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慈善读本有感 以善为本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读慈善读本有感 以善为本
徐衍
手捧《慈善读本》,我读得入了迷,深深地被第六单元??爱心行动中讲述的这个故事吸引。
一位神学院的教授为未来的牧师讲课。在讲《圣经》里“乐善好施”这一段时,教授安排学生试讲,他要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别的教室向其他人宣讲。每次宣讲完毕后,要在10分钟内赶到另一个教室继续宣讲。活动开始后,学生们都急匆匆地在各个教室之间穿梭:每一位学生在教室之间来回赶的时候,都要经过一个走廊,走廊上坐着一个乞丐??是教授故意安排的全部演讲结束后,教授对结果大为不满。因为这些未来的牧师没有一个停下来,给乞丐哪怕一点施舍。
讲课结束时,教授说了如下的一段话:“我饥肠辘辘时,你却成立一个人道主义俱乐部来讨论饥饿问题:我衣不蔽体时,你却大谈特谈我是否违反了道德规范:我无故被人打伤时,你却对犯罪率滔滔不绝,义愤填膺;我无家可归时,你却悠然走来,对我宣讲上帝仁慈的庇护。你看来如此神圣,如此高尚,如此善良,可我为什么还是饿得发昏,冻得直哆嗦,感到孤苦无依呢?”真正的善良不是眼泪,而是伸过去一双充满爱心的手。现在,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们处在困难中,让我们伸出“充满爱心的手”去帮助他们吧!
在我看来,光有爱心不付出行动的人并不是真正有爱心的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帮别人排忧解难,满足他人的切身需求,才是真的有爱心。
假期里,我经常和妈妈一起外出,在车站等公交车是常事。在公共汽车上,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们这站总是很多人,每次上车都没有座位,我和妈妈经常要站五六站后才会等到座位。有一次,车上有位阿姨带着一个很小的小女孩占了两个座位,天气炎热,她身边站着一位提着大包的老人,老人汗流浃背,看上去很是疲惫。她完全可以抱起孩子,让出一个座位给老人,可那位阿姨完全不理会老人,继续和她的孩子说说笑笑。人们议论纷纷,司机打开了一段提示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如果您身边站有老、弱、病、残、孕,请您主动让座,我代表公交公司向您表示感谢!”那位阿姨终于觉得不好意思,抱起小孩,让出一个座位给老人。车又到一站,我终于等到一个座位,正想坐下,我发现有位抱小孩的老爷爷上车了,我与妈妈相视一笑,把座位让给了老爷爷。老爷爷夸我:“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车上很多人投来赞许的目光。
妈妈常常教导我,做人要以善为本,谦虚有礼,懂得感恩和豁达,才能真正幸福快乐。我一定会身体力行,助人为乐,奉献爱心。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棋盘街小学学生)
徐衍
手捧《慈善读本》,我读得入了迷,深深地被第六单元??爱心行动中讲述的这个故事吸引。
一位神学院的教授为未来的牧师讲课。在讲《圣经》里“乐善好施”这一段时,教授安排学生试讲,他要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别的教室向其他人宣讲。每次宣讲完毕后,要在10分钟内赶到另一个教室继续宣讲。活动开始后,学生们都急匆匆地在各个教室之间穿梭:每一位学生在教室之间来回赶的时候,都要经过一个走廊,走廊上坐着一个乞丐??是教授故意安排的全部演讲结束后,教授对结果大为不满。因为这些未来的牧师没有一个停下来,给乞丐哪怕一点施舍。
讲课结束时,教授说了如下的一段话:“我饥肠辘辘时,你却成立一个人道主义俱乐部来讨论饥饿问题:我衣不蔽体时,你却大谈特谈我是否违反了道德规范:我无故被人打伤时,你却对犯罪率滔滔不绝,义愤填膺;我无家可归时,你却悠然走来,对我宣讲上帝仁慈的庇护。你看来如此神圣,如此高尚,如此善良,可我为什么还是饿得发昏,冻得直哆嗦,感到孤苦无依呢?”真正的善良不是眼泪,而是伸过去一双充满爱心的手。现在,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们处在困难中,让我们伸出“充满爱心的手”去帮助他们吧!
在我看来,光有爱心不付出行动的人并不是真正有爱心的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帮别人排忧解难,满足他人的切身需求,才是真的有爱心。
假期里,我经常和妈妈一起外出,在车站等公交车是常事。在公共汽车上,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们这站总是很多人,每次上车都没有座位,我和妈妈经常要站五六站后才会等到座位。有一次,车上有位阿姨带着一个很小的小女孩占了两个座位,天气炎热,她身边站着一位提着大包的老人,老人汗流浃背,看上去很是疲惫。她完全可以抱起孩子,让出一个座位给老人,可那位阿姨完全不理会老人,继续和她的孩子说说笑笑。人们议论纷纷,司机打开了一段提示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如果您身边站有老、弱、病、残、孕,请您主动让座,我代表公交公司向您表示感谢!”那位阿姨终于觉得不好意思,抱起小孩,让出一个座位给老人。车又到一站,我终于等到一个座位,正想坐下,我发现有位抱小孩的老爷爷上车了,我与妈妈相视一笑,把座位让给了老爷爷。老爷爷夸我:“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车上很多人投来赞许的目光。
妈妈常常教导我,做人要以善为本,谦虚有礼,懂得感恩和豁达,才能真正幸福快乐。我一定会身体力行,助人为乐,奉献爱心。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棋盘街小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