发出一款手机浏览器,在自主选拔过程中,却因模拟考试成绩仅在一本线附近而未能进入北大。但在隔年2月,美国福布斯中文版推出的“中美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中,季逸超却榜上有名。秦春华由是感慨道: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核心是打破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桎梏,可事实上,唯考试成绩,唯分数,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现状在我国自主招生的实践中不仅未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还有所反弹,再次走到以考试成绩为基础进行录取和“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偏离了最初的招生目标。
  季逸超的例子值得反思。为何在别人眼里是人才的人,却入不了我们自主招生者的法眼?更进入不了“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的人才培养绿色通道?这恐怕也是自主招生11年来仍然饱受质疑的最大原因。
  对于招生对象的选拔标准,教育界人士的讨论从未停止。前几年,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曾明确表示了“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立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多。对此,北大招办也阐述了“为什么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四点理由。
  其实,北大质疑“偏才怪才”和公众质疑“学霸”,道理都是一样的:即,他们到底算不算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如果是,就理所应当全都“不拘一格”,招进来为好,为什么非要把人才分割成三六九等,人为加以拒绝呢?
  当然,最根本的恐怕还是对待“潜在人才”的态度。其实,大学应该有这样的雅量和气度:学霸也好,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罢,不一定对他们求全责备,哪怕有一项突出苗头的,就不妨通过人才录用通道,把他们全都吸纳进来,即使有所“走眼”,又有什么要紧呢?想想当年大教育家蔡元培在为北大延揽师资时的做法,留学海外的有之,沉潜故经的有之;有名望的老先生有之,没有名望的年轻俊杰亦有之。当年梁漱溟走上北大讲台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矛头小伙子呢!当然,蔡元培的标准就是“无他,唯术业有专攻”罢了。
  另外,除了气度,我们的大学也本应该建立一套为各种各样的人才敞开大门的制度:保证一旦认定对方是个可造之材,就不应在分数成绩上再立一个让人纠结的高门槛。

北京大学2015自主招生“都是学霸”纠结在哪儿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