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篇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扶贫典型事迹材料一

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甘肃省迅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落实。项目进展顺利,16.1万建档立卡群众及8.8万同步搬迁群众搬迁任务全部精准到村到户,所有项目已完成实施方案审批,80%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26.5亿元。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层层落实各级各有关方面职责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全省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甘肃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及《贫困县退出机制实施细则》,都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建立村、乡、县、市四级“4342”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查处不正之风、保障扶贫政策落实,查处腐败问题、保障扶贫资金安全”为主题的“两查两保”专项行动,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和资金安全。

二、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1+4+1”工作方案,形成了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双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政策宣讲和情绪疏导,妥善处理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已经实施搬迁农户和新一轮搬迁农户、部分搬迁与整体搬迁“三个关系”,动员搬迁群众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到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来。以“保安全、保基本”为原则,根据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家庭人口数量,分类制定农村建房和城镇购房面积具体控制标准,对已实施的超面积项目,采取调整住房建筑结构和搬迁安置对象等措施,将住房面积控制在标准以内。

三、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分类制定补助标准

依托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逐级公示、层层审核”的原则,将全省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50万建档立卡群众确定到户到人。同时,根据尽可能实现整体搬迁的原则,确定23.14万其他群众需同步实施搬迁,并统一纳入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统筹推进。建档立卡群众搬迁所需资金,通过中央预算内补助、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政策性和开发性银行贷款解决,保证贫困户少掏钱或基本不掏钱就能实施搬迁。同步搬迁群众所需建房资金,省级财政人均补助5000元,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建档立卡户一并统筹规划建设。

四、规范融资平台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新设立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省级融资平台,省财政厅注入48.7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作为资本金,并与省级融资平台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协议,将“十三五”期间248.7亿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长期低息贷款及省级融资平台运行成本全部纳入购买服务范围,按照市场化原则和统贷统还方式,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筹集建设资金。出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省级融资平台运营管理方案》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专项融资资金管理办法及操作流程》,对项目申报审核、合同签订、资金管理等环节进行规范。在项目申报审核环节,明确贷款申请前置条件,确保手续齐全合规;在合同签订环节,由省级融资平台、县级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资金使用偿还责任;在资金管理环节,明确各类资金按照县级政府与其融资平台签订的购买服务协议归集偿还。同时,建立还款准备金制度,统筹可用财力安排还款资金,降低融资风险。目前,省级融资平台已与国开行甘肃省分行签订了175亿元贷款授信协议。

五、同步谋划后续产业,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坚持搬迁与发展两手抓,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谋划富民产业,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继续耕种原有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农户,重点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和草食畜牧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对依托城区、中心镇和产业园区安置的农户,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重点扶持发展劳务、运输、餐饮等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对依山就势改善条件的群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业和区域性特色产品,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探索开展“金融扶持、带资入股、固定分红”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将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按股分红,负盈不负亏,使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扶贫典型事迹材料二

现年37岁的蔡道寿是金城江区侧岭乡塘子村翁保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人口1人,憨厚、开朗、善良是蔡道寿给人的第一印象,可是命运偏偏爱跟这个善良的人开玩笑,他不仅肢体残疾三级,而且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他没等初中毕业便辍学在家。底的精准识别中被认定为因残、因交通落后致贫的贫困户。

生活的困境并没有让他灰心,

天性乐观的他有着一股吃苦耐劳、

永不服输的精神。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的助推下,

蔡道寿立足实际,

充分利用政府的产业扶贫政策,

不断发展种养业,

闯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脱贫致富道路。

在发展种养业前,蔡道寿也经历了几次短暂的外出务工,但由于身体的原因,做工比别人慢,因此工资自然比别人少很多。长期打工对他来说并不是好出路,于是他决定回家创业,把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养殖黑山羊。蔡道寿说:养羊是一个漫长且辛苦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稍不注意,如果羊病了,就会血本无归。”为了更好的掌握山羊养殖技术,少走弯路,他积极参加区水产畜牧局、乡政府和乡水产畜牧站举办的种养技术培训班,遇到技术难题不辞辛苦多次到乡水产畜牧站咨询,还专门购买有关山羊养殖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 ...加上从小就有放羊的经验,他很快就掌握了养殖的基本技术。同时,得益于家乡四面环山、植被茂盛的生态环境,这些大山成了养羊的天然牧场,很快山羊就慢慢多了起来,但销路却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并没有难倒他。他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天生头脑聪明又勤奋好学,一有空就看电视、手机和网络等媒体,广泛收集市场信息,紧跟市场的发展行情,把握市场需求,通过熟人、朋友的介绍,他慢慢打开销路。由于是绿色环保放养,知名度慢慢打开了,如今他家的山羊卖给金城江城区不少饭店,很多收购山羊的老板也慕名前来订购,他终于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蔡道寿认为不光自己发展,更有责任帮助身边困难的乡亲们,于是他鼓励大家: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要自力更生,不能光“等、靠、要”,只有自己努力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在他的带动下,几名贫困户加入养殖山羊的队伍,对于技术和销路的问题,蔡道寿总是毫无保留的帮助他们。通过发展养殖,这些贫困户收入增加了,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极大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更多群众养殖山羊的积极性,随着加入的贫困户越来越多,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蔡道寿的心里慢慢冒了出来:要把大家联合起来共同致富,不仅养山羊,还要养猪、养鸡、种甘蔗……。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堂哥蔡道全时,他堂哥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并决定和他并肩作战。,蔡道寿和他堂哥蔡道全一起联合5户贫困户成立了以蔡道全为法人代表的翁保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天道酬勤,付出终有回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发展,合作社初具规模,现种植有甘蔗450亩、旱藕90亩、铁皮石斛1亩,养殖有黑山羊400多只、黄牛有25头、杂交野猪100多头、鱼塘10亩,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吸引了塘子村12户贫困户通过入股经营的方式加入,还为周边15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蔡道寿不仅事业有了起色,

而且今年初还收获了爱情。

如今,在塘子村,

只要提起蔡道寿,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他虽然身体残疾,

但乡亲们对他不是同情、怜悯,

更多的是尊重和钦佩,

是一个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好榜样。

作为2017年的预脱贫户,蔡道寿说:“目前合作社发展不错,今年脱贫一定没有问题!”相信这个有梦想、有胆识、有作为的贫困户在脱贫致富的阳关道上越走越顺,同时还能带动周围更多的群众摘掉贫困的帽子,戴上致富的幸福帽!

扶贫典型事迹材料三

汪荣秀,中共党员,2001年2月担任河南省固始县张老埠乡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上级表彰,1998年以来连续四届被选为信阳市人大代表,期间8次被评为“优秀市人大代表”;2010年被县评为“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县评为“十佳优秀共产党员”;被县评为“最美村干部”、“优秀人才”,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固始县张老埠乡桥头村位于乡政府西南8公里处,属丘陵地区,辖8个村民组,402户,1462人,是张老埠乡五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户,368人,外出务工人数 600多人;初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复核后,现有贫困人口57户,141人,县对口帮扶单位为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口帮扶企业为国源超市。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汪荣秀同县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积极争取项目,为贫困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仔细排查,确保精准识别。

桥头村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要求,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和“五进十出”工作法,在严格执行“十退出”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无房(危房)、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按照村组干部会初选,“第一书记”和乡村干部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对评议初的57户贫困户名单在村部显眼位置进行长期公示,并公布县扶贫办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二、依托项目,解决贫困户急需。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她排除万难,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实施了到户增收项目,落实项目资金5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落实项目资金86万元;新修村组道路4.5公里,落实项目资金120万元;新建提水站一座,落实项目资金30万,整修硬化大塘三口,落实项目资金60万元;新建生产桥2座,落实项目资金30万元。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除了积极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我们还确定了农民义务监督员和义务养护员,确保项目质量和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全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找准路子,发展特色产业。

汪荣秀同志带领村干部,配合驻村工作队和乡干部,深入开展调研,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发展种养植业为主的脱贫致富的路子。一是年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致富能人”来村里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莲藕种植,使桥头村群众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通过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收入,解决了扶贫异地搬迁户的生计问题,通过产业拉动,保证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如桥头村圣岗组贫困户杨运田,家有三口人,其本人体弱多病,妻子因家庭贫困改嫁他人,两个女儿都在上初三,家庭负担十分沉重。当莲藕基地落地桥头村时,杨运田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抱着几亩农田田不肯放松,汪书记通过反复与杨运田算经济账,他终于同意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目前杨运田除了可以获得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报酬,还可以通过在基地务工,获得每天100元的劳动报酬,年收入达1万元左右,同时还照顾了两个孩子,现在见到杨运田他很有信心的说:“我就能脱贫了”!二是引导群众在发展养殖业做文章,引导贫困户和在外务工的成功人士返乡发展养殖业,目前全村养鸡60万只,总收入1500万元,群众增收明显,尤其是有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养鸡脱贫致富。

四、精神扶贫,重拾生活信心。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汪荣秀同志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这类贫苦户的心理疏导,采取精神扶贫。该村朱圩组的贫困户袁江海,家有三口人,妻子因家庭贫困离家出走,母亲也偏瘫在床,一个13岁的孩子在小学就学,家里的住房也是“东边看日头、西边看月亮、遇上雨天无处藏身”,对于他来说,上有病重的老人,下有就学的儿童,压的他无法脱身,生活黯淡无光。采取袁江海在村内走动时,见人“不抬头、不说话”透露出深深的自卑。汪荣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明白如果解决不好,袁江海很有可能走到社会的对立面。为此她同驻村工作队一起,经常到袁江海家帮助照顾卧床的母亲,同他讲解目前的扶贫政策,协调孩子的学校,让孩子安心学习。同时帮助袁江海落实了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和动员亲戚帮助,建起来三间平房,又给袁江海介绍在村旁边的水泥零售店,帮助装卸水泥,他既能照顾卧床的母亲,又能挣钱保障孩子上学,现在袁江海走路腰板也硬了,见人也热情了,年内就能脱贫。

目前汪书记正带领村“两委”班子继续按照制定的脱贫规划,同县扶贫工作队和乡干部一起,做细做实精准扶贫,确保一户一策落到实处,贫困户按时按质脱贫。今明两年,将重点实施两个项目,一是依托扶贫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实施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帮助贫困户搬离“穷根”,发展莲藕种植业和养殖业。

精准扶贫典型事迹材料2024年最新

2024年扶贫开发典型事迹材料【汇总】

2024年扶贫工作典型事迹材料【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