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杰散文选读后感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傅杰散文选读后感
不久前一下子收到傅杰先生的四部着作:《傅杰散文选》《傅杰保险论文选》《傅杰楹联选》《傅杰诗选》,不禁感到很惊讶??我只知道傅杰是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副总裁、中国保险学会理事、中国寿险营销领军人、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青年书协副*,忙得不亦乐乎,没想到还忙里偷闲写下了这么多着作,加上已经出版的《余明善文稿》《魏始平公造像记集联》《新兴寿险公司的成功探索》《中国保险理论与实务研究》,以及待刊的《傅杰艺术评论选》《傅杰访谈录》《傅杰书法作品选》《诗经集说》《始平公研究》《书镜评碑》,就更使我惊讶他的勤奋和硕果累累了。
对傅杰精通的书法、楹联、古诗、保险,我都是门外汉,不敢置喙,这里只谈谈《傅杰散文选》的读后感。开篇的《马一浮先生与“山上有好水”》就很棒,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先写了一首无名氏的诗《山上有好水》,然后写马一浮及其弟子对这首诗的修改,使原诗更合辙押韵,然后是傅杰对这首诗的进一步推敲,给这首诗赋予了新的意义,使之更加有禅味,后来居上。《顾随先生的<临帖四种>》《余明善先生的师生之道与师生之情》也都写得曲折巧妙,出人意料,写出了真情实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余明善先生收作者为学生,却不收分文学费,金针度人,把自己的道德文章书法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作者。这种传统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如今已是凤毛麟角,令人难忘。
《在抗战中创办女学的张淑纯先生》也让人嗟叹久之。张淑纯先生1940年“伯父又捐款五千元,……我将先人给我的遗资,捐给学校一万五千元。”1945年春,为定购新校舍(房价为三十条黄金),“乃把自己所有的首饰卖掉,捐给学校抵作房价的一半”。就是这样一位在国难当头时节,尽斥家财立志兴学的知识女性,在1950年1月底,却被公安局的同志“叮嘱”:“回家后不要接见任何人,以免干扰你的思想。”有两位第二天就要搬家到外地的学生来看望老校长,张淑纯先生却怕连累她们,坚决闭门不见,以致三十多年后回想起来还觉得“不胜追悔和怀念!”我曾把此篇与《傅杰诗文选录》中的《乡光人瑞记鸿泥》中的相关文字比较,因为前者引用了张淑纯先生的遗文,则文章别有洞天,境界全出。
傅杰先生是中文系的高材生,古体诗词造诣颇深,为人处世颇得古君子风。事业有成后,为恩师整理、出版了《余明善文稿》,使余先生的道德文章书法造诣更加广为人知。这部《傅杰散文选》从内容到形式,都让我想起上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风度和时尚:薄薄的篇幅,短短的文章,内敛的感情,点到而止的文风。典雅、精致,充满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趣味,而又有现代人的专业知识。丝毫不受当代所谓“大散文”的诱惑和影响。相比较来说,写名人轶事的篇章,比写他保险、企业的本行的文字要轻灵明快,更加逸兴遄飞。
一位到南方发展的新闻界朋友曾说,南人和北人的文章,一看便知。我琢磨了很久,可能南人的文章技巧更纯熟,北人的文章感情更丰沛。北人淳朴,南人精明。傅杰北人南相,文章小巧玲珑,无技巧显示出大技巧。“文章憎命达”,在傅杰这里失灵了。
套用一段名言:在阶层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层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层的烙印。每一个人的文章都只反映他生存的那个圈子的生活,(www.gkzzy.com)不可能有反映所有阶层生活的文章,要求文章承载那么多的内容,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傅杰很欣赏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说法。文章要反映现实生活,能够反映作者的现实生活已经很难得,要求作者反映别人的生活,往往是一种苛求。傅杰的散文是写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们看的,也只有亲朋好友们最能理解他和他的散文。他并没有以公共知识分子自居,读者也不能用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要求他。傅杰的成功靠的是天赋加勤奋,是不可复制的。同样,不要期望读了他的文章就也能像他那样成功。从他的散文中读出上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流风余韵,足矣。您还想期待得到其他什么吗?
传统读书人上得了台面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私下里的目标也有四个:起它一个号,刻它一部稿,捐它一个官,讨它一房小。状元张謇说:三十岁以前读书,三十岁到七十岁做事,七十岁以后做不动事了再读书。傅杰号也有了,稿也刻了(不止一部)。官不靠捐,有能力自然就会担当更重的责任。傅杰既有在大学里长期教学、起草讲话稿的经验,又有在保险业界摸爬滚打开拓创新的成就。年届知天命,自言不再搞散文类的小玩意,要做大事情。颇有辞赋“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气概。我们期待他在更高的领域里有更大的作为。
从未做过序言,也不敢称作序言,这只是篇读后感。
不久前一下子收到傅杰先生的四部着作:《傅杰散文选》《傅杰保险论文选》《傅杰楹联选》《傅杰诗选》,不禁感到很惊讶??我只知道傅杰是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副总裁、中国保险学会理事、中国寿险营销领军人、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青年书协副*,忙得不亦乐乎,没想到还忙里偷闲写下了这么多着作,加上已经出版的《余明善文稿》《魏始平公造像记集联》《新兴寿险公司的成功探索》《中国保险理论与实务研究》,以及待刊的《傅杰艺术评论选》《傅杰访谈录》《傅杰书法作品选》《诗经集说》《始平公研究》《书镜评碑》,就更使我惊讶他的勤奋和硕果累累了。
对傅杰精通的书法、楹联、古诗、保险,我都是门外汉,不敢置喙,这里只谈谈《傅杰散文选》的读后感。开篇的《马一浮先生与“山上有好水”》就很棒,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先写了一首无名氏的诗《山上有好水》,然后写马一浮及其弟子对这首诗的修改,使原诗更合辙押韵,然后是傅杰对这首诗的进一步推敲,给这首诗赋予了新的意义,使之更加有禅味,后来居上。《顾随先生的<临帖四种>》《余明善先生的师生之道与师生之情》也都写得曲折巧妙,出人意料,写出了真情实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余明善先生收作者为学生,却不收分文学费,金针度人,把自己的道德文章书法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作者。这种传统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如今已是凤毛麟角,令人难忘。
《在抗战中创办女学的张淑纯先生》也让人嗟叹久之。张淑纯先生1940年“伯父又捐款五千元,……我将先人给我的遗资,捐给学校一万五千元。”1945年春,为定购新校舍(房价为三十条黄金),“乃把自己所有的首饰卖掉,捐给学校抵作房价的一半”。就是这样一位在国难当头时节,尽斥家财立志兴学的知识女性,在1950年1月底,却被公安局的同志“叮嘱”:“回家后不要接见任何人,以免干扰你的思想。”有两位第二天就要搬家到外地的学生来看望老校长,张淑纯先生却怕连累她们,坚决闭门不见,以致三十多年后回想起来还觉得“不胜追悔和怀念!”我曾把此篇与《傅杰诗文选录》中的《乡光人瑞记鸿泥》中的相关文字比较,因为前者引用了张淑纯先生的遗文,则文章别有洞天,境界全出。
傅杰先生是中文系的高材生,古体诗词造诣颇深,为人处世颇得古君子风。事业有成后,为恩师整理、出版了《余明善文稿》,使余先生的道德文章书法造诣更加广为人知。这部《傅杰散文选》从内容到形式,都让我想起上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风度和时尚:薄薄的篇幅,短短的文章,内敛的感情,点到而止的文风。典雅、精致,充满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趣味,而又有现代人的专业知识。丝毫不受当代所谓“大散文”的诱惑和影响。相比较来说,写名人轶事的篇章,比写他保险、企业的本行的文字要轻灵明快,更加逸兴遄飞。
一位到南方发展的新闻界朋友曾说,南人和北人的文章,一看便知。我琢磨了很久,可能南人的文章技巧更纯熟,北人的文章感情更丰沛。北人淳朴,南人精明。傅杰北人南相,文章小巧玲珑,无技巧显示出大技巧。“文章憎命达”,在傅杰这里失灵了。
套用一段名言:在阶层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层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层的烙印。每一个人的文章都只反映他生存的那个圈子的生活,(www.gkzzy.com)不可能有反映所有阶层生活的文章,要求文章承载那么多的内容,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傅杰很欣赏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说法。文章要反映现实生活,能够反映作者的现实生活已经很难得,要求作者反映别人的生活,往往是一种苛求。傅杰的散文是写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们看的,也只有亲朋好友们最能理解他和他的散文。他并没有以公共知识分子自居,读者也不能用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要求他。傅杰的成功靠的是天赋加勤奋,是不可复制的。同样,不要期望读了他的文章就也能像他那样成功。从他的散文中读出上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流风余韵,足矣。您还想期待得到其他什么吗?
传统读书人上得了台面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私下里的目标也有四个:起它一个号,刻它一部稿,捐它一个官,讨它一房小。状元张謇说:三十岁以前读书,三十岁到七十岁做事,七十岁以后做不动事了再读书。傅杰号也有了,稿也刻了(不止一部)。官不靠捐,有能力自然就会担当更重的责任。傅杰既有在大学里长期教学、起草讲话稿的经验,又有在保险业界摸爬滚打开拓创新的成就。年届知天命,自言不再搞散文类的小玩意,要做大事情。颇有辞赋“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气概。我们期待他在更高的领域里有更大的作为。
从未做过序言,也不敢称作序言,这只是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