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习吕玉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2016学习吕玉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近日,邢台市各机关单位又掀起一阵学习弘扬玉兰精神的活动,笔者再次认真观看了六集纪录片《吕玉兰》,感触颇深。

提起吕玉兰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她曾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东留善固是她的故乡,她曾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多年。虽然已经离世二十余年了,可她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依然深深镌刻在东留善固村干部群众的记忆中。玉兰路、玉兰学校、玉兰小区、玉兰公园……在东留善固村,吕玉兰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吕玉兰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兴修水利、锁风固沙、改造民居,让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高小毕业后,她回到老家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以大无畏的精神,创造了战天斗地的奇迹。她16岁时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20岁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她先后五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多次受到*、*等党和*的亲切接见,成为当时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不管她在哪里工作,东留善固村里还是县里省里,不管她在什么岗位,村里书记还是省委书记,她始终不改质朴本色、赤子情怀,一如她曾经写在笔记本上的那几句话:“参加劳动不能忘,艰苦朴素最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

老书记不仅带领群众改变了家园,更留下了“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不老的玉兰精神正是东留善固的立村之本、兴村之魂。玉兰精神是吕玉兰忠诚党、忠诚人民、忠诚祖国的思想与行动的集中体现,是穿越时代的明灯。玉兰精神,是东留善固的,也是全国的。

2016学习吕玉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玉兰花开时节,华北平原上的玉兰花开得有些迟,要么花开三两枝,要么树干还用草绳缠绕“保暖”。与附近村庄最大的不同,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似乎更喜欢怀念:玉兰路、玉兰林、玉兰学校、玉兰公园、玉兰广场、吕玉兰纪念馆……这一切,都以一位农家女的名字命名。

  吕玉兰(1940?199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著名英模人物之一,被称为“铁姑娘”、“一代中国妇女的骄傲”,亦因朴实无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被称为“头扎白毛巾的女省委书记”。她曾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的中央委员,受到*、*的接见,还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赴朝鲜和阿尔巴尼亚访问,受到金日成和恩维尔?霍查的接见。

临近清明,吕玉兰逝世22周年祭日将临,东留善固村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记者抵达时正逢周末,不断有人带着孩子出入,纪念馆门前吕玉兰高大的半身像洁白如玉,她梳着齐耳短发,微微露齿,含笑注视着远方。孩子们在她身旁留影或者嬉戏,有风筝在空中摇曳。

据不完全统计,吕玉兰纪念馆2008年开馆至今,已先后接待全国21个省市2600多个单位或团体、30多万人次参观。

“她是东留善固村第一个走出去的人,去了省会、北京,还去了国外。她为什么能走出去?归根结底是有文化。所以农村出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抓教育,现在东留善固村有全县最好的学校,已经出了17个硕士生和一名博士生。”东留善固村党委书记吕廷祥告诉记者。

几十年过去,尽管岁月更替、人世沉浮,东留善固村一代代人都在怀念吕玉兰。由于她曾多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更多时候,村民尊称她为“老书记”、“吕大姐”。

吕廷祥清晰地记得,22年前的3月31日,吕玉兰积劳成疾在石家庄病逝,时年53岁。闻讯的村民悲痛万分,自发为她召开追悼会。年过六旬的吕廷祥称,“在我的记忆里,全村人哭得最惨有两次,一次是毛*逝世,一次是我们的老书记去世”。

在纪念馆展厅,还有一张图片记录了当时人们悲伤的情景,那是石家庄数千人自发为吕玉兰送行。记者看到她的两个女儿怀抱遗像和中共党旗站在人群中央,一身素缟,令观者落泪。

另据报道,吕玉兰是*公开“点赞”的中共干部之一。据《河北日报》报道,1982至1985年,*担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期间,与吕玉兰一直同事并称其为“大姐”。1993年3月,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曾携夫人彭丽媛到石家庄看望病中的吕玉兰。1994年春,吕玉兰逝世一周年,*写下长篇回忆文章《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深情追忆与吕玉兰一起工作学习时的情景,“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

2011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的*,还曾给东留善固村党委书记吕廷祥回信,为该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感到高兴,提出要“以吕玉兰同志为榜样,大力弘扬‘玉兰精神’”。

一个冀南平原上的普通农家女,为何至今仍引起人们的如潮思念?

吕廷祥认为,东留善固人怀念吕玉兰,是因为她让村民“吃上了饭,大部分人娶上了媳妇”。纪念馆展厅一组1943年的数据记录了该村新中国成立前的大致情形,当时全村305户1329人,但外出乞讨人数为260户800多人,其中冻饿而死人数500多人。村庄为何如此贫穷?除了战火因素和自然灾害外,村庄的几千亩土地均为沙荒地,打不出粮食。旧谣有云:“沙河地,不养家。不怕种,光怕刮。神仙不下界,累死也白搭。”到了吕玉兰时代,村民的“主业”还是逃荒要饭。

一个15岁的姑娘高小毕业回村办农业合作社,没有傻劲、韧劲怎么可能?吕廷祥称,村民一开始欢迎吕玉兰是因为她会记工分,而此前人们出工是靠黄豆粒计数。

吕玉兰那个时代是真“拼”。据村民回忆,吕玉兰担任全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后,第一件事是植树造林,防风锁沙。数据显示,她带着“妇女造林队”最终育成有100多万株树、长达8华里的林带,使东留善固村至今是“华北平原最绿的地方”。

据报道,为了种树,吕玉兰脚上的冻疮流脓跟鞋袜粘在一起,一动就疼得钻心,于是她干脆不脱鞋睡觉。有村民回忆说,三夏抢收麦子,“傻玉兰”吃住在打麦场,几天几夜不洗脸梳头,头上竟“长”出了麦苗??那是掉在她头发里的麦粒,在汗水的浸泡下发芽。

村官、乡官、县官、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正定县委副书记、河北农业厅副厅长,吕玉兰的人生划了一道弧线。她最终在石家庄双凤山革命陵园长眠,意味深长的是,墓前雕像中的她仍在劳作。“我要在阳光下晒黑我的脸”、“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声犹在耳,人生思考长文《十个为什么?》被海内外几十家媒体整版转载,如今纸页泛黄。

吕廷祥说,无论工作怎样变化,吕玉兰情怀依旧。最难得的是,她42岁还到河北农业大学农经系学习,45岁获得大专学历。在生命最后的岁月,她还率河北省农业代表团,先后赴法国、泰国进行农业考察。她的亲人无一因她受益,父亲母亲也最终在东留善固村劳作中老去。

在如潮的追忆文章中,大多是吕玉兰骑着自行车,或乘坐破旧吉普车下乡的情景,她盘腿坐在农家炕头上唠嗑的情景。她仿佛永远在路上,却始终洁白无瑕。吕廷祥说:“当官别想沾光,别怕赔本,是吕玉兰一生的回答,至今仍有巨大警醒意义。”

现今的东留善固村也富了,花果飘香,别墅式新民居成片。村党委副书记冯占臣说,吕玉兰离开后,该村“学玉兰、做玉兰”,先后进行了“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目前已有20家工业项目和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示范村”和河北“最美乡村”之一。最新统计,该村工农业总产值已达4.5亿元人民币,村民人均纯收入8620元。

据吕廷祥透露,吕玉兰纪念馆应村民大会要求前后两次修建,“在全国,村民捐款、筹资为一个村官建馆应为首例”。

吕玉兰的乡亲、山西侯马作家王友明在《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吕玉兰的传奇人生》一文中说:“据我所知,吕玉兰的名字是她母亲起的,因为母亲喜欢花儿很白、味道挺香,既好看、又好闻的玉兰花树,便为其取名玉兰。”对此,吕玉兰的丈夫、新华社记者江山予以证实,他的《吕玉兰》一书中已有相同记载。

留意到,在吕玉兰纪念馆院中,村民遍植了玉兰花树。冯占臣说,3月25日后,这里的玉兰花才会盛开,仿佛在等待吕玉兰的祭日。

2016学习吕玉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玉兰路、玉兰学校、玉兰小区、玉兰公园……在东留善固村,吕玉兰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村里上点岁数的人都说,吕玉兰当年的故事,就像秋天丰收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数不尽、讲不完。

9月17日《河北日报》头版刊登了《永不凋谢的“玉兰”》一文,追记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百姓心中的“铁姑娘”吕玉兰。吕玉兰曾担任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虽然她已经离世21年了,可她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依然深深镌刻在东留善固村干部群众的记忆中。

一个名字,能够沉淀于人们的记忆之河,必然有其厚重的理由。一种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必然有其璀璨的价值。曾经激励过许多人的“铁姑娘”,为什么在她过世多年之后,“玉兰精神”仍不凋谢?拨开历史的云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

“玉兰精神”之所以传颂至今,源自于她“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数人。因为她心里装着群众,所以她甘愿吃苦,带头苦干;因为她一心为民解忧,所以她艰苦创业,勇于实践;因为她信仰坚定,所以她甘于清贫,清廉一生。她心无旁骛,热爱事业,苦中作乐,不断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玉兰精神”绝对不是空洞无物的字眼,它是逆境中的不馁不弃,顺境中的不骄不躁,平淡中的心灵坚守,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全心投入,是“两袖清风,浩然独存于天地”的一身正气。

弘扬“玉兰精神”就要“学玉兰、比玉兰、做玉兰”。*同志曾亲笔撰写文章深切怀念吕玉兰并写道:“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学习弘扬吕玉兰精神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吕玉兰精神心得体会

2024年党员干部学习吕玉兰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