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分析与建议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通过沙盘模拟经营提高经营决策能力,这种国际流行的企业经营模拟训练法也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一种形式。

  近日,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召开。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名词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伴随着高校扩招,历年毕业人数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凸显,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职业规划教育快速发展

  “大一新生主要是让其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树立规划意识;大二学生则开始进行职业探索,培养沟通、组织、团队合作等能力;大三学生则进行人际关系拓展训练及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培养;大四学生的焦点是就业,就业政策、法律环境、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等是这一阶段的重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制订不同内容的职业规划课程,这是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

  除课程以外,高校也引入讲座、测评、职业咨询等多种形式。据清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韩威介绍,清华的“北斗计划”,囊括了职业课程、职业教练、朋辈教育、就业实践等7个层次的项目,辅以选修课、职业能力拓展训练、一对一咨询等多种形式,在利用院校师资的同时,也引入行业资深人士;在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也列举了学生生涯发展辅导师项目,以及职业发展研究会、职业生涯促进会等各类学生社团。

  学生对师资的认可度有待提高

  “很少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咨询,本科的时候还有选修课,到了研究生阶段就没了,还是行业人士的讲座更有吸引力。”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邱同学对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不感兴趣,他觉得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缺乏实战经验,约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也不方便。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学生也持有类似观点。一方面,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学生理念、认可程度、课程质量、师资等方面却都还有待提高。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处长方伟说,师资欠缺、学生认识不足、工作量大、人手不够的确是许多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提供招聘信息服务、政策解说、组织招聘活动、应聘技巧的指导和思想教育以及就业手续的办理等,而对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择业心理调适和引导、择业技巧的教育引导和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

二、问题聚焦

  1 职业规划教育形式各有优劣

  【现状】

  高校普遍采取讲座、课程、辅导和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在线职业规划系统等形式。

  【观点】

  寓教于乐胜过单纯教学

  陈永利(摘自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谈到教育,首先会想到第一课堂,但目前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在生涯教育中凸显出来。因为第二课堂的活动在生涯教育中具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都是很好的寓教于乐的形式。

  “一对一”形式更有效但辐射面窄

  彭勃,全球职业规划师、北森生涯(CareerSky)研发产品经理:各种形式都有优势,但也有局限性。讲座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结构性;课程覆盖面广,有较好的时间和资源保障,能较为系统地传达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理念,但少部分高校只开设选修课,甚至无法进行课程教育;一对一的辅导和咨询是较为恰当的指导方式,但只能针对少数学生在较小范围内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辐射面大;此外,在线职业规划系统也日益成为高校关注的教育途径,其优点在于普及面广,学生能自助,解决了老师们相当一部分基础工作。

  2 专业专职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

  【现状】

  根据研讨会上北森研究院同期发布的《2010中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人员数量有了极大发展,但人力资源投入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具体而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专职老师,绝大部分高校在1-8个之间,其中3-5个较为普遍。一半以上学校有1-4个,但仍有20%的学校没有专职教师。

  【建议】

  外聘专家并进行协调管理

  陈永利(摘自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高校从事生涯教育的教师被学生质疑最多的便是缺乏社会经验和职场阅历。外聘企业人士指导,又可能存在对学校情况、学生信息缺乏深入了解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高校都把聘请企业人士、职业指导专家作为生涯教育的重要补充。为弥补外聘专家对学校、学生情况不了解的缺点,可以参考的解决方案是成立专门项目和组织,对外聘专家队伍进行协调管理。

  3 对职业规划学生“认”而不“识”

  【现状】

  虽然通过海报、讲座、课程、大赛活动、书籍网络报刊、短信等知道了“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名词,但大多数学生缺乏机会真正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建议】

  在活动中加入体验、实践环节

  朱伦,全球职业规划师首席培训师:学校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加入体验环节,增加实践活动,将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一些好的方式,如小型工作坊、团体辅导、社团活动、课程实践环节、学长经验交流会等都可能更加促进学生参与并真正理解。

三、专家观点

  灵活运用个性化辅导方式

  ●方伟,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处长

  作为一个学科、一个专业技术,职业规划教育的成熟需要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需要案例和经验积累才能更好解决。

  此外,职业规划专业度很高,尤其是个性化的职业规划,需要其他配套方法。从面上来看,学校开展的工作已经很多,有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社会实践、实习、大赛、论坛等。但作为深度的个性化指导,如何将西方国家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个性化辅导方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并灵活运用还需要探讨。

  构建层级化服务体系

  ●朱伦,全球职业规划师首席培训师、北森生涯GCDF Master Trainer

  个性化辅导和咨询、课程是最有效的方式,但由于现实情况,当前我国高校不可能过多依赖这两种方式。解决途径我觉得包括以下几方面:加大投入、增加师资力量,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提升现有的师资水平,让他们逐渐发展成为顶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引领学校其他部门、教学单位的教师共同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层级化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如初级的理念普及和简单认识自己、职业决策等问题可以通过在线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来解决,中级的学生行动促发、学生困惑可以通过课程、社团活动、工作坊、团体辅导等方式解决,而高级的学生疑难则通过个性化辅导和咨询解决。

  ■ 学生声音

  职业规划教育流于形式

  ●吴燕,中央民族大学大四学生

  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感觉浮于表面,甚至存在误区。我曾经发现某高校橱窗宣传职业规划课的内容,竟是该校考上北大清华研究生的同学谈自己的经验,难道这就是职业规划课?我觉得职业规划教育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认识自我,但现在规划教育都流于形式,功利性也很强。

  学生自身意识不强

  ●邱翰轩,清华大学大三学生

  我从大一开始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到大三考虑职业生涯规划。学校经常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从中也明确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的区别。但很多同学听完就算,不实践,没有认真去做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校在引导方面也有待加强。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