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散文文体特征的学习活动设置(三)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二)着眼于文章主体,体会作者主观情感的活动

散文本质上“是一种包孕情感的自述”[1]。散文中的所思所感,是作者独特的境遇中所获得的独特的情感认知。故读散文,要读作者的“人生经验”,即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散文最难读的地方,或者说,好散文之所以好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感受和经验超越了我们常人。我们进行散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站在他的位置上理解他。

杨绛先生的《老王》内涵极为丰富深刻,作者看似无阴无晴、隐忍朴淡的叙述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我的反思。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要抓住核心教学目标: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围绕这一目标,可相应地设置如下学习活动:

步骤1:杨绛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对老王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之情?

步骤2:在“愧怍”前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 的愧怍”。

步骤3:“愧怍”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谈谈你对作者“愧怍”之意的领悟。

这组学习活动紧紧围绕核心目标不断推进。杨绛称自己是幸运的人,因为在苦难的岁月中她获得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因为她幸运地活了下来。事实上,杨绛经历那段岁月,也是异常的艰辛、不幸。那她又愧怍什么呢?学生认为作者反思自己对老王,同情大于平等。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去世前一天硬撑着送来香油鸡蛋,“我不是要钱”。老王感念杨绛一家对他的关心、照顾,给了他这世上难得的温暖和慰藉,他把他们当作唯一。当然,杨绛也力所能及地帮助老王,但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心”的付出相比,是那样微不足道。杨绛对老王的帮助更多的是同情。他们两者情感上的分量是不一样的,感情不对等。当杨绛意识到这点,无疑是揪心地痛。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 的愧怍”“每想起……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学生品读文句体会到杨绛在不断叩问自己的灵魂,这是逐渐明白、不断加深的愧怍。老王和杨绛的不一样、不对等是社会的必然,“幸运”和“不幸”却是命运的偶然。说自己是“幸运的人”的杨绛,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老王与她不平等的必然,对必然怀有不安和愧怍。时过境迁,这种愧怍其实是无用的,但杨绛“无用”的不安、“无用”的愧怍也正是《老王》的动人之处。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写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她在《老王》中解剖自己、反省自己,就是在愧天、愧人、愧己上不?拷问自我的灵魂。

可见,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文章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散文中呈现的人、事、物、景,是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往往隐藏在深层的意蕴中。设计阶梯式学习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地进入作品的情感内层,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三)激发情感体验,指向读者感悟的活动

散文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体验情感的过程,散文教学是一个教学生体验作者独特情感的过程,它使学生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王尚文教授说过:“体验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的文学教育。”[2]因此,体验与感悟应是散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文本的连接点或连接通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导并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感人至深,母爱的深沉、作者的忏悔浸透在字里行间。要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这样设置情境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作者的内心:

【导入】出示史铁生的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18岁下乡插队。21岁生了一场大病,剥夺了他走路的权利、奔跑的权利、跳跃的权利。他瘫痪了,躺在床上,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同学们,你认为接下来的日子,他会怎样度过呢?猜想一下。

教师在散文教学的初始阶段,要设法让学生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找到与“这一篇”文章的对接点。“你认为接下来的日子,他会怎样度过呢?”让学生发挥想象,真切地去设想一个瘫痪了躺在床上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能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唤醒学生所积累的相关的生活元素,从而与文本形成对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作者的胡乱生气,他的敏感,他的无缘由的暴躁。有了这份原初体验,就能更好地理解母亲深沉的爱和十多年后作者的愧疚。

【结尾】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妹妹去母亲的坟上……母亲走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在母亲坟前,“我”深情地对母亲诉说……

散文教学是一种动态的体验过程。在课堂的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中,每一步都在潜移默化中渲染丰富的情感。课堂结尾,“在母亲坟前,‘我深情地对母亲诉说……”这一情境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达到共情,秋天的故事里,在对母亲深切的追忆与怀念中,共同获得生命的启迪。

散文是一种情感浓郁的文体,散文教学要依据文本创设开放性、个性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与文本间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对生命存在的真切感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彬.散文的本质与文体异化[J].创作评谭,2010(1):4-7.

[2]王尚文.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J].语文学习,2007(1):27-29.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