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篇一: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会计 1002 班付兰兰
最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离一书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的书大多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守望的距离》一书也不例外。他在书中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也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周国平的这本书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充满魅力的格言和诗语,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 学会用审美的目光看问题。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相信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读周国平的书,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对待生活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学会了放松对待生活……
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附件等)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用户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作品务请注明出处,机构云平台、个人云空间的建设权、管理权、所有权均归实名机构和实名师生所有,与世界大学城无关。
篇二: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在炎热的中午 , 我怀着烦躁不安的心情 , 开始阅读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我始终认为周国平的书是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他的文字具有对外界喧哗热闹的抗体,具有本身宁静的淡然,一颗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么细的哲思的。
周国平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位北大哲学系出身的学者,以他特有的独思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生哲学,就如他所说:“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许多人对于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触发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会感觉一种共鸣的快乐。”的确,因了这种对人生无法言说的共鸣,让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寻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欢上了周国平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让人似有所悟,让我在读他文章的时候,不断地反思着回想着自己。当他谈到幸福,爱情,婚姻,友谊时,我不断的反问自己,我是否幸福。那个心目中的唯一是不是也像他说的,只是痴情的造影?他一直强调要做回自己,但是很对人说婚姻违背人性,束缚自由,败坏或扼杀爱情,本质上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在追求着婚姻,把婚姻神圣化。莫洛亚修正说:“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谊必得与爱情融和一起。”也许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爱情基于幻想和冲动,因而爱情的婚姻结局往往不幸。但是,无爱情的婚姻更加不幸。仅以友谊为基础的夫妇关系诚然彬彬有礼,但未免失之冷静。保持爱情的陶醉和热烈,辅以友谊的宽容和尊重,从而除去爱情难免会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爱情基础的方法。为什么爱情和婚姻会如此的复杂?为什么要把它解剖的如此清晰?不是说,太理智,太过于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吗?还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过,爱情,只有恒定才能持久。我一直深深的相信的这一句话。
周国平说:“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 . ”是的,真是那些痛苦的经历,跟我们带来了经验与教训,没有它们那些痛苦与磨难,我们不懂得成长。但是当我们回首时,我们才会心生怀念,怀念昔日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才发现昔日的痛苦已经不再痛了,它成为了深深的回忆植根在我们的心里,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才发现,时光在流逝,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我们想尽办法的想在此刻多做点有意义的东西而不要虚度年华,我想早一点从被窝里爬起来,不想浪费美好的清晨,但是,我们的幻想总会在打开电脑的那一秒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继续过着百无聊奈的生活,然后再感叹日子过着无聊。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年华吗?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忙碌着外在的事务。我们的日子是断裂的,缺乏内在的连续性。逝去的岁月如同一张张未经显影的底片,杂乱堆积在暗室里。它们仍在那里,但和我们永远失去了它们又有什么区别?
是不是我们也该轰轰烈烈的活一次?为了爱,为了自己想要的,弃离一切?很多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周国平说:“你须要保留今天,明天,你整个的未来,让它们绝对自由,不要被你的爱人占领。”我非常同意他说的这一句话。我仍然是属于我自己的,并不会因为我所爱的人而改变我自己的性格,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自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爱默生赞赏儿童身上那种不怕没得饭吃、说话做事从不半点随人的王公贵人派头。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别人的观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反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谁都想保持这一颗童真的心灵,但是我们受到这个社会的洗礼太多了,那颗纯粹的,不带功利的心,早已消失了。
我们常在讨论,什么样的是友谊?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友谊?我记得莫洛亚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饶有趣味的。他列举了三种异性之间友谊的情形:一方单恋而另一方容忍;一方或双方是过了恋爱年龄的老人;旧日的恋人转变为友人。心静下来想想,确实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再也不是童年时候什么都不会想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整天混在一起玩泥沙的好朋友了。我们都有个自己的想法,我们想问题总爱想,这样做,结果是什么,有什么得益?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在乎,太过于物质上的追求而忘记了精神上的需求。那样子,我们的物质不断地满足,但是幸福感却在不断地下降。是不是我们该把步伐慢下来,问问自己,我们其实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在物质富有的状态下,我们的心灵还是那么的空虚。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正相当于创造和生产的不同。创造和享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就像生产和消费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一样。
周国平说:“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人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探究生活的实质,人生的意义也毕竟是太过庞大的系统,也许我们解不了那么多的人生之谜,看不透那么多的红尘世事,但终究,我们都是会成长的,而成长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忆。从周国平的文章中,有着对世态的讥讽,有着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有着劝慰来人的悟语。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的一切琐事。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写作仅是一种姿态,而我们能够从这形式中稍稍领悟到一点本质的东西,从这姿态中渐渐发觉出一点意义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我喜欢他的文字,因为他在寻求自己的生命体证中记录人生普遍意义的真理,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番觉悟。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当他在看透人生的诸多不可能及无趣后仍能毫无保留的爱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与感恩。也许,人生的本质或意义是什么,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人生所会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会教我们怎样去解决一份实际问题,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虚无。有时,我们要承认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内心找到一处栖息地安放自己的灵魂。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是还未能了悟,还始终看不透,道不明,我们念念不忘,我们苦苦追寻,到最后也只能留下一份了然于心,却始终无法诉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国平做到了,他说了我们经历过却说不出的悟,他写下了我们领悟到却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们或许现在还无法感受到的禅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运的代言。
周国平说:人生是场边走边唱的戏,有太多的欢喜和悲伤要我们用一生去品尝,去守望,去记载。婴儿眼中的世界是何等地壮观、伟大!那双永远好奇的眼睛不停地找寻着多少的陌生,所以他们总是喜欢笑,笑得这个世界都在动摇。多么可爱、多么美丽的脸孔,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年轮的一点点可恶的侵害。守望 ?? 我们一生的命运!
或许,对于人生再怎么深的研究分析,也都只是一种浅悟罢了。感谢他文字让我如此无穷尽地反思。
篇三: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看看现在的自己,大概已经丑陋不堪了吧?幸而学校制订了读书计划,并向我们推荐了些好书。于是,捧起了书,重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 守望的距离” 首先映入我眼帘。看这五个字就挺美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 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 、“ 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特别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他在这一节中写到“最高的严肃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古希腊人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爱默生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 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 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来增添它的权威。在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中间,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不,他们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权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宽容,愿意用一个玩笑替受窘的对手解围,给正经的论敌一个教训。他以诙谐的口吻谈说真理,仿佛故意要减弱他的发现的重要性,以便只让它进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责是让我的学生幸福快乐的惝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总会被孩子的一些小事给烦住。在孩子们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的时候便会严肃的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教育在他们身上能立竿见影。殊不知,教育不能象麦当劳那样快速方便,教育是润物无声的美丽缓慢的事业;从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心态。要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可以是一句巧妙的过渡语、幽默的评价……一些小细节其实恰恰是抓住孩子的心的关键所在。就正如爱默生所说的“赞赏儿童身上那种不怕没得饭吃、说话做事从不半点随人的王公贵人派头。(www.gkzzy.com)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别人的观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反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他消化了社会的成规习见,把它们扬弃了。”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性,或帅真,或可爱,或淘气。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同一种样子,那样就会磨灭了属于他们原本的那份纯真。教育需要心平气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走向平和的境界,这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而如何使自己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们呢?周志平在本节中又提到“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 创造性的阅读“ .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他告诉我们读书就是最好的途径,它能培养我们的语感,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但我们要明确的是,读书不应该是盲目的,必要为“教学”,保留一个特殊位置兼读其他的书。以读促教,读便有了更大的动力,教也有了更深的底气。将书本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那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就会脱颖而出。
读了本书后庆幸??我已在路上!
篇四: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周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作者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守望的距离》这本书适合放在床头,许多时候深夜醒来,信手翻翻,许多事情都豁然开朗。其实,人生际遇的大多喜怒哀乐都可以归结为哲学问题。学哲学的,像作者一样,看人生百态,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挣扎。
作者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篇五:《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要我看,《守望的距离》这本书是不应归类于散文而是哲学篇,就像尼采等人写的书,一大堆哲理话。
我并未说哲学对于人生来讲并不重要,周国平竟然可以将哲理写得那么厚一本,那就足以证明对于哲学,人生还是有话可说的,人生有时不能离开哲学这里说有时是因为一些人在人生中没有遇到思想错误的问题或是遇到了也是自己解决的,不必靠那些哲学书。
哲学辅助了人生,正如计算机上的软件一样,单凭一个系统作不成什么大事,只有再加上office软件就可以成为办公室里的助手,加上一些处理政务的软件,就可以成为政治上的奇才,加上装潢的软件,就可以成为生意上的老手,因此,根据不同的人生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哲学作为人生的根据,这便是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的原因,因此哲学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帮助我们的人生走向成功。
哲学丰富了人生,就如同水丰富了山川大地一样,没有水就没有大好山河与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就没有人类文明,地球就只是死气沉沉的一个星球,等待未来物种的发现。哲学也是如此,尽管大多数人都不愿看到那厚厚的哲学书,可是,那不是哲学的问题,而是编者的问题,或许因该编的再可爱一些或是演讲,因此,不必看过多的哲学书或是不看哲学书,否则会引起你的厌烦,只要从生活中总结,正如补课一样,反复讲学生会的东西是没有做正功,只有讲学生不会的东西才是省力杠杆,只有这样,哲学才是丰富了人生,因此就有流传千年的成语,格言,哲学家,世界史也因此多了一份生机,多了许多传奇,也避免了许多错误。
哲学巩固了人生,就算是周国平也曾怀疑人生,正如庄子一样,不知是梦是醒,他不知是他做梦梦到了梦中的他还是梦中的他做梦梦到了他,既然或者就不必追究什么存在不存在的问题,管他呢!这便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哲理依据,人间有这么多是是非非,若是担心一切反而自己会伤神好在有一种洒脱的哲学态度让我们来面对这一切,是既是,管他呢!因此,活着时不必追究什么人生短暂的问题,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人生也因此不再怀疑,不再彷徨,不再犹豫,人生就因此巩固,成为定局。
哲学虽是如此的美妙,可也有其弊端,第一个就是哲学家的哲学话里也有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的东西,一些东西是不能说得太绝对的,不能肯定了一切,也不能否定了一切,正如共产党一样也有犯左倾右倾错误的时候,如果人们将错误的当作对的来使用并长期用下去,那么造成的影响要比将正确的当作正确的使用大多了。另外就是不能老是沉迷于哲学,哲学虽是非常高深的学科,而且待人去挖掘,可是哲学终究是人生的辅助,不能因此代替人生或超过人生,不能太过追求哲学而忽视了人生。有一个故事,一个哲学家过于探究哲学,一个女人向他求爱时他列举了结婚的好处和坏处,最后发现一样多,真正的做法应该去尝试一下,就去求婚,可那女人结婚几年了,孩子都有了,这便是误认哲学,哲学与生活如同水和鱼的关系,可终究不能互相代替。
会计 1002 班付兰兰
最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离一书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的书大多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守望的距离》一书也不例外。他在书中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也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周国平的这本书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充满魅力的格言和诗语,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 学会用审美的目光看问题。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相信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读周国平的书,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对待生活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学会了放松对待生活……
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附件等)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用户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作品务请注明出处,机构云平台、个人云空间的建设权、管理权、所有权均归实名机构和实名师生所有,与世界大学城无关。
篇二: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在炎热的中午 , 我怀着烦躁不安的心情 , 开始阅读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我始终认为周国平的书是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他的文字具有对外界喧哗热闹的抗体,具有本身宁静的淡然,一颗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么细的哲思的。
周国平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位北大哲学系出身的学者,以他特有的独思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生哲学,就如他所说:“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许多人对于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触发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会感觉一种共鸣的快乐。”的确,因了这种对人生无法言说的共鸣,让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寻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欢上了周国平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让人似有所悟,让我在读他文章的时候,不断地反思着回想着自己。当他谈到幸福,爱情,婚姻,友谊时,我不断的反问自己,我是否幸福。那个心目中的唯一是不是也像他说的,只是痴情的造影?他一直强调要做回自己,但是很对人说婚姻违背人性,束缚自由,败坏或扼杀爱情,本质上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在追求着婚姻,把婚姻神圣化。莫洛亚修正说:“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谊必得与爱情融和一起。”也许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爱情基于幻想和冲动,因而爱情的婚姻结局往往不幸。但是,无爱情的婚姻更加不幸。仅以友谊为基础的夫妇关系诚然彬彬有礼,但未免失之冷静。保持爱情的陶醉和热烈,辅以友谊的宽容和尊重,从而除去爱情难免会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爱情基础的方法。为什么爱情和婚姻会如此的复杂?为什么要把它解剖的如此清晰?不是说,太理智,太过于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吗?还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过,爱情,只有恒定才能持久。我一直深深的相信的这一句话。
周国平说:“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 . ”是的,真是那些痛苦的经历,跟我们带来了经验与教训,没有它们那些痛苦与磨难,我们不懂得成长。但是当我们回首时,我们才会心生怀念,怀念昔日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才发现昔日的痛苦已经不再痛了,它成为了深深的回忆植根在我们的心里,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才发现,时光在流逝,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我们想尽办法的想在此刻多做点有意义的东西而不要虚度年华,我想早一点从被窝里爬起来,不想浪费美好的清晨,但是,我们的幻想总会在打开电脑的那一秒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继续过着百无聊奈的生活,然后再感叹日子过着无聊。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年华吗?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忙碌着外在的事务。我们的日子是断裂的,缺乏内在的连续性。逝去的岁月如同一张张未经显影的底片,杂乱堆积在暗室里。它们仍在那里,但和我们永远失去了它们又有什么区别?
是不是我们也该轰轰烈烈的活一次?为了爱,为了自己想要的,弃离一切?很多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周国平说:“你须要保留今天,明天,你整个的未来,让它们绝对自由,不要被你的爱人占领。”我非常同意他说的这一句话。我仍然是属于我自己的,并不会因为我所爱的人而改变我自己的性格,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自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爱默生赞赏儿童身上那种不怕没得饭吃、说话做事从不半点随人的王公贵人派头。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别人的观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反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谁都想保持这一颗童真的心灵,但是我们受到这个社会的洗礼太多了,那颗纯粹的,不带功利的心,早已消失了。
我们常在讨论,什么样的是友谊?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友谊?我记得莫洛亚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饶有趣味的。他列举了三种异性之间友谊的情形:一方单恋而另一方容忍;一方或双方是过了恋爱年龄的老人;旧日的恋人转变为友人。心静下来想想,确实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再也不是童年时候什么都不会想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整天混在一起玩泥沙的好朋友了。我们都有个自己的想法,我们想问题总爱想,这样做,结果是什么,有什么得益?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在乎,太过于物质上的追求而忘记了精神上的需求。那样子,我们的物质不断地满足,但是幸福感却在不断地下降。是不是我们该把步伐慢下来,问问自己,我们其实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在物质富有的状态下,我们的心灵还是那么的空虚。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正相当于创造和生产的不同。创造和享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就像生产和消费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一样。
周国平说:“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人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探究生活的实质,人生的意义也毕竟是太过庞大的系统,也许我们解不了那么多的人生之谜,看不透那么多的红尘世事,但终究,我们都是会成长的,而成长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忆。从周国平的文章中,有着对世态的讥讽,有着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有着劝慰来人的悟语。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的一切琐事。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写作仅是一种姿态,而我们能够从这形式中稍稍领悟到一点本质的东西,从这姿态中渐渐发觉出一点意义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我喜欢他的文字,因为他在寻求自己的生命体证中记录人生普遍意义的真理,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番觉悟。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当他在看透人生的诸多不可能及无趣后仍能毫无保留的爱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与感恩。也许,人生的本质或意义是什么,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人生所会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会教我们怎样去解决一份实际问题,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虚无。有时,我们要承认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内心找到一处栖息地安放自己的灵魂。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是还未能了悟,还始终看不透,道不明,我们念念不忘,我们苦苦追寻,到最后也只能留下一份了然于心,却始终无法诉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国平做到了,他说了我们经历过却说不出的悟,他写下了我们领悟到却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们或许现在还无法感受到的禅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运的代言。
周国平说:人生是场边走边唱的戏,有太多的欢喜和悲伤要我们用一生去品尝,去守望,去记载。婴儿眼中的世界是何等地壮观、伟大!那双永远好奇的眼睛不停地找寻着多少的陌生,所以他们总是喜欢笑,笑得这个世界都在动摇。多么可爱、多么美丽的脸孔,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年轮的一点点可恶的侵害。守望 ?? 我们一生的命运!
或许,对于人生再怎么深的研究分析,也都只是一种浅悟罢了。感谢他文字让我如此无穷尽地反思。
篇三: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看看现在的自己,大概已经丑陋不堪了吧?幸而学校制订了读书计划,并向我们推荐了些好书。于是,捧起了书,重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 守望的距离” 首先映入我眼帘。看这五个字就挺美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 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 、“ 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特别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他在这一节中写到“最高的严肃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古希腊人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爱默生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 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 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来增添它的权威。在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中间,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不,他们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权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宽容,愿意用一个玩笑替受窘的对手解围,给正经的论敌一个教训。他以诙谐的口吻谈说真理,仿佛故意要减弱他的发现的重要性,以便只让它进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责是让我的学生幸福快乐的惝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总会被孩子的一些小事给烦住。在孩子们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的时候便会严肃的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教育在他们身上能立竿见影。殊不知,教育不能象麦当劳那样快速方便,教育是润物无声的美丽缓慢的事业;从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心态。要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可以是一句巧妙的过渡语、幽默的评价……一些小细节其实恰恰是抓住孩子的心的关键所在。就正如爱默生所说的“赞赏儿童身上那种不怕没得饭吃、说话做事从不半点随人的王公贵人派头。(www.gkzzy.com)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别人的观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反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他消化了社会的成规习见,把它们扬弃了。”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性,或帅真,或可爱,或淘气。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同一种样子,那样就会磨灭了属于他们原本的那份纯真。教育需要心平气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走向平和的境界,这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而如何使自己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们呢?周志平在本节中又提到“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 创造性的阅读“ .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他告诉我们读书就是最好的途径,它能培养我们的语感,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但我们要明确的是,读书不应该是盲目的,必要为“教学”,保留一个特殊位置兼读其他的书。以读促教,读便有了更大的动力,教也有了更深的底气。将书本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那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就会脱颖而出。
读了本书后庆幸??我已在路上!
篇四: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周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作者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守望的距离》这本书适合放在床头,许多时候深夜醒来,信手翻翻,许多事情都豁然开朗。其实,人生际遇的大多喜怒哀乐都可以归结为哲学问题。学哲学的,像作者一样,看人生百态,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挣扎。
作者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篇五:《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要我看,《守望的距离》这本书是不应归类于散文而是哲学篇,就像尼采等人写的书,一大堆哲理话。
我并未说哲学对于人生来讲并不重要,周国平竟然可以将哲理写得那么厚一本,那就足以证明对于哲学,人生还是有话可说的,人生有时不能离开哲学这里说有时是因为一些人在人生中没有遇到思想错误的问题或是遇到了也是自己解决的,不必靠那些哲学书。
哲学辅助了人生,正如计算机上的软件一样,单凭一个系统作不成什么大事,只有再加上office软件就可以成为办公室里的助手,加上一些处理政务的软件,就可以成为政治上的奇才,加上装潢的软件,就可以成为生意上的老手,因此,根据不同的人生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哲学作为人生的根据,这便是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的原因,因此哲学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帮助我们的人生走向成功。
哲学丰富了人生,就如同水丰富了山川大地一样,没有水就没有大好山河与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就没有人类文明,地球就只是死气沉沉的一个星球,等待未来物种的发现。哲学也是如此,尽管大多数人都不愿看到那厚厚的哲学书,可是,那不是哲学的问题,而是编者的问题,或许因该编的再可爱一些或是演讲,因此,不必看过多的哲学书或是不看哲学书,否则会引起你的厌烦,只要从生活中总结,正如补课一样,反复讲学生会的东西是没有做正功,只有讲学生不会的东西才是省力杠杆,只有这样,哲学才是丰富了人生,因此就有流传千年的成语,格言,哲学家,世界史也因此多了一份生机,多了许多传奇,也避免了许多错误。
哲学巩固了人生,就算是周国平也曾怀疑人生,正如庄子一样,不知是梦是醒,他不知是他做梦梦到了梦中的他还是梦中的他做梦梦到了他,既然或者就不必追究什么存在不存在的问题,管他呢!这便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哲理依据,人间有这么多是是非非,若是担心一切反而自己会伤神好在有一种洒脱的哲学态度让我们来面对这一切,是既是,管他呢!因此,活着时不必追究什么人生短暂的问题,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人生也因此不再怀疑,不再彷徨,不再犹豫,人生就因此巩固,成为定局。
哲学虽是如此的美妙,可也有其弊端,第一个就是哲学家的哲学话里也有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的东西,一些东西是不能说得太绝对的,不能肯定了一切,也不能否定了一切,正如共产党一样也有犯左倾右倾错误的时候,如果人们将错误的当作对的来使用并长期用下去,那么造成的影响要比将正确的当作正确的使用大多了。另外就是不能老是沉迷于哲学,哲学虽是非常高深的学科,而且待人去挖掘,可是哲学终究是人生的辅助,不能因此代替人生或超过人生,不能太过追求哲学而忽视了人生。有一个故事,一个哲学家过于探究哲学,一个女人向他求爱时他列举了结婚的好处和坏处,最后发现一样多,真正的做法应该去尝试一下,就去求婚,可那女人结婚几年了,孩子都有了,这便是误认哲学,哲学与生活如同水和鱼的关系,可终究不能互相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