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苦难辉煌有感---时代的民族脊梁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读《苦难辉煌》有感---时代的民族脊梁
历史量变的堆积注定引发质变,质变的分割又会看到量变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伴着苦难积累的,当一个民族迎来辉煌之后,他的人们又开始回顾一路的蜕变。历史的奥妙与冷峻被一代又一代人细细品味,推敲。奥妙性是在于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而严峻性是又在于它不给世人以假设,无情的把人类推向时代的尖端。
《苦难辉煌》是一部共产党的血泪史,书中没有太多的儿女情长,却读之令人潸然泪下。读《苦难辉煌》心情和书中的情节一起跌宕起伏。细细品读,跟着书中的历史前行,为我们缓缓展开的是一幅宏伟壮丽的党史画卷。如果说之前对党史的了解有些模糊,那么金一南将军就为我们揭开了这幅画卷的面纱,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走进书中就如同走进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我们翻开这本历史画卷,眼前布满的是疮痍的大地,可就在这片积淀了无数苦难的大地上孕育着红色的希望。无数的先烈永远的将生命留在了这里,而这里却被更多的人留在了心中。看着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蚕食瓜分;看着中华儿女丧生在同胞的手中;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战火吞噬;看着共产党员在一次次历史的隘口选择坚守,我们的民族不再选择沉默。那些前赴后继的英雄在死亡面前选择了大义,选择了一条为信仰而战的道路。历史的车轮碾过,那些历史应该铭记的英雄不该化为历史书中寥寥数笔,更不应尘封在档案之中,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对党的事业的不懈追求者。他们是丰碑,是值得我们铭记心中的丰碑。
海纳百川容纳一个时代精髓的民族脊梁
从前我对陈毅的了解只停留在他的职位上,对这样一位老党员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对《苦难辉煌》中"风火来去一陈毅"一节,我对这位共和国将领由衷的敬佩。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有的是以卓越的能力,有的是以容人的心胸。无疑陈毅就是后者。陈毅以耀其一生的大度与豁达,永载史册。他用于向真理低头,和大家一起打倒"陈毅主义",并请*回到前委主持工作。在队伍行进中,一路瓢泼大雨,加之昼伏夜行,陈毅伤口复发,由于身边无衣无药,陈毅就自己挤伤口的脓血。警卫员帮忙时,一碰他就如全身触电般颤抖,脸色蜡黄,大汗淋漓。陈毅拿带子把伤腿绑在树干上,硬是把开刀没有取干净的一块碎骨从伤口挤了出来。读到此处,我有些不忍卒读,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与信念才能抵的住如此巨大的痛苦。老一辈革命家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付诸理想,用行动践行着对党的信仰与忠诚。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任再沉重的苦难也无法摧毁,这是一种文化,是共产党人用鲜血孕育出的一种苦难文化。陈毅作为我军最早的政治工作者,他不用语言技巧,不靠权利威逼,他是用只记得生命贴近别人的生命;用自己的热血激发别人的热血;用自己的忠诚渲染共产党员的忠诚。今天我党的政治工作沿袭了老一辈政治工作者的作风。用朴素真挚的情感凝聚着全党各族人民,用事实道理,用人格魅力感染者每一个人。
1972年,北京八*,对于共和国元帅的地位来说,那也许是一个最小的追悼会,如果没有*亲自前往,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去世。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陈毅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正如金一南将军所言,"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天地动容无名脊梁托起时代的丰碑
当人们今天走在天安门广场上,是否曾注视过那承载着亿万生命的纪念碑,是否曾想起他们甘愿用生命换取的和平已滋养了几代人。今天的生活不仅仅是我们所谱写的,更多的是先烈们用血肉积淀起来的。每代人有每个时代的责任。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脊梁。翻开《苦难辉煌》,书中每一个数字都有其深刻的含义。每一笔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多的是生命是历程。是追寻信仰路上的一个个界碑。记得书中飞夺*桥的场面,"5月29日下午4点,廖大珠带领22勇士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攀桥栏、踏铁索向对岸冲去。"*桥22勇士只留下了3个人的姓名: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红小鬼刘梓华。历史就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连名字也留传不下来,最后只化成了那弥足珍贵的一串串数字。时间定格在*桥,那22名党员化为了一尊尊青铜像,留在了历史中。
如果说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由凡人谱写英雄史诗,那便是长征。从1934年到1936年,整整两年里红军辗转14个省,突破几十万敌军封锁。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共13个月零两天,红军跋涉11个省区,25000里,翻过了18座山,涉过了600多里人迹罕至的草地,淌过24条河,参与了3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些化为纸上的数字,一个个都显得如此刺眼,任何一部苦难史都无法描绘这其中的艰辛与波折,因为任何文字在共产党的壮举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m.mrnum.Com)长征带给我们的不只有感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长征精神。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可以跨越艰难险阻;为了信仰追求可以脚踏荆棘。抉择面前,他们不会背叛信仰,死生面前,他们可将生死置之度外。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国家如果忘记历史,那他就会被历史所遗忘。
读《苦难辉煌》让我感受到了民族脊梁的力量。他们忠诚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们支撑起了一个民族的振兴,他们承担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百年时间在历史中只能算一瞬,然而就在这不足百年的历史中,中国历经了苦难,战胜了衰落,走向着辉煌。中国正以一个崭新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东方。前赴后继的事业再继续,为事业前赴后继的人在传承,他们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脊梁。读《苦难辉煌》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在历史中收获感动,收获成长。
历史量变的堆积注定引发质变,质变的分割又会看到量变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伴着苦难积累的,当一个民族迎来辉煌之后,他的人们又开始回顾一路的蜕变。历史的奥妙与冷峻被一代又一代人细细品味,推敲。奥妙性是在于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而严峻性是又在于它不给世人以假设,无情的把人类推向时代的尖端。
《苦难辉煌》是一部共产党的血泪史,书中没有太多的儿女情长,却读之令人潸然泪下。读《苦难辉煌》心情和书中的情节一起跌宕起伏。细细品读,跟着书中的历史前行,为我们缓缓展开的是一幅宏伟壮丽的党史画卷。如果说之前对党史的了解有些模糊,那么金一南将军就为我们揭开了这幅画卷的面纱,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走进书中就如同走进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我们翻开这本历史画卷,眼前布满的是疮痍的大地,可就在这片积淀了无数苦难的大地上孕育着红色的希望。无数的先烈永远的将生命留在了这里,而这里却被更多的人留在了心中。看着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蚕食瓜分;看着中华儿女丧生在同胞的手中;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战火吞噬;看着共产党员在一次次历史的隘口选择坚守,我们的民族不再选择沉默。那些前赴后继的英雄在死亡面前选择了大义,选择了一条为信仰而战的道路。历史的车轮碾过,那些历史应该铭记的英雄不该化为历史书中寥寥数笔,更不应尘封在档案之中,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对党的事业的不懈追求者。他们是丰碑,是值得我们铭记心中的丰碑。
海纳百川容纳一个时代精髓的民族脊梁
从前我对陈毅的了解只停留在他的职位上,对这样一位老党员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对《苦难辉煌》中"风火来去一陈毅"一节,我对这位共和国将领由衷的敬佩。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有的是以卓越的能力,有的是以容人的心胸。无疑陈毅就是后者。陈毅以耀其一生的大度与豁达,永载史册。他用于向真理低头,和大家一起打倒"陈毅主义",并请*回到前委主持工作。在队伍行进中,一路瓢泼大雨,加之昼伏夜行,陈毅伤口复发,由于身边无衣无药,陈毅就自己挤伤口的脓血。警卫员帮忙时,一碰他就如全身触电般颤抖,脸色蜡黄,大汗淋漓。陈毅拿带子把伤腿绑在树干上,硬是把开刀没有取干净的一块碎骨从伤口挤了出来。读到此处,我有些不忍卒读,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与信念才能抵的住如此巨大的痛苦。老一辈革命家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付诸理想,用行动践行着对党的信仰与忠诚。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任再沉重的苦难也无法摧毁,这是一种文化,是共产党人用鲜血孕育出的一种苦难文化。陈毅作为我军最早的政治工作者,他不用语言技巧,不靠权利威逼,他是用只记得生命贴近别人的生命;用自己的热血激发别人的热血;用自己的忠诚渲染共产党员的忠诚。今天我党的政治工作沿袭了老一辈政治工作者的作风。用朴素真挚的情感凝聚着全党各族人民,用事实道理,用人格魅力感染者每一个人。
1972年,北京八*,对于共和国元帅的地位来说,那也许是一个最小的追悼会,如果没有*亲自前往,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去世。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陈毅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正如金一南将军所言,"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天地动容无名脊梁托起时代的丰碑
当人们今天走在天安门广场上,是否曾注视过那承载着亿万生命的纪念碑,是否曾想起他们甘愿用生命换取的和平已滋养了几代人。今天的生活不仅仅是我们所谱写的,更多的是先烈们用血肉积淀起来的。每代人有每个时代的责任。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脊梁。翻开《苦难辉煌》,书中每一个数字都有其深刻的含义。每一笔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多的是生命是历程。是追寻信仰路上的一个个界碑。记得书中飞夺*桥的场面,"5月29日下午4点,廖大珠带领22勇士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攀桥栏、踏铁索向对岸冲去。"*桥22勇士只留下了3个人的姓名: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红小鬼刘梓华。历史就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连名字也留传不下来,最后只化成了那弥足珍贵的一串串数字。时间定格在*桥,那22名党员化为了一尊尊青铜像,留在了历史中。
如果说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由凡人谱写英雄史诗,那便是长征。从1934年到1936年,整整两年里红军辗转14个省,突破几十万敌军封锁。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共13个月零两天,红军跋涉11个省区,25000里,翻过了18座山,涉过了600多里人迹罕至的草地,淌过24条河,参与了3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些化为纸上的数字,一个个都显得如此刺眼,任何一部苦难史都无法描绘这其中的艰辛与波折,因为任何文字在共产党的壮举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m.mrnum.Com)长征带给我们的不只有感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长征精神。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可以跨越艰难险阻;为了信仰追求可以脚踏荆棘。抉择面前,他们不会背叛信仰,死生面前,他们可将生死置之度外。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国家如果忘记历史,那他就会被历史所遗忘。
读《苦难辉煌》让我感受到了民族脊梁的力量。他们忠诚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们支撑起了一个民族的振兴,他们承担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百年时间在历史中只能算一瞬,然而就在这不足百年的历史中,中国历经了苦难,战胜了衰落,走向着辉煌。中国正以一个崭新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东方。前赴后继的事业再继续,为事业前赴后继的人在传承,他们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脊梁。读《苦难辉煌》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在历史中收获感动,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