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精华篇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篇一: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一前一后相继推出的《见字如面》和《朗读者》常被拿来一起讨论,在关正文看来,这是两档风格迥异的节目:“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观众,各有各的资源,差别非常大。但多样性的生态中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过去一年,制作人董卿带着《朗读者》的理念参加了多次面向广告商的节目推介会,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今年1月才找到了赞助商,紧锣密鼓地录制播出。

《见字如面》和《朗读者》最初都在豆瓣网上获得了9.4的高分,但随着节目推进,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见字如面》的批评集中在主持人和女嘉宾身上,或是对一些读信人的演绎感到失望,“浮夸”、“戏过了”。为了让节目显得更通俗,关正文把文言文的书信翻成白话文,不少观众却希望原文照搬。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吴畅畅一直追看这两档综艺节目,他对《见字如面》的直观感受是太过“精致”,门槛高,其中一些民国书信让他联想到许鞍华的《黄金时代》:“这种风格特别对某些人的趣味,但不会是大众的文化趣味。”

《朗读者》遭受的非议则更多。带着文学诉求来看节目的观众发现,在这档以朗读为名的节目中,故事成了主角,阅读则是点缀。有豆瓣网友统计,节目中真正用于嘉宾朗读的时间仅为节目总长度的四分之一,其余皆为情感对话:“这不是朗读版《艺术人生》或者《感动中国》吗?”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副教授康斌看了几期《朗读者》,他并不认为这是一档读书节目:“它的目的不在于引领阅读,而在于精神抚慰或者情感宣泄。他为主流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样板,把慈悲、感恩、爱、责任感等美好品质,用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篇二: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近两年的电视荧屏上,相继涌现的一批原创文化类节目成为一道新景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最美是中华》等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接地气的节目形态,让传统的文化类节目变得更好听、更好看,实现了传承文化、涵养心灵的传播效果。

最近一档叫做《朗读者》的节目在朋友圈刷了屏,被誉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且各方好评不断,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0分,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长时间排名第一,与之相关的书籍也开始热销,可以说《朗读者》收获了观众“零差评”的好口碑。在近期的电视节目中,这并非个例,黑龙江卫视推出的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也带领观众重温了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以书信的方式讲述那些值得回味的中国故事,而由同一团队制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也是颇受好评。

近几年,明星真人秀类节目充斥荧屏,并且粗制滥造的现象愈加严重,在金钱的驱使下,电视荧屏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愈加显现,而制作精良的文化类节目无异于一股清流浸润了观众干涸已久的心田,令“文化回归”成为一时热议。有乐观人士认为,这些电视节目将刮起一股强劲的文化之风,文化回归的春天即将到来,然而,是否能够达到这一效果恐怕不是几档优秀的电视节目就可以决定的。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曾深刻得向我们揭示了一切文化内容在电视媒体中都将成为娱乐的附庸。

电视节目带来的热度转瞬即逝,构建书香型社会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打击盗版和抄袭,保护原创作者,鼓励优秀作品的涌现是前提;在各地建立图书馆和电子借阅机等文化设施是基础;教育去除功利化,构建书香型校园是关键;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将阅读深植于每个人内心的渴望才是真正实现文化回归的根本。别让文化之风只刮过荧屏,让它春风化雨般地滋养我们的心灵土壤,散发书香的花朵才能热烈开放。

篇三: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王小波在与李银河的一封书信中写道:“人世间有一种庸俗势力的大合唱,谁一旦对它屈服,就永远沉沦了。”这封信被拿到电视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上由何冰演绎,在网上传开了。节目的“拆信人”,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这样解读:“这个‘庸俗势力的大合唱’可能是文化的,可能是金钱的,可能是买房子,也可能是综艺节目。”

自2013年《爸爸去哪儿》后,综艺节目陷入了“大合唱”式的喧嚣。跟风兴起的明星竞技类真人秀充斥荧屏,拼资本、拼咖位、拼话题,结果是同质化严重,原创力匮乏。最近,这样的局面似乎有了扭转的迹象,综艺“清流”接二连三地刷了屏。先是《见字如面》,曹禺和黄永玉之间肝胆相照的书信往来,经由张国立和王耀庆的演绎,引发朋友圈的转发热潮。紧接着是霸屏春节长假的《中国诗词大会》,17岁女中学生武亦姝博闻强识,引发多轮讨论。随后,央视主播董卿从《诗词大会》走进《朗读者》,邀名流读书,把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推上网络热搜。一时间,原本被边缘化的综艺类型,风头甚至盖过明星扎堆的真人秀。

二十年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去台湾地区访问,发现那里的综艺节目非常糟糕,靠不断挑战社会底线来赚取收视率。“当时就觉得大陆的媒体改革不能走这个路。结果,我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她看来,综艺节目的唯市场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低俗化,不仅与大学、学术界、知识分子所代表的人文传统日益分离,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产生了无法弥补的断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回归是大势所趋:“这三档节目是应运而生,它回归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个主流价值观包含了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不管是不是名人,都被放在了普通人的位置上。”

“清流”综艺的出现被视为对过去电视节目纯娱乐倾向的一种反抗,而在《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看来,所有的精神产品都有娱乐属性,只不过,一种是感官层级的快乐,另一种则是精神层面的愉悦:“如果说人在感官层面上的快乐有点像肌肤之亲,那么人在精神上的快乐就像爱情。精神生活所带来的愉悦,远远超过感官的浅层快乐,能给观众带来更大的满足。”

节目刚起步,关正文就笃定它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观众。他认为,所谓大数据划出了传播的舒适区,不但限定了产品的样式,也描绘了互联网受众的样貌,数亿人都被“没文化”了。他把节目方案带到腾讯,所有人都说好,但也免不了担心大众化的前景。在没有广告商赞助的情况下,《见字如面》“裸奔”上线。但事实证明:“市场是个好东西。”第一期合集视频网站点击量已经突破了4000万。

关正文曾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原创著作权人和总导演,这两档节目都是同期竞品中的异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活跃期,关正文在作家协会当编辑,参与出版了北岛、舒婷、顾城的诗选,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等文学作品。他告诉第一财经:“我分别经历了文学和电视最繁荣的时代,文学是所有艺术的根,离不开。”

3月16日那一期《见字如面》选了顾城的书信:四封他与妻子谢烨的情书,一封是他的遗书。1993年10月8日,新西兰北部的激流岛,顾城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然后自缢。关正文和顾城、谢烨曾是交往密切的朋友。这几封信对于关正文而言意义特殊,但选择它们的标准和其他信件并无差别,“具有公共传播价值,值得被更多人读到,并且直指人心”。历时一年多,节目组遍访博物馆、档案馆、资料馆,邀收藏家、文化名人提供书信的来源,从上万封信件中精选出一百封,分别交予归亚蕾、张国立、何冰、王耀庆等八位读信人。纸上文字经由声音的演绎,重塑了生命。这些戏骨撑起《见字如面》的金字招牌,靠的是打磨多年的台词功底和演绎能力,而非人气或是颜值。一个人、一张桌、一封信、一段往事。观众跟随读信人,穿越到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感知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人们从那些历史的尘埃中,读懂人心,也看清自己。

关于综艺节目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关于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关于董卿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范文

2024年cctv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