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后感一(二)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来说,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苏老”非常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且是要“会读”,即边读边想。在我认为,其实这就是说,在看书的过程中,要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即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加强了他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恰恰是我们能否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关键之处。是“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读书”。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拿我自己来说,读了16年书,又工作了10年,现在又回到课堂,却发现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死啃”了很多书本,也做了很多事情,而现在,我却遗忘了大部分课本知识,而当初却是下了很大功夫记住了,并且通过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的。16年的时间啊,我应该至少被老师传授了160本教材,可我现在脑中所存储的东西可能只有一本书的内容,而且是凌乱不堪的。天哪,我从来没有整理、分类汇总过,当初只在为读书而读,大学前,想着要搞好“高考”,大学时,想着每门课“争优保过”,为拿奖学金,评为优秀毕业生而努力。我达到了目标,却没有学会“苏老”所说的“阅读和思考”。似乎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却没主动地去阅读,去思考。等到遇到问题、困难时,才发现脑袋里一片空白。
(三)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如果老师不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末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是呀,我们常看到现在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在中考和高考之后,把自己的书本都烧了,这是一种发泄。经常听到考试后的学子们这样感叹:“终于解放了。”“这日子何时才能熬到头啊?”“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终于自由了”等等,这哪有对知识的渴求与眷恋,这分明是一种强迫与枷锁,是逼不得已的事情。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好了,可他们的精神生活很压抑,学习压力太大,留给他们的自由空间也很小,他们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只有被逼着往一座桥上“挤”。我们的高考制度是一种“削足适履”,幸运地则被冠以“状元”,不幸运地则被无情地抛弃。所以他们的尊严与自尊在被无情地剥夺,这??哪来的趣味与感情?分明是枯燥与仇视。
我很庆幸自己的童年时光,父母没有给我施加任何压力,在那个年代也没有这个教育条件,父亲常年在外做工程,母亲抚养我和妹妹,只能顾及我俩的生活与起居,关心最多的是:不挨饿,不受冻,从来不过问我俩的考试分数,所以我一点也没有感受到学习上的压力。全凭自己对书本的自发兴趣,我想这也许是我现在还想读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源自于内心深处自发的需要与渴求。我想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并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解决曾经使我感到困惑的东西。
(四)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我们认为,使学生在某件事件上显示自己的知识,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表现个人,便能唤醒抱冷淡态度的学生,把他从智力惰性中拯救出来。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
“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其实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仍然在进行着“知识搬运”工作。只在忙于教学表面的工作,而没有触及心灵的沟通。很多老师只是高高在上,充分表现自己的权威,忙于制定规则,不停地给学生提要求,定标准,制造同一个模式,学校成了最大的“加工场”,没有给学生“量体裁衣”,没有逐一关心他们的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培养。只获取了学生表面的行为与表现,而游离了他们的思想与心灵。
请看当代学生眼中的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警察,没有手枪、手铐却有十个警察加起来也不及的‘侦破方式’;老师是总想着如何表现出与学生不一样,但事实上很多方面与学生一模一样的人;老师是甘愿奉献、甘愿受苦、甘愿埋没自己的好人;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位,人之所以为人,离不开老师;老师是最让人称道却又令人不屑的职位,成绩最好的特受老师宠爱的学生往往都不会想到做老师;老师是平凡的人,也为衣食住行而奔走,为柴米油盐而烦恼;老师是不允许学生做他学生时代常做的事的人;老师很无奈,总想怎样对学生好,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可学生很难理解。”
三、我的教育理想
“苏老”说:“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勃勃的智力生活。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
“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不要忘记一个明确的、严格规定的目标:儿童究竟应当学到哪些知识,他必须学会写哪些词,并且永远牢记哪些数学规则。”
是呀,这也是我所向往的教育理想蓝图。我决定,从我自身做起,从搞好困难儿童的学习这件事情做起,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并不断地进行反思与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真正做到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经验宝库
“苏老”非常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且是要“会读”,即边读边想。在我认为,其实这就是说,在看书的过程中,要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即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加强了他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恰恰是我们能否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关键之处。是“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读书”。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拿我自己来说,读了16年书,又工作了10年,现在又回到课堂,却发现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死啃”了很多书本,也做了很多事情,而现在,我却遗忘了大部分课本知识,而当初却是下了很大功夫记住了,并且通过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的。16年的时间啊,我应该至少被老师传授了160本教材,可我现在脑中所存储的东西可能只有一本书的内容,而且是凌乱不堪的。天哪,我从来没有整理、分类汇总过,当初只在为读书而读,大学前,想着要搞好“高考”,大学时,想着每门课“争优保过”,为拿奖学金,评为优秀毕业生而努力。我达到了目标,却没有学会“苏老”所说的“阅读和思考”。似乎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却没主动地去阅读,去思考。等到遇到问题、困难时,才发现脑袋里一片空白。
(三)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如果老师不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末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是呀,我们常看到现在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在中考和高考之后,把自己的书本都烧了,这是一种发泄。经常听到考试后的学子们这样感叹:“终于解放了。”“这日子何时才能熬到头啊?”“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终于自由了”等等,这哪有对知识的渴求与眷恋,这分明是一种强迫与枷锁,是逼不得已的事情。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好了,可他们的精神生活很压抑,学习压力太大,留给他们的自由空间也很小,他们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只有被逼着往一座桥上“挤”。我们的高考制度是一种“削足适履”,幸运地则被冠以“状元”,不幸运地则被无情地抛弃。所以他们的尊严与自尊在被无情地剥夺,这??哪来的趣味与感情?分明是枯燥与仇视。
我很庆幸自己的童年时光,父母没有给我施加任何压力,在那个年代也没有这个教育条件,父亲常年在外做工程,母亲抚养我和妹妹,只能顾及我俩的生活与起居,关心最多的是:不挨饿,不受冻,从来不过问我俩的考试分数,所以我一点也没有感受到学习上的压力。全凭自己对书本的自发兴趣,我想这也许是我现在还想读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源自于内心深处自发的需要与渴求。我想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并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解决曾经使我感到困惑的东西。
(四)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我们认为,使学生在某件事件上显示自己的知识,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表现个人,便能唤醒抱冷淡态度的学生,把他从智力惰性中拯救出来。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
“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其实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仍然在进行着“知识搬运”工作。只在忙于教学表面的工作,而没有触及心灵的沟通。很多老师只是高高在上,充分表现自己的权威,忙于制定规则,不停地给学生提要求,定标准,制造同一个模式,学校成了最大的“加工场”,没有给学生“量体裁衣”,没有逐一关心他们的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培养。只获取了学生表面的行为与表现,而游离了他们的思想与心灵。
请看当代学生眼中的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警察,没有手枪、手铐却有十个警察加起来也不及的‘侦破方式’;老师是总想着如何表现出与学生不一样,但事实上很多方面与学生一模一样的人;老师是甘愿奉献、甘愿受苦、甘愿埋没自己的好人;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位,人之所以为人,离不开老师;老师是最让人称道却又令人不屑的职位,成绩最好的特受老师宠爱的学生往往都不会想到做老师;老师是平凡的人,也为衣食住行而奔走,为柴米油盐而烦恼;老师是不允许学生做他学生时代常做的事的人;老师很无奈,总想怎样对学生好,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可学生很难理解。”
三、我的教育理想
“苏老”说:“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勃勃的智力生活。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
“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不要忘记一个明确的、严格规定的目标:儿童究竟应当学到哪些知识,他必须学会写哪些词,并且永远牢记哪些数学规则。”
是呀,这也是我所向往的教育理想蓝图。我决定,从我自身做起,从搞好困难儿童的学习这件事情做起,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并不断地进行反思与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真正做到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经验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