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新四清运动是哪一年
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教育运动。
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席卷神州大地的"四清运动",持续时间达四年之久。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指导"四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四不清"干部纷纷检讨,"洗手洗澡",从而上演了共和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幕。这场运动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统称*教育运动,后来又改称四清运动。
起源
四清运动开展之时,正是国内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全党上下正集中精力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那么,*和*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开展这么一场以阶级斗争为主旨的政治运动呢?
从国内形势看,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使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如何认识这一危局以及怎样化解?*高层出现了意见分歧,导致了*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决定在城乡发动四清运动。
党内特别是上层中出现了意见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如何看待国内的困难形势。二是包产到户。
对于1958年以来三年"大跃进"造成的困难和经济形势的估计,在党内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以刘少奇、*、陈云、*等人为代表,由于直接面对国民经济第一线,使他们对形势有了更加接近真实的看法,刘少奇最为典型。他突破了对形势看法固有的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认为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并得出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论。针对一线领导人对形势的估计,*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困难并不大,形势仍然是好的,三面红旗必须坚持。因此,对刘少奇等人对形势的估计,*非常不满。1962年夏,在中南海游泳池,*当面斥责刘:"你急什么?压不住阵脚了?为什么不顶住?""西楼说得一片黑暗,你急什么!""三面红旗也否了,地也分了,你顶不住?我死了以后怎么办!"刘激动地说:"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在随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上,*把一线领导人对形势的估计当作"黑暗风"来批判了。
对于包产到户问题。面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安徽省委对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意见加以变通,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包工包产责任制,即"责任田",得到了*可以实验的谨慎同意。同时,中央和地方许多领导都对包产到户予以支持。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没有同意包产到户的主张。他指出:"单干势必引起两极分化,两年也不要,一年就要分化。""赫鲁晓夫还不敢公开解散集体农庄呢?"
这一切,促使*认为必须"重新提起阶级斗争",他指出:"我们这个国家要好好掌握,好好认识,好好研究这个问题。要承认阶级长期存在,承认阶级与阶级斗争,反动阶级可能复辟,要提高警惕,要好好教育青年人,教育干部,教育群众,教育中层和基层干部,老干部也要研究教育。不然我们这样的国家,还会走向反面。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开大会讲,开党代会讲,开全会讲,开一次会就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一条比较清醒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于是,在*看来,开展阶级斗争,已势在必行。
从国际形势看,主要的因素就是中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周边局势的恶化,引发*对"反修防修"的战略思考。
建国后中苏关系经历了曲折而又复杂的历史进程,可谓一波三折。就四清起源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评价斯大林、战争与和平、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全民国家、全民党等问题上,这使*明确地认识到,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现在被修正主义者篡夺了,认为南斯拉夫和苏联都已变成"修正主义",而且国内存在着一个"官僚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二是苏联对中国国内政策特别是"三面红旗"的批评。1958年11月30日,赫鲁晓夫在与波兰领导人哥穆尔卡会谈时,表示了对人民公社的反感。他说:"中国人现在正在组织公社。在我国30年前就曾有过,对这个我们腻了。可是中国人嘛,就让他们去尝试吧。当他们碰得头破血流时,就会有经验了。"苏联对"三面红旗"的批评,激怒了正在庐山的*。他给时任对外联络部部长的王稼祥写信指出:"一个百花齐放,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跃进,这三件,赫鲁晓夫是反对的,或者是怀疑的。我看他们是处于被动了,我们非常主动,你看如何?这三件要向全世界作战,包括党内大批反对派和怀疑派。"
与此同时,中国的周边环境也日趋紧张。客观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在继续,美苏之间既对抗又在进行单独的大国政治和军事交易;中印边境上的冲突与对抗正在加剧;美国侵略越南的战火日益扩大;美国和国民党蒋介石不时对大陆东南沿海进行骚扰等等。
在这种形势下,*更加警觉"中国出了修正主义该怎么办"的问题。1962年8、9月间,*在北戴河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他认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出修正主义。他明确指出:"要花几年功夫,对干部进行教育,把干部轮训搞好,不然,搞一辈子革命,却搞了资本主义,搞了修正主义。"提出要提高警惕,防止国家"走向反面"。不久之后,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主旨的四清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四清发动和试点
八届十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继续进行,*虽在会议上大谈阶级斗争和反修防修,但由于国内日益严峻的形势,处于一线的部分党内领导人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上。因之,此时各地的社教运动部署大多未带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而且许多地方并未开展社教运动。
1962年冬到1963年初,*外出视察工作,跑了11个省,只有湖南省委书记王延春和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滔滔不绝地向*讲*教育,其他各省都不讲。*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认为*教育并未引起党内许多同志的高度重视。
为此,1963年2月11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在城市开展"五反"运动和在农村开展*教育的问题。
在这次会上,*指出:"我国出不出修正主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一种不可能。现在有的人三斤猪肉,几包纸烟,就被收买。只有开展*教育,才可以防止修正主义。"他还强调要把*教育好好抓一下,*教育,干部教育,群众教育,一抓就灵。经过讨论,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于3月1日发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
二月会议以后,*又到各省去视察,发现有的省抓得好,有的省抓得差,谈反对修正主义的较多,讲农村*教育的较少。据此,*认为,对这个问题许多人印象不深,没有引起各级干部的足够重视。于是,5月2日至12日,*在杭州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即"五月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制订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前十条》),于20日颁发。
《前十条》是整个四清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对运动的进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前十条》颁布后,各地根据中央和*的指示,开始进行社教运动的试点工作。
"五反"试点主要集中于中央国家机关及各省、市、区级机关、工业交通财贸单位和文教单位的企业以及军队各单位。由于"五反"运动是中央作为开展阶级斗争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因此,运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自杀等极端现象。
"四清"是河北省保定地委在整风整社运动中为解决年终分配问题而创造的经验。其主要做法就是根据中央调整农村经济的政策和《六十条》精神,贯彻执行勤俭办社和民主办社方针,普遍进行清帐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简称"四清")。保定四清的经验,得到了河北省委、中央和*的高度重视。5月20日,中央将保定地委关于四清的报告随同《前十条》下发。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农村四清运动的试点。
从试点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地区搞得比较好,但是有些地方也发生了一些问题。在运动中,人为地制造了不少阶级斗争不断激化的事实,产生了打人、捆绑罚跪、吊人等极端现象,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如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写道:"在湖南常德地区,发生了乱搞斗争、打人、乱搜查、重点集训、乱扣帽子、乱立罚规等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在11个区中共斗争了331人,其中被打的21人,被捆的65人,被吊的3人,被罚跪的42人。
鉴于试点中出现的问题,中央认为有必要对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作出明确的规定。1963年5月15日到6月15日,彭真同志到河北、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8省视察工作。7月4日,彭真向*和*写了《有关当前阶级斗争、*教育和四清、五反等若干问题的报告》。在这一报告中,彭真同志如实地反映了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不要重复老区土改整风时'搬石头'、'跳圈子'的错误"。为此,中央决定,由*、谭震林主持起草《关于农村*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问题》,具体工作由田家英组织一个起草班子负责。这个文件也写了十条,简称《后十条》。
从《后十条》的基本内容看,这一文件的制定是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多次讨论后集体智慧的成果,是对社教试点的经验总结,也是带有一定反"左"和防"左"意义的文件。但是,《后十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挖修正主义根子",并且明确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从而使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不可避免地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此后,随着运动的逐渐铺开,必然要把阶级斗争看得越来越严重、尖锐,从而使试点中存在的"左"的错误,因有"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理论根据而更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