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读后感范文汇总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大清相国》读后感2000字

近日再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感触颇深。在2007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上调中央前向同僚们告别之际,推荐了《大清相国》一书。我在2007年4月偶然购得此书,通读了一遍。此书的主人公陈敬(清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2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总结的官场五字诀: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他的人格、道德和行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清廷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与*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有一定重合。就今天的现状而言,《大清相国》强调了干部的四种“德”: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职业道德,就是要精明强干;社会公德,就是要从善如流;从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铁腕。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所以说: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根本。

“陈廷敬的品格有许多值得现代官员学习的地方。”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邓平表示:现在对于官员的考察也需多方面进行考虑,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还需考虑群众对他的评价,从而让官员成为真正的好官。

作家樊家勤也说:“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几乎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而正是这个奇迹,在今天具有了许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缘于以下四点:一是才学。才学是支撑,是基础,是动力,是叩门砖,无才即灭为官之途也;二是公心。办差时时发自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心自然强大,无公心必不久长;三是理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陈廷敬也做了不少。当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绝对不干;四才是隐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场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应该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线。

“陈廷敬的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他个人很刚正和清廉,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总体而言,就是自身过硬,对待问题也敢于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自身问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反腐再掀新风暴。

作者王跃文表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乱,康熙任命陈廷敬“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再比如,后人所称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叶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社会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陈廷敬就提出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誉。”

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1988年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市时因干部私建住宅问题曾说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如今在一个讲法制的*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大清相国》读后感800字

王岐山叔叔的力推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主要描素了陈延敬从满怀壮志豪情不怕艰险的青年时代到韬光养晦历经坎坷的中年时代再到退隐山林老练沉稳的老年时代,用他完美的一生撰写了纵横康熙一朝五十年的政坛不倒翁。

在文章的开头卫尚书有这样一段话:“陈延敬才二十一岁,早早的中了状元,未必就是好事。官是熬出来了,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被人盯出毛病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这不仅仅阐述了当时的为官之道,放眼观于当前,无不是这个道理呢!神童是只存在于智力上的,而现实生活阅历都是靠一年一年的经验慢慢积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少人才华横溢,最终骄傲自负,碌碌无为一生;多少人默默无闻最终功成名就,流芳百世。正是这样耐的住寂寞的性子,才造就了陈延敬大起大落仍节操始终为官一世。

在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月媛有点醒他一个“隐”字。如若不是这个“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所谓等,就是在等待中积聚崛起的力量;所谓稳,就是正确把握发展方向稳步上前;所谓忍,就是在忍让中避开突如其来的锋芒;所谓狠,就是在时机成熟时狠下心来做事;所谓隐,就是在辉煌中达到急流勇退的境界。在我看来这“等、忍、稳、狠、隐”五个字是全书的点金之笔,正是这样的大智若愚,才造就了陈延敬韬光养晦的一生。

总结全书,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眼看当前,为官者不正是缺少了清廉、仁厚、强干、铁腕如此的心机和为官形象?!

《大清相国》读后感600字

《大清相国》描写了三百多年前名臣辈出的康熙王朝的官场风云,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其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作为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有着济世救民情怀的陈廷敬,从一个初入官场时的倔强青年,到凭着对“等、忍、稳、狠、隐”五个字的的领悟,行走官场数拾载,其智慧与操守值得人佩服。作者如此评价陈廷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康熙帝说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封建社会的要做“清官、好官、能官、德官”,个人认为在今天仍有深刻的意义。在“官”要把“官”做好,先得修炼自身,一是要有深厚的才学,有好的才学才有把事做好的基础;二是要有公心,坚定为国为民的公心,才能把握做事的主导方向;三是要有隐忍而耿直的品性;四是要有大智慧,既要有处事的原则,也要有成事的“方法”。而我们这些在“民”的,同样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爱岗敬业、廉洁奉公是我们应尽的本份。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在人治的封建社会,陈廷敬尚能清正廉洁,一心报效朝廷,作为今天的共产党人,我们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做到“为人民服务”,立足本职做好工作,也即为报效我们的党、报效我们的祖国。

《大清相国》读后感1500字

初读《大清相国》只因看过一次作者王跃文先生的专访。他当时说:书中主体内容取自正史,细节来自文人笔记,部分由作者发挥。于是怀着憧憬之心,有缘得来一读,果然深有启迪。

此书讲述了一代名相陈廷敬行走官场五十余年生涯,如同一本人物传记一般,人物立体,细节栩栩如生,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风韵。山西的陈敬很有才华,自十四岁中举,一路又从解元到会元,名声大震,得皇帝赐名“陈廷敬”。但却因此招致他人妒忌,没有点到状元,但是其文章已深入人心。在任翰林院学士时,曾和掌院学士喇沙里、侍讲学士张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表扬他们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而康熙知陈廷敬是个干才,道:陈廷敬的干才,徐乾学的文才,高士奇的字,朕都十分看重。他是皇帝心中的完人,但读者怎么看?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阅读角度,而理解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而陈敬之所以成为陈廷敬,必有其独特之处。

有人说,陈廷敬是清官。因为他胸怀天下,毫无私心,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大清相国》中,因铜钱含铜量高,奸商毁钱鬻铜,导致民间铜钱短缺。陈廷敬觉察此事,上奏三计:一是理顺钱法,改铸轻钱;二为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居乐业;三为调整盐、铁、茶及关税,防止透漏,来保证库银。康熙是个明君,很重视他的建议,这几条疏奏很快便付诸实行。陈廷敬确定了自己的政绩,在康熙面前得到了认可,同时更加坚定了为官一任造福四方的仕途理想。

清官多酷,而陈廷敬却宽大老成,爱才惜才,不计前嫌。办起事来也是对事不对人,隐去私人恩怨,将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做到极致。他对于傅山这种有才的读书人和悬壶济世的名医,一直是劝其归顺的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礼贤下士。对傅山的冷漠和不屑,年轻气盛的陈廷敬能做到忍这个字已非常人。

有人说,陈廷敬是好官。好官,就要体恤民情,为民服务。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然而想当好官也不容易。在《大清相国》中,王继文要当“好官”,。他表面上清廉爱民不向百姓摊派税赋,实则为了取悦上级铤而走险挪用公款。被当地百姓唤作“王青天”,但他其实是个确确实实的伪君子真小人。

我认为,陈廷敬是能官。做能官,就要大胆改革创新,敢于担当,敢于直言不讳,不推诿、不扯皮,敢于为老百姓谋福祉,不怕得罪权贵。陈廷敬发现大户统筹的弊端后,立即向康熙上密奏,却被别有用心之人搁置,导致大户统筹的办法发往各省参照。回京后陈廷敬又请康熙收回大户统筹办法。但木已成舟,他明白当时的他完全处于劣势,再多的申辩也只能招来更多的是非,于是,他向康熙谢罪,接受处罚,当时他母亲去世,于是回家守孝,这一等就是三年。这三年,可以说是陈廷敬一生政途的转折点,也正是他磨砺内心的过程,为他日后施展仕途抱负提供了机会。真正做到了范仲淹先生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一个封建君主制的国家,这真是令人叹服。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吧。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看完《大清相国》,竟有种舍不得的感觉,就像个认知多年的老朋友,别离时,略有愁绪,带着陈廷敬的人生哲理,轻装上阵,为民服务,且行且珍惜。

《大清相国》读后感800字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多次推荐《大清相国》这本历史小说,并且是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推荐图书,我有幸通读了一遍,感触颇深。

康熙王朝名臣辈出,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唯独此书的主人公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也算是全身而退的典范。晚年的陈廷敬回到家乡,总结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等(卫大人当年告诉他一个等字,要沉得住气)、忍(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自己悟出一个稳字,要谨慎且低调)、狠(最后被逼出一个狠字,要坚决彻底),隐(妻子月媛点醒他一个隐字,要会急流勇退)。作者王跃文把他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清官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就今天的现状而言,《大清相国》强调了干部的四种“德”: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职业道德,就是要精明强干;社会公德,就是要从善如流;从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铁腕。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所以说: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根本。

陈廷敬一生中多次遇险,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驰骋官场将近五十年,被朝廷所重用。这缘于以下三点:一是才学。才学是支撑,是基础,是动力,是叩门砖,无才即灭为官之途也;他十年寒窗的积累是深厚的,有了这种深厚的积累,做任何事情心中自有底气;有了这种深厚的积累,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自然做到泰然自若。多年的积累,好比溪流小小,到江流涛涛,最后如海水渺渺。腹内藏有宇宙自然对世间纷繁事看做平常,对各种挑战视若穿衣吃饭,所以陈廷敬在多年闭关修炼后,一出道混世界就一鸣惊人,再鸣又惊人。不仅如此,在日常交际中,也因为自己有深厚的积淀而得到乡人和朋友的赏识,一再得到贵人的帮助。二是公心。办差时时发自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心自然强大,无公心必不久长;他时刻为国家求稳定,为百姓求福利,不以个人利益为首要考虑,不以个人得失为喜忧的对象。这样才能进退自如,无所忧虑。三才是隐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场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应该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线。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