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著作《道德经》的人生意蕴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中国古代伟大先哲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是其内容博大精深、精微奥妙,不仅包蕴宇宙规律、哲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管理、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还蕴涵着丰富而精深的人生意蕴。本文从人生视角对这部经典的前八章进行解读和探析,其蕴含的认识论、功成弗居、内心安宁、有容乃大、善于守中、宁静致远、谦恭无私、处世不争等人生意蕴对当代人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人生意蕴

中国古代伟大先哲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是其内容博大精深、精微奥妙。这部经典不仅包蕴宇宙规律、哲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管理、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而且蕴涵着丰富而精深的人生意蕴。文章从人生视角对这部经典的前八章进行解读和探析,以挖掘出对当代人的人生有所裨益的思想内容。

一、道为本源与人生认识论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言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意思是,可以用语言描述解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本来的常“道”;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本来的常“名”。无名,是天地的本始;有名,是万物的母体。因此,有人时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时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终极。这“无”、“有”两者,都来源于道而名称却不同,这都可以说是幽深玄妙的。它们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径。老子在此提出“道”和“名”的概念,把“道”作为本章的核心。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先于天地生成之前而存在;“道”在天地生成之后对万事万物仍然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抽象的、客观存在的。而“名”则是指对道的一种称谓和表述,它是具体的、主观而为的。由于用人类的语言和文字不能把“道”描述和形容清楚,老子进一步提出“无”和“有”这两个概念。“无”代表天地未形成前的那种混沌状态,无生出天地。“有”则代表的是一种孕育万物的状态,它是万物之生母。由此,我们可以把这里的“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和一种“有”的能力,进而生出天地万物。只有以“无”的态度认识、领会与体悟大道,达到恬淡虚无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体悟到大道的深邃与奥妙,也才能把握打开人生“众妙之门”的钥匙,进而才能认识、领会与体悟大道的本然。老子在这里讲的“道”和“名”,或者说“无”和“有”,均来源于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而另一个则是客观存在。一般来说,当我们对某事物还未知时,先是被动地观察该事物的表面现象,再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的深度,然后把这些奥妙描述出来,即是“名”,之后把这些零零碎碎的“名”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归纳,即达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从而更接近于“道”。这正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的高深意蕴所在。就当代人的人生而言,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要成为一位道德高尚、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的贤能之人,就要首先认识与领悟开启人生真谛的“众妙之门”。老子通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这两句话告诉世人,人们只能对“道”进行意会,不可言传;人们只能不断地认识、领会和体悟它。同时,他也告诉世人,概念和名称都只是事物的代号而已,如果我们欲追求变动而永恒的人生真理,就不要贪图一时的虚名,而要顺其自然地做人生诸事,遵循本然的真我,从而更加容易认识、体会和把握人生真谛。他也是在提醒我们,要时常注意人生旅途中“名”跟“实”的界限,在认识人、事、物时,要看清其本质,以预防“名不副实”现象的出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不能为了一些所谓的职位、名誉、头衔、利益等丢失了与生俱来的本然的品性,行事时尔虞我诈、斤斤计较,最后会自寻烦恼,为名与利所累,更严重的后果是身败名裂。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求名而得名,才是最高境界的“名”。我们应当将眼光放得更高、更远些,而不要被眼前一时的名与利所奴役,做本然的真我。另外,由本章老子所讲的道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本源的思想,我们体认到,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产生是多么的玄妙,宇宙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生命是何其的珍贵和唯一,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对宇宙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生命产生敬畏之感,进而内省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二、无为之道与人生功成弗居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言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3]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丑陋已经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所以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比较而存在,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彼此谐和,前与后连接跟随。因此,圣人以顺应自然的“无为”的原则来处事,施教不用言语;就像天地一样,任由万物自然地生长而不横加干预,滋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绩,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圣人不贪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会永存。老子在此提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意在告诉世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均具有相对性。就当代人的人生而言,我们做人不要妄为,做事不能强求,而要学会顺其自然,顺势而积极地为人为事,因而才能获得更多。老子通过“……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4]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在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自傲,其功绩就会永久长存。因为当一个人所做的事能给社会及他人带来多大的贡献,自然会有人看到,会有人记住。当我们做了对社会及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时,只求内心得到安慰则可。面对人生的成与败,我们要合理、妥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盛名之下,我们要善于韬光养晦,以使自己的嫉妒之门不开。当取得成功时,我们需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荣宠进行炫耀,也不要对自己的成就进行张扬,而要保持淡泊宁静之心志,以使自己能够善始善终,赢得世人的钦佩。

三、圣人之治与人之内心安宁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言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5]意思是,如果社会不崇尚贤能的人,就不会使百姓争夺功名。如果不珍视那些难得的财货,百姓就不会沦为强盗。如果不显耀那些能引起人贪欲的事物,就不会导致百姓内心的惑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使百姓能虚心待人,使百姓衣食充足,使百姓意志柔韧,使百姓身体强健。常使百姓没有巧伪奸诈的心智、没有相争盗窃的欲求,使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不敢妄为。圣人以“无为”的原则来治世,天下就没有不太平的。老子在此提出一系列“圣人之治”的施政原则,其目的是使民众无贪欲无奸诈伪智,这对促进当时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积极的意义。就当代人的人生而言,?于今天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驱除浮躁,在物欲中保持本然的自我,其“圣人之治”的思想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老子以为,人们过分的好名好利,必然会导致欲望升级到难以控制的地步,从而会引起社会的纷争和战乱。欲望包括正常(自然)的人性欲望和非正常(非自然)欲望的贪欲两种。其实,老子并不反对人们具有的正常(自然)的人性欲望,而是反对贪欲。正常的人性欲望能使我们追求进步与成功,而贪欲则会让我们走向疯狂的境地。先哲老子是从修身养性的高度对人们进行引导,让人们守住自己的纯真、天真与本真,留住自己的真诚、真性与真率。在当代社会,由于一些人在很多时候把名看得过重,把物哄抬得过贵,滋生强大的贪欲,以致最后丢失了自己的纯真,失掉了自己的真性,毁掉了自我。因此,在诱惑面前,我们须控制住自己不正常的贪欲,保持住自己的本真,不会因物欲名利而走上人生歧途。

四、道虚空无形与人生有容乃大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言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6]意思是,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的,但它却是用之不竭的。它深邃,就像万物的宗主。它隐藏着锋芒,解除纷乱,缓和自己的光芒,混同尘俗。它是那么的隐秘啊,又好像切实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家的后代,好像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老子在此描绘了“道”所具有的虚空无形、用之不竭与似万物的宗主这三方面的特征。“道”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永远保持不满不溢的状态;它还具有神奇的中和作用??调和万事万物,包容万事万物,并且不断循环,永久地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正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与世无争的处世智慧的体现。就当代人的人生而言,针对一些人傲慢看不起他人、自私自利、融入集体难等状况,我们应当像“道”一样处世能不露锋芒,不怨天尤人,长于接纳和包容,做事留有余地,不贪图求全,有容乃大,调和纷争;应当用心体悟“道”所具有的包容万事万物、调和万事万物的处世智慧。我们力争做到在为人处世处事时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自己的锋芒;能摆脱困境、解开纷扰,却不为其所累;能和世俗混同,不丢失自己的纯真和洁白,从而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五、清静无为与人生善于守中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言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7]意思是,天地是没有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像对待刍狗一样的平等,任由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没有仁慈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一样对待,任由百姓自己发展。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时,它是一个空虚的世界,而一旦动起来,它就会运转不息,永不枯竭。统治者如果政令繁多,就会加速失败,不如保持清静无为,任其自然发展。老子在此继续谈论“清静无为”的主张。就当代人的人生而言,“清静无为”的做法仍然值得今人借鉴与参考。一个人只有懂得收敛自己,做到没有太多的议论、指责和命令,就能够避免很多因“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人生旅途中,处于优势而保持沉默也是表达个人力量的妥当技巧。因此,我们要学会善于中立,长于守中,把握适度,在能做到给他人最大可能的自由时,实际上自己也同时获得了舒展的空间。这正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学习和践行的处世智慧。

六、谷神不死与人生宁静致远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言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8]意思是,无形空虚且变化莫测的大“道”是永恒不变的,宇宙天地万物以它为母体而诞生,因此,它就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它绵延不绝地永久存在着,具有无穷无尽的繁衍生命的作用。老子在此对形而上的实存的“道”进行描写,继续阐述“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他认为,孕育天地万物的大“道”博大无边、恒久不灭,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和不竭的巨大能量。“道”虽然空虚幽深,但它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生养天地万物,并时时处处发挥着作用。就当代人的人生而言,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以避免自己身上产生不正常的贪欲,要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纯真呼喊,去除内心的浮躁,确立自然的生存根本,不要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要注重自身精神财富的积累,不要把金钱、权力和名誉当作自己人生的终极追求。同时,老子在本章所言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9]是说明大“道”不仅具有和谐、永恒的状态,而且由此还能产生巨大而无穷的力量。当代人在追求名与利时,要善于反观内心,此时此地的我真的需要这些吗?这些名与利能让自己活得洒脱与快乐吗?如若不是,则说明目前自己所追求的名与利已经违背了正常(自然)人性的生活规律,即是不得其“道”,这种逆势而行的人生必然是费时费力也无法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因此,面对人生诸事,人们只有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并付诸积极作为,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七、天长地久与人生谦恭无私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言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10]意思是,天长存,地久在。天地之所以能长存且久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运作,所以能长久存在。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众人之后,反而能赢得众人的拥戴而居先;把自己的身体、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的性命。这不正是由于他没有私心吗?这样做能成就他自己。老子在此提出天道,即天地长生的自然规律,进而由天道阐述人道。他以为,天地由于“无私”而才能永久长存,那么人间的“圣人”只有做到退身忘私,才能最终成就自己的理想。他希望,圣人能够做到谦居人后、置身度外,不会对任何事都想妄加干涉,而是从局外把事情摸清楚了,该出手时才出手,从而才能更好地站住脚。就当代人的人生而言,我们不妨以老子的话“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11]作为处世原则,善于保持谦恭、无私,并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方能得到人们的敬仰和拥护。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要太过注重自己的得失,要懂得为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考虑,凡事不要斤斤计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和集体的信任,最终就能实现自己的正常利益。因为“利他”与“利己”往往是相依而存在的,我们如果时常保持谦让的态度,树立无私的品性,为人为事先学会付出,最终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拥戴与支持。

八、上善若水与人生处世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言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2]意思是,最崇高的善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至善的人,能够如同水一样善于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深远,善于以真诚、友爱的态度与人交往,说话诚实可信,为政善于安定太平,做事善于发挥特长,行动善于抓住时机。正因为他如同水一样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老子在此讲述了水的特性和品质,即水的性情十分温顺,且能随遇而安;它能忍受万物不能忍受的待遇,且能与世无争;它虽然柔弱至极,但是善于滋养世间万物,且总是停住在最低之处,因而他认为水最接近于“道”。水对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很大的恩惠,但它从不居功自傲,而喜好处于低处,就如得道之士不追求高官显位与荣华富贵一样,它也从来不盛气凌人、狂妄自大;它总能保持清静自守、淡泊名利、谦恭和蔼与平易近人的品质。同时,它从来不会主动伤害任何万物,并一直保持与万物为善的原则。另外,水还具有极其坚韧的品质,如人们常说的“水滴石穿”。世间的得道之士都具有水的这种坚韧的品质,在关键时刻能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并能担当重任。就当代人的人生而言,无论是居于群众之上的领导者、管理者,还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应该学习的水的那些优秀品质,在生活、工作、与人沟通及交往中,力争做到像水那样既懂得宽容,又懂得坚持,对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和下属,都能自始至终保持一种谦恭和蔼、平易可亲的水的状态,这样就会赢得更多的赞许和实际的正常利益。

九、结语

《道德经》前八章蕴含的认识论、功成弗居、内心安宁、有容乃大、善于守中、宁静致远、谦恭无私、处世不争等人生意蕴仍然值得当代人借鉴、参考与践行,从而有助于解决当代人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因此,《道德经》中所蕴含的上述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意蕴,对当代人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经的企业文化智慧

道德经领导者的四重境界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

道德经典语录,关于道德的经典语句

老子道德经读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