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德育渗透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王玉林++周睿

摘 要: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因其思想的先进性及与社会变革的密切关系,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应将其学科优势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德育渗透目标,积极探索德育渗透路径,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既提升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又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立德树人 德育渗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接班人”。[1]所谓立德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立德树人,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修德铸魂,对学生给予思想品德的教诲。“文艺精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梦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收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优秀的文艺作品,其课堂教学在梳理文学历史、品鉴文艺精品、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应启发学生发现自然美、生活美和心灵美,通过课堂教学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一、坚持育人根本,赋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德育资源的重要地位

*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因为具有强烈的当代性、怡人性情的审美性和丰富的德育资源,完全可以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首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决定了其思想的先进性。中国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学,是追求民族独立和人的解放的文学;*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文艺为什么人和怎么为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决定其人民主体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英雄主义等主旋律是其主基调。*强调,“*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3]

其次,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密切关系铸就了其品格的时代性。中国现代文学随狂飙突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起,于是革命文学、启蒙文学成为主潮,其弘扬革命精神、追求民族独立以及对国民性的审视等,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火热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源泉。中国当代文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当代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容易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共鸣。大学生对现当代文学这种喜爱、容易接受的审美情感体验有利于现当代文学德育功能的实现,能够使大学生正确、理性地把握当代中国国情、并获得承担时代赋予自身责任的勇气。

第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高度开放性、包容性使其具有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儒家文化强调积极进取,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民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人格;道家文化彰显道法自然、崇尚自由及“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气度。宋剑华认为,从五四新文学开始,“言志”诗学不仅没被剔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范畴,相反,却借助于西方话语得到合理的传承。具有强烈的“言”救亡图存的启蒙之“志”“抒”忧国忧民的个人之“情”的情怀[4]。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现当代文学以鲜明、独特的民族品格,这是西方文学所没有的精神特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改革教学内容,明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德育渗透目标

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但文学作品中的德育资源好比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没有形成系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文学作品的先进主题、文学形象的崇高品德、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等各方面进行充分挖掘、归纳和梳理。教师应在完成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身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机结合当前大学生德育的实际需要,明确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德育渗透目标,将其纳入教学总目标。具体来说,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筑牢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明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在理性上认知、在感情上认同、在信念上坚定和在实践上践行;在人生规划上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将个人的梦想融入集体乃至国家的梦想,在奉献社会中彰显价值、成就自我。当然,中国现当代文学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它有属于自身的学科特点、教学规律和教学重点,要充分发挥现当代文学学科优势,找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德育的结合点。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是因为作品通篇涌动着澎湃的激情,更在于作品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这两个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典型形象,他们天生聪慧却出身贫寒,为了理想、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双水村,历经种种磨难终获成功,他们是大学生心目中的硬汉和强者,是中国版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教育者在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思想主题时可以巧妙地将*融入其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获得启迪、净化心灵。

其次,提升道德境界。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飞扬的青春需要崇高价值的引领。教师可以借助鲜活的文学形象告诉当代大学生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反对的。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红岩》《保卫延安》《高山下的花环》等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元素,在学生中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借助《青春之歌》《人到中年》中的林道静、陆文婷一类知识分子启迪青年大学生,无论身处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百废待兴的改革岁月,只有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理想坚定、矢志不渝、坚韧前行,终将奏响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青春之歌”;通过《爱,是不能忘记的》《致橡树》引?大学生探寻爱情的真谛,追求平等的爱情,书写无悔的青春;通过《抉择》《苍天在上》《国画》《沧浪之水》等作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权力,激浊扬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鞭策其注重德行的培养和内在品格的塑造,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成为推动和引领社会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和榜样!

第三,夯实人文素养。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现实性极强的人文学科,也是一种培养人格、温暖生命的教育。因为,她彰显爱的博大至美。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可以与朱自清《背影》相媲美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两者都以平实、温情而透彻的姿态分别对母爱和父爱娓娓道来,以平静如水的文字诠释了母爱似水、父爱如山,丝毫不勉强造作,抵达了一种能为平常人所理解却又难以企及的境界。她探寻生命的价值意义。《白鹿原》展现了白鹿原人在特定文化场中的生命状态和生存状态,深刻揭示了儒家文化的正统人格,突出描绘了文化冲突所激起的人性冲突;《蛙》以悲悯的情怀观照计划生育,关心的始终是生命的本质,是特定年代中计划生育对人的生存、生命、精神和灵魂的影响;《尘埃落定》通过傻子二少爷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为,展现了人的全部丰富性、复杂性,特别是小说的结尾,傻子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冰释前嫌,原谅了父亲麦其吐司对自己的种种猜忌、敌意和冷酷无情,哪怕面对死亡也毅然留在父亲身边,其人性中最本真的“善”与“美”熠熠生辉。她窥探人性的至真至纯。艾青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告诉世人,“爱”始终是他诗歌的主题,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忧郁感伤,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单纯明快,还是新时期的炽热灼人,赤子情怀始终如一;北岛以“如果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的决绝姿态,展现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及其与现实的格格不入;公刘晚年诗歌锋芒毕露、爱憎分明,忧愤之情时时鼓荡于诗中。他们以诗歌直率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袒露自己的本真性情。她激发人的想象灵感。沈从文《边城》以纯美的文字描绘出田园牧歌式的边地生活,“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结尾如余音绕梁、耐人回味;汪曾祺的小说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风韵”“意境”,《受戒》《大淖记事》等呈现出含蓄和谐、韵味悠长的抒情诗意境,虽为小说,却写得如诗、如画……中国现当代文学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如汩汩的泉水,只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探寻、深入挖掘、善心引导,必能滋润学生心田,结出累累硕果。

三、创新教育理念,探索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德育渗透路径

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审美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积极的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德育渗透路径,使实现德育目标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

首先,立德修身,提高教师德育能力。一要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德育资源的理解、阐释与运用,直接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德育渗透的水平与效果。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教师更应该加强道德修养,让德性的力量自然而然地洋溢在生命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启迪。二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现当代文学的德育功能不是说教式德育,它体现的是渗透型的、润物无声的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授业过程中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时,既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必要的知识,又获得审美体验和艺术熏陶,并在此过程中提升素质、净化心灵、塑造人格。三要提高教师的课堂艺术。要结合“立德树人”的总要求,认真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充分挖掘作品的德育资源,把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立德树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课程教学具有引人入胜的魔力,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因而也是深刻的接受书中的教育和德育的渗透。

其次,教书育人,创新课程教学理念。一要强化课程育人功能。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说,“文学是人学”。文学的任务主要在于启迪人、影响人、教育人和塑造人。当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重视对文学史的梳理,注重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而对德育渗透重视不够,对德育资源挖掘不足,德育目标模糊,不能充分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德育功能。二要把准学生审美心理。要认真调查和研究当下大学生的德育现状及审美心理,通过个别访谈、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在学生中开展有关阅读习惯及审美趣味的研究,注重突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当代性、思想性和现实性,提高德育渗透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三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要打破既有教材的规范,大胆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对大学生开展参与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单一、乏味的形式,在声情并茂、富于感染力的画面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德育渗透的质量。

第三,润物无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要突出阅读的重要地位。课程教学“要用主要精力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感悟作品,也就是加强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5]。学生的审美体验应该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学生如果只听课而不去阅读,教学和德育渗透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启迪人生智慧和传递道德正能量则更无从谈起。三要鼓励学生进行科研。不定期安排?生撰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举行文艺小沙龙,激发其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中,得到感悟和激励。

总之,高等教育要始终围绕育人根本,贯彻“德育为先”理念,仅仅依靠思政课堂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德育渗透不仅是一个文学史问题,而且具有重要而紧迫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教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人文学科资源,体现“人学”性质,彰显人文情怀,张扬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去拥抱诗意的世界,努力建构一个审美的世界,让其身心更加健康,精神趋于卓越,灵魂走向高贵。

(基金项目:本文系王玉林主持的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德育渗透研究”(湘教通[2015]291号)阶段性成果。)

注释: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2]黄坤明:《弘扬中国精神 凸显文艺灵魂》,人民日报,11月25日。

[3]*:《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通讯社,10月14日。

[4]宋剑华:《“言志”诗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5]温儒敏:《中文系应有文气》,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

(王玉林,周睿 湖南邵阳 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 422000)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