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领域的变形读书笔记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私人领域的变形》读书笔记
  
  杨晓山《私人领域的变形》所描述的是中唐至北宋期间(大致从9世纪到11世纪)士人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私人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揭示了中唐传统的道德、政治和审美价值取向不足为训或者不合时宜,需要寻找新的价值观和表现手法。而杨晓山书中所谓的私人领域是指“一系列物体、经验以及活动。”“这些物体、经验以及活动属于一个独立于社会整体的个人主体。”而所谓的社会整体可以指社会,也可以指国家。
  
  唐宋文人不断地努力,力求拜托限制,另辟蹊径,然而路途艰难,难以成功。白居易的讽喻诗讽刺了贵胄所拥有的园林的奢侈,并从道义上批评了堕落贵族淫奢的生活方式,且在哲学层面上举例说明了人类命运的变幻无常,指出了永恒占有园林的幻想乃是一种执迷不悟的虚荣。白居易站在道德的高点上批评别人时,有理有据,目的明确,一针见血,直接命中对方的弱点,然而放到他自己身上,他却无法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了。在讽刺贵胄的同时,他又流露出对在洛阳拥有一座园林的骄傲和自得,占有欲显露无遗。白居易主张“中隐”,一方面使得他的生活有了保障,另一方面也是“中隐”生活的体现。园林的好处在于既能享受隐士的名誉,又无需真的放弃都城方便的生活。“中隐”不过是他在那个时期选择自保的一种方式罢了。对于玩好,白居易自是万分重视,尽力隔绝觊觎,对于他珍爱的双鹤,他是绝对不会将之放手给予裴度的。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白居易占有的欲望战胜了理智以及他的主张。
  
  再说杨晓山所讲的另一个人??苏轼。苏轼主张让要能够客观面对事物,要学会断情,做到超脱,然而一旦放到他的身上,这位享有声誉的名人的态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从他对待仇池石的态度就可知晓,他的三首诗就明确反应了他的态度变化。(m.mrnum.Com)最终,苏轼还是屈服于外物的诱惑了。
  
  唐宋诗人在其作品中建构私人领域,将园林作为这种领域的物理空间,寻找到自身的兴趣所在,对玩好的分量放到很重,在交换和获得玩好的活动中获得满足,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有诗的参与,充分记录了他们交换或获得这些玩好的细节。这些园林诗正是当时经济、文化、政治的写照。诗人的交往还受到各自身份地位的影响,一旦位高者来索要自己的心爱之物时,就令诗人内心煎熬了,给还是不给,就称为一个难题。苏轼是个聪明人,面对这种问题,充分利用了他掌控全局的能力,将其智慧运用得淋漓尽致,既保全了自己的珍玩,又给了位高者面子。
  
  另外,当时的诗歌并非是和生活分离的,不是孤立的,它们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纯化,而是和生活融入渗透的,和常用的生活用品是一样的,放到今天来讲,就跟我们发说说或者发微博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记录生活和交流的工具。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生活的方式和其思维的方式,研究和发现其私人领域的变化和发展,看清其病态之处和其形成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一种现象的形成往往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跟随杨晓山的步伐,我们能够沿着时间的脉络,结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运用恰当的方法,找准方向进行分析研究,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引起关注和思考。这也是我们看这本书的一种价值所在。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