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知青养老金调整方案政策【解读】
2017年退休知青养老金调整方案政策【解读】
养老保险每个省的政策不一样,不过全国的都差不多,知识青年可以参加社会保障,下面是其他省的文件。
原国有企业固定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人员、原城镇知识青年和城镇复员退伍人员(以下简称“三类人员”)如本人自愿,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补交基本养老保险费。日前,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转发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文件,对具体操作细节作出规定。
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湘劳社政字[2007]年1号《关于贯彻落实湘劳社政字[2006]13号文件有关问题的意见》文件规定,对原国有企业固定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人员、原城镇知识青年和城镇复员退伍人员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执行以下规定。
1、三类人员的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
2、三类人员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2006年1月1日达到退休年龄,如本人自愿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必须按规定补缴从参保地实施统账结合制度起(我市是1995年8月)至2005年底前的基本养老保险费。1996年至2005年达到退休年龄的三类人员必须按规定补缴从参保地实施统账结合制度至本人达到退休年龄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含本息)。按上述规定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到退休年龄后,缴费年限仍不满15年,实际缴费不满5年,最多可往后延续缴纳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截止2007年12月底,应参保而未参保的三类人员,今后不得以向前追缴费的方式增加缴费年限。
3、知识青年身份认定:(1)、1962年以来,城镇青年由知青安置办、四个面向办、知青办作为知识青年组织动员上山下乡的;(2)、1968年以来动员城镇居民下乡随同下乡的子女,当时年龄在16至25周岁的,以及城镇居民收回时,留在农村的子女年满17周岁的;(3)、落实政策收回的干部、职工留在农村的子女,原属城镇户口,收回时年龄在17至25周岁的。1979年3月20日后,落实政策收回的干部、职工、居民留在农村的子女不再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对待。
知识青年连续工龄计算截止时间:是指1980年12月31日后返城的知识青年,连续工龄计算的截止时间为1980年12月31日。
广州近6成知青退休金2001至4000元最小已经55岁左右
在海南上山下乡的部分广州知青合影。
知青李葆莹,她所拿的老照片拍摄于1973年,画面上是年轻时的李葆莹在海南国营红光农场割橡胶。
知青胡向东,他所拿的刊登在报纸上的老照片拍摄于1970年,照片中是胡向东和两个同为知青的妹妹。
知青蓝继红,她所拿的打印出来的黑白照片拍摄于1969年,照片中蓝继红(右一)正和舍友一起进行政治思想学习。
图/广州日报记者廖雪明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中期,上山下乡运动开始进入尾声。当年一批又一批的热血知青们,如今又纷纷返回城市,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路……
据本报采访以及调查搜集的54份广州知青个人数据显示,退休收入在2001元至4000元之间人数,占56%,多数知青为高中以下学历。本报记者对比后发现,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并没有因果关系。调查显示,知青们在退休后,健康状况最受关注。
当年同样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几十年后,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当年的文艺女兵回城后,进入电视台,还当上作家,退休后月入8000元,有房有车,但不算“好过”,她祈祷不生病,“只要有病,再多钱也是无底洞。”
也有知青插队行大运,赶上回城读书好机遇,如今退休享受参照公务员待遇,退休金没花有盈余去炒股,如今知青战友聚会,他发现大家退休后的日子还算好过。
也有知青退休金维持日常开销都有难度,“现在是病不起啊,最怕的就是生病。”不少知青每个月退休金解决不了日常的温饱,有病不敢医。贫困出现代际相传,他们同样觉得亏欠了子女,担心子女的住房问题。
与此同时,知青们也在为养老未雨绸缪,探索互助养老,选择租金便宜的南海租房,回归集体彼此照顾。
广州地区知青养老状态调查:
近6成知青退休金2001~4000元
当年,一批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叫做知青。算起来,最小的知青今年也55岁左右了。
时光荏苒,当年的青年,如今都已经迈入了退休养老的年龄。他们过得怎么样,那段特殊的经历对于他们的当下而言,又有着什么样的因缘?
为了了解广州地区知青们养老生活,本报特意发起了“广州地区知青养老状态调查”,走近他们这一群体,了解他们当下的生活状态。
养老最关注健康
42%知青有隐忧
根据采访以及调查搜集的54份知青个人数据情况来分析,在退休之后,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仍然有两人,1001元至2000元的有4人,2001元至3000元的有11人,3001元至4000元的有19人,4001元至5000元的有1人,5001元至7000元的有1人,7001元至8000元的有6人,8001元以上的有4人。
从这一退休后的收入情况可以看出,低收入者仍然存在,但是是少数,而最大部分人的收入区间在2001元至4000元之间,共计有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6%。其中,8000元以上的收入群体中,还包括了下海自己创办企业的知青,这部分知青属于富裕阶层,并不依靠退休金来生活。
从教育程度来看,初中文化的有15人,高中文化的有21人,大学本科的有13人,大专学历的有6人。可见,多数知青为高中以下学历。
记者根据收入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做对比后发现,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并没有因果关系,一些拥有大学学历的知青,由于原单位为企业,所以退休后收入在3000至5000元之间,并不属于高收入水平。
那么,退休之后,他们还需要赡养父母或者资助子女?对此,有39%的受访者表示,仍然要在经济上资助父母或者子女。此外,还有13%的人表示,虽然经济上不用负担子女的费用,但是要帮助照顾孙辈,所以,依然比较忙碌。
知青们在退休后,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养老问题?在调查中,健康状况是受到最普遍关注的问题。约有42%的知青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因为自己或者家人身体不好,所以在医疗方面的花费很大。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有些知青虽然目前的身体状况尚可以,但是却担心,如果年纪越来越大之后,会“因病致贫”。
“没有病痛,目前生活状况还不错,一旦生病,经济的负担就会很重。”多位知青表达了忧虑之情。
此外,也有不少知青在接受访问时指出,一些老知青从企业退休或者早些年下岗之后,经济状况一直都不好,希望社会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一份捐款清单:
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
知青胡向东,是粤海知青网的负责人之一。对于目前知青们的收入情况,他倒是有另一份数据,可以说明一二。
“这是我们之前为了建设知青亭,捐款活动的一个数据统计。”他展示了一份小册子,“当时总共有3000多名知青捐了款,捐了200多万元。”
根据胡向东的统计,其中能够一次性捐款5000元以上的为17人,捐款1000元以上的有123个人,最小捐款额的也有120人,而大部分人的捐款数都在100元至500元之间,总共有2000多人。从数据上,呈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形状。
胡向东还告诉记者,捐款在10万元以上的知青有5人,最多的一人捐了40多万元,以补足知青亭的建设款。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知青们的经济状况,困难的是少数,真正富裕的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处于中间状态。”胡向东说。
养老众生相
“很多人说十年青春被耽搁,但我不这么认为。当时形势,由不得你选择,不存在后悔不后悔的问题。关键是自己的遭遇,做得怎么样,是否后悔。”67岁的陆友仁说。
退休每月7000元够开支
陆友仁说,十年知青生涯,在生产连队1年多,武装连5年,场部中学3年。在武装连时还担任副指导员,在场部中学则先后担任初中、高中班主任,这种待遇在当时简直是行大运。
说起自己回城,陆友仁也慨叹说,自己运气实在太好了。当天,他到场部办事,碰巧遇到单位劳资科的干部老周,就顺口问了句,“老周,还送不送我去读书啊?”老周就让他去体检。
“体检时,碰巧学校来招考负责体检的人还在那里。幸亏我认识的一个人跟学校负责招生的人熟悉,如果没有他帮忙,学校肯定不要我。”
陆友仁表示,退休参照了公务员待遇,比很多知青都要好,每月7000多元,基本上够日常开支。
他也经常和当年一起的知青战友聚会,发现大家退休后的日子还算好过,很多人都出国旅游。“我的退休金基本上没有花,都放在银行,后来拿去炒股。”
有房有车不敢言“好过”
今年62岁的宋女士说,当年插队时到了兵团宣传队,因为户口也转过去了,生活条件都比较好。
宋女士说,自己在当知青时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也因此,在返城后,没有回到家乡长沙,而是落户在了广州。回到广州后,进入电视台工作的宋女士,还成了一名作家。对于养老问题,她表示,自己退休的单位是省级单位,自己也是一级作家,退休后一个月有8000多元,基本够用。
“我已有房有车,儿子已工作,情况还算好,即便这样,不能有病,最关键的是不能有大病。只要有病,再多钱也是无底洞,我祈祷,不能生病。”
宋女士认为,知青的确面临着严峻的养老困境。很多人进厂当了工人,后来又下岗失业。退休前的工资并不高,每个月还不到3000元,退休金就更低了,连日常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很多知青明知自己得了病,也不敢去就医,只能拖着。
下海赚来3个公司养老
64岁的李葆莹是广州知青中转型成功的成功人士。
由于她从小就酷爱书法,毛笔字在广州还得过奖。“没想到这点特长却在日后成了自己回城的‘敲门砖’。”
1975年,宝姐回广州进了文冲船厂。休产假期间,她办了一个服装厂。到1995年,她又开始经营户外运动产品。
宝姐的退休金每个月4000多元,但宝姐坦承,“现在我名下有3个公司,主要靠这个来养老。”
“周围还有很多知青,生活还非常困难,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退休金。有时战友聚会,他们都不愿意出来,因为他们觉得没面子。”
全家3口挤在宿舍楼
知青10年,一批批知青上山下乡,有甜有苦。
1970年,年仅16岁的梁凯蓉怀着一腔热血到农村开展生产建设,但海南当时的日子却比苦瓜还苦,没肉吃,就连青菜都没保障。几经波折回城后,到广州国光音响厂做了车间工人。说起自己的晚年生活,梁凯蓉忧心忡忡。梁凯蓉说,自己的退休金在当年的知青中算低的。
梁凯蓉的退休金对于维持日常开销都有难度。如果生病支出多,连肉都吃不起。“现在是病不起啊。最怕的就是生病,动不动就是好几千元。今年体检还好没什么大问题,日子勉强还过得去,如果明年检查有问题,那就很难说了。”
梁凯蓉说,由于自己的儿子收入也不高,买不起房。长期以来,全家3口一直挤在一间30多平方米由单位分配的宿舍楼。“现在最操心的就是子女住的问题,感觉亏欠了他。”
有肿瘤就随它去
1974年从南海农场回到广州的蓝女士,在文化公园做过讲解员、在工厂做过车间管理员,也在市属机关做过会计。而在退休之前,是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商场的经理。
蓝女士告诉记者,她目前的情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事业单位退休后,享受公费医疗,在养老方面比那些下岗知青处境要好很多。不过,蓝女士有位家人中风瘫痪,在这方面的经济负担比较大。
“我身体也不好,有病也不敢看,虽是公费医疗,但每次住院都要花几千元。我去年已检查出有肿瘤,怀疑是癌症,让我做一个自费检查,9000多元,不想做,太贵了。”
“确诊癌症怎么办,那不是给家里添负担么?如果不检查,我就不管,能拖多久就多久。如果我要去治疗的话,家里的负担就会非常重,有病不敢去治。”
知青们打算租房互助养老
未来怎么养老?广州有些知青们有着自己的计划??那就是互助式养老,重新回到集体生活中去。
一名互助计划的参与知青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有人专门到南海附近看了房子,那里的房子租金比较便宜,适合他们这些老人家。
“现在很多知青还要帮着带孙子孙女什么的,可能两三年之后,我们就会正式开始实行我们的互助养老计划。”这名知青告诉记者。
<iframe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vspace="0" allowtransparency="true" scrolling="no" allowfullscreen="true" id="aswift_2" name="aswift_2">
他们的想法是,参加的十多名知青租房子住到一起,所有的费用都共同来承担,互相照顾,由于彼此之间都是已经熟悉的同学或者朋友,而且有着共同的人生经历,所以在一起生活更能适应彼此。
对于这一个计划,也有人提出疑问,认为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惯都不相同,能否在一起好好地相处?
对此,“我们本来就过了很多年的集体生活,现在不过是重新回到那样的生活而已,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适应上的问题。”计划的设计者如是说。
这些知青认为,在实施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们依然希望政府能够重视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问题,如果能够由政府部门来出面解决,那么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