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红色话剧谁主沉浮观后感3篇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2016红色话剧《谁主沉浮》观后感(1)


《谁主沉浮》是浙江话剧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创作排演的献礼剧目,邀请了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担任编剧、宫晓东担任导演。全剧巧妙的运用了近年来流行的“穿越”元素,让一名在上海新天地采访的青年记者穿越时空,回到1921年7月23日的中共“一大”会场。通过青年记者的视角,以片断和跳跃的形式展现共产党一大会议的进程和主要内容;同时,也通过他与*等当时参加“一大”的15位新青年的对话,传递出理想与信念的主题。

除形式上巧用“穿越”,《谁主沉浮》在舞美上也颇为用心。为表现时空对话,一面印有当年15位“一大”与会者头像制作的沙幕将舞台前后分隔,青年记者与*在沙幕前对话,当讲到某位与会者的命运走向时,沙幕便缓缓拉开,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向历史的窗,窗后是演员们展现的一段段革命故事。此外,该剧的音乐以现场伴奏为主,一架钢琴一架古筝分列舞台左右,随着剧情的发展,由演员现场伴奏渲染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谢幕别出心裁地让“一大”新青年与当代的年轻人同台舞蹈,两代年轻人活力四射的热舞,既拉进了他们彼此的距离,也拉进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

2016红色话剧《谁主沉浮》观后感(2)

话剧《谁主沉浮》场景取自上海“一大”旧址,剧中人是当年参加“一大”的15名代表。剧情以片断和跳跃的形式展现了“一大”开会的进程及会议的主要议程。剧中除对15位代表做了普遍的介绍之外,着重对马林、李汉俊、张国焘、*、王尽美等人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重点刻画,有的段落表现了他们在法西斯和国民党的枪口下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有的段落表现了他们晚年对自己人生之路的反思……

“该剧思想深刻,构思精巧,视角独特,语言生动,是一部有着深刻思想内涵和较高戏剧审美意识的作品。”该剧主创人员表示,话剧《谁主沉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憧憬未来,对中国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充满信心、壮怀激烈的博大胸怀。

据悉,《谁主沉浮》参加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并入选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浙江省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并获2012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剧目奖、2013年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2016红色话剧《谁主沉浮》观后感(3)

《谁主沉浮》的场景取自上海“一大”旧址,当时的*、邓恩铭、李达、张国焘……这些历史人物就在眼前,去掉了符号化的高高在上,他们年轻、血气方刚,为着理想而执着。就在这同一台上,青年记者与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展开了对话,追问他们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除了将历史与当下交错强化人们的震撼,该剧另一条主线便是展现当时与会的13位革命者后来的命运。你能读到*晚年的回首,还有李大钊、瞿秋白等一批共产党人慷慨就义的故事。与之对立的,便是为了“活着”苟延残喘的陈公博。

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从剧本探讨到排练,一直参与其中,有一次,他特地赶到上海跟编剧探讨到凌晨3点,就为其中的某个细节。为了赢得更多的年轻人市场,杨建新还与10位大学生一起观看排练,虽然没有舞台背景和服装,但所有人都被震撼了。“一个青年学生跟我说:‘我没想到主旋律能演成这样,很震撼’。”杨建新感慨,让现在的年轻人叫好真不容易。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有点淡忘,现在生活太好了”,杨建新说这个情况普遍存在,参与《谁主沉浮》演出的一些青年演员也是边排练边学唱《国际歌》重新深入这段历史,然后慢慢被感动。从3月21日排练开始,《国际歌》一度成为浙话剧院里的主旋律,走廊上、办公室处处可闻。“舞台上,演员们的悲壮、豪情都是从心底发出的。”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展现出一批‘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人生?”这是导演宫晓东的命题,“如果这个戏不写今天的雷子和先驱们的对接,不通过他的对接、他的穿越发出最后的呐喊,那就没有了力量。”

“这部剧是浙江话剧团改制后对主旋律作品市场化的首次尝试。”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龙还是很看好这部作品的。话剧由一级编剧孟冰编剧,一级导演宫晓东执导,而参演人数也直追电影《建党伟业》,共70余人参加演出。演员阵容也不容小觑,跟《建党伟业》走一个路子,上台的都是戏曲界的“腕儿”。饰演*的赵旭、张国焘的仲良、马林的潘军等主要角色都是从总政话剧团“空降”的。

除此之外,《谁主沉浮》的舞美设计也有突破。采用了一个圆形转台置于舞台正中,转台底下装了LED灯,可根据剧情需要,随时变化图案和灯光,以烘托气氛;还有4块具有浮雕感的移动幕板互相配合着演绎现在与过去发生的事,效果很震撼。

不过,主旋律的作品如何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还没上演之前,王文龙心里没底,不过,他敢对记者胸脯一拍说:“掏钱看这部话剧,一定不会后悔,如果你觉得不好看,我们包退票。”

2024年党史话剧谁主沉浮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