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24年最新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朗读者》真的堪称一档制作精良、富有创新、有内涵有深度的完全中国原创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它的成功播出,也充分说明了董卿由主持人转为制片人转型成功,其次,《朗读者》的口碑爆棚也给我们这些专业的电视人带来很多的警示和思考。下面是高考志愿助手为大家整理的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欢迎参考~

篇一: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因央视节目《朗读者》热播,俨然掀起一股朗读热,几乎是一夜间,文青们突然集体进化成为朗读者。

严格来说,《朗读者》更近于朗读包装下的《感动中国》,借朗读这个似乎“高大上”却又不难操作的壳,煽情得以合法转世,但它与真正的朗读,其实关联不大。

靠朗读就能复兴文化?靠朗读就能唤醒对阅读的重视?靠朗读就能重建我们心中的仪式感?这些想法很抒情,但未必能得到实证。更重要的是,一旦沉浸在这些桃色的想象中,我们就会忘掉,当下朗读本身其实很成问题??它压根就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尚未与我们自己的文化有机融合。

安徽省朗诵艺术学会副会长安妮曾指出:由于重视学生朗诵的集体效果,朗诵的音乐性和动作性在不知不觉中趋向夸张,结果是把朗诵和舞台表演混为一谈。

安妮所批评的,即所谓“朗读腔”,指在朗读过程中加入过多表演色彩,因过分夸张,不仅不能打动听众,反而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在今天,岂止学生们有“朗读腔”,很多专业人员亦如此。

就以《朗读者》为例,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一口一个“老舍(shè)”,用情之深,咬字之狠,结果却念错了音。

表达尊重、景仰,完全可以用更平易的方式,何必如此内力十足?相信很多人会说:这是艺术,你不懂,说明你缺乏艺术感受力。如果艺术可以如此背离真实感和最起码的羞耻感的话,这种艺术未免也太“拿着肉麻当有趣”了。

事实上,濮存昕式的“朗读腔”绝不是什么高雅艺术,而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1947年,魏建功、黎锦熙等在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上,便有学者提出朗读话剧化是导致朗读活动矫揉造作的主因。

著名学者潘家洵(易卜生作品的译者)先生说:“中国话剧所以难听,是因为‘美化’。而目前一般人学习国语多以话剧或留声机为师,越学越难听,实在是语文教育上的一个大问题。”

孙楷第(著名学者,敦煌学家)先生则指出:“中国的戏剧所以不自然,是因为本来是由野台子戏发展而来,因为台下空阔,观众嘈杂,台词就不得不高亢做作,不顾自然,以引起台下的注意。过后搬到茶馆里,再进一步有了正式的戏院,也不能摆脱那种矫揉造作的毛病。中国语文诵读万万不可舞台化!反过来看西洋戏院,发达很早,所以到现在台词与语音相差很微。”

可见,所谓“带着感情朗读”“抑扬顿挫”“模仿作者情感”“打动观众”之类,其实都是借口,不过是“野台子戏发展而来”,可在当下,这却被认为是最优秀、最高雅的艺术。

那么,“野台子戏发展而来”的东西,又是如何变成经典的呢?

首先,与历史相关。

虽然西周时便已有“诵”(初期为朗读,汉代许慎时已成背诵),宋朝时已有“朗诵”,但只是为了背和理解课文而设,算不上艺术,“以声节之”而已。1919年以后,朗读作为动员技术之一,逐渐得到重视,从五四运动到抗战,朗读的地位越来越高,不具备表演性的朗读渐被排斥。

其次,与苏联影响相关。

苏联语言大师阿克肖诺夫曾说朗诵是“戏剧艺术的变种”,是一种“更接近自然的、口语化的舞台语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说:“语言即音乐。在舞台上讲话,这是一种困难并不亚于歌唱的艺术,要求有很好的修养和高超的技术。”

在以俄为师的氛围下,这些话不啻金科玉律。

其三,与教育相关。

根据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提出:“朗读要有感情。但是儿童必须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正确的一定的态度,朗读才能有感情……儿童对作品的理解和所受作品的感染,就表现在朗读的表情上。”

这就是说,不仅声音要假,表情也应足够夸张。

1955年到1963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删除了“朗读要有感情”,但1978年又恢复了“在正确地读的基础上,要求读得通顺流畅,再从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原本对朗读无具体规定,但1992年《教学大纲》亦加入“有感情朗读”,以后“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去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成为标准。

语文教学之所以提出这些要求,是苏联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可问题在于,学生与社会接触甚少,对课文的理解能有多深?怎么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呢?只好人云亦云,模仿老师和成人,摇头晃脑,似乎沉醉其中,其实是在系统学习诈骗技巧。

由于朗读速度慢于阅读,据国外统计,同样的文本,朗读时大脑每秒可处理2.2?4个单词,而阅读时可以处理9.5个单词。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因朗读而耽误课堂时间的情况,许多语文教师不得不采用齐读,以节约时间。

齐读的最大问题在于掩盖个性,只要声大、整齐,即告成功。为了整齐,不得不拖节奏,一字一顿,在齐读中,许多学生不看文本,见一个字读一个字。齐读进一步异化了朗读??似乎只要声大,只要有所谓节奏(或节奏变化),即是成功的朗读。

不否认,朗读有发展为艺术的可能,成为更高级的朗诵之类,但这种艺术应有更本质、更内在的标准,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还未建立起这样的标准,即使是很著名的朗诵“大师”,他们播出的唐诗、宋词也常令人浑身发麻,其他可想而知。

中国古人也朗诵,也带有一定的表演性,但更倾向于表现自身的行为状态,所谓长啸、踏歌、吟咏,并不强调大众参与,也不会假设身边站着一万名观众,自己有义务去感染他们。想李白乘舟时,如岸上传来的是濮存昕先生一句深情的朗诵,一代诗仙恐怕很难拒绝投水而死的诱惑。

总之,朗读的路还很远,且慢摇首摆尾。

篇二: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朗读者》请来许镜清老先生

在前一个周末,央视《朗读者》以“第一次”为题邀请来了多位嘉宾朗读,这包括戏骨王学圻、航天英雄杨利伟、作曲家许镜清、作家刘震云、京剧余派女老生王佩瑜、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等,其中,“许镜清”可能是观众最为陌生的名字,但是当董卿介绍他时,大家才发现,这个人的作品伴随了我们30年,原来他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音乐作曲人。让人唏嘘的是,作为一部全民记忆剧,为《西游记》贡献卓越的许镜清,其名字却似乎在时光长河里被观众遗忘了,而此次他的出现,更被媒体挖出他这些年的辛酸故事。扬子晚报记者张漪

为《西游记》,4年贡献15首歌上百段音乐

86版《西游记》陪伴了中国观众整整30年,它历时6年拍摄完成。在1986年春节首次亮相时,就创下89.4%的收视率奇迹,轰动全国!此后30年里,《西游记》重播了2000多遍,仍是国人心中的不朽经典!而几乎每个中国人的音乐记忆库里,“丢丢丢!登登等登,凳登等灯……”这段86版《西游记》的开篇曲旋律都是永难磨灭的。是不是马上就要唱起来了?脑海中还有孙悟空的身影腾空飞起?这段开篇曲《云宫迅音》真的有自带音效与画面的魔力。此外,86版《西游记》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这首歌和歌词也是字字入心、声声入耳。然而与这些家喻户晓的旋律和歌曲相比,几乎没有太多人知道它们的作曲者是谁。

当天,许镜清先生走上《朗读者》舞台时,董卿介绍这位已经74岁的老人说,“许镜清,国家一级作曲家。86版《西游记》总作曲。在1983年至1987年间,许镜清老师为电视剧《西游记》完成了15首歌曲以及上百段音乐的创作。”台下顿时掌声如雷。??大家耳熟能详的《女儿情》《天竺少女》《大圣歌》,以及被改编成各种彩铃的《猪八戒背媳妇》也都是许镜清老师的大作。为了这些作品,许镜清先生投入了四年多的时光,从1983年下半年到1987年的春节,天天伏案创作,最终成就了中国人的群体音乐记忆。

办音乐会,1986年心愿到才实现

与拥有如此“盛作”相比,许镜清的生活简直堪称“贫寒”。《朗读者》中他与董卿聊起了自己的实际生活,现在还与老伴生活在一幢普通的5层居民楼里的许镜清,对着镜头居然谈起了“钱”,他说,“全部《西游记》播出完后,我就想开一场音乐会。开音乐会是需要一些经费的。但是,我没有这笔钱。我太需要钱了。”

从1986年至去年,时光漫漫,飘飘然过去了整整30年,没有钱的许镜清在《朗读者》节目中说,“我至少有20多年在筹备这场音乐会,一次一次的碰壁,一次次的失败,我觉得我不开音乐会,死不瞑目。”直到,在别人的帮助下,许镜清老先生举办了一次成功的“众筹”,终于才将自己的这个心愿达成,12月正值《西游记》播出30年时,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连开两场《西游记》主题音乐会。他感慨地说,“圆了我一个梦,一个十几年的梦。当天开音乐会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化妆室里不敢出去,心里很矛盾。又怕观众责备我,又怕他们太喜欢了,我觉得这些都太刺激了,我受不了。我坐在化妆室里一直不敢动。后来,终于上台了,主持人问我,想说什么,我说我想哭。”

许镜清回忆当晚音乐会结束后,他回到家里,“我百感交集,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果,完成了我的心愿。在我的生命之路上,画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句号。我大声地喊了一句‘真不容易啊’”。看着年迈的许先生,说及这般,观众与董卿们都热泪盈眶,老先生的拳拳赤子之心,情动荧屏。

30年来,版权费最高一笔是韩寒给的

节目播出后,很多网友为许镜清先生鸣不平,《西游记》音乐传唱度这么广,作曲家难道不应该拿到不菲的版权费吗?事实是,只有很少的钱。据媒体报道,,韩寒拍《后会无期》时想使用《女儿情》的音乐,找到了许镜清和《西游记》的导演杨洁老师,结果,双方都惊呆了。许镜清吃惊的是:韩寒竟然给出了10万元的版权费!他和词作者杨洁各分得了5万元。而这是他28年来,收到过的最高的一笔版权费!

他告诉韩寒:2008年,《猪八戒背媳妇》成为彩铃热门时,他总共也只收到了8000多元的版权费,其中有一家网站,只付了2元7毛钱!韩寒也惊呆了!他后来发了一条微博,替许老先生打抱不平??敢问这28年间,那些用过《西游记》的音乐都没付钱吗?

因为“缺钱”,许镜清的个人音乐会才漫长到30年才办成,其间经历辛酸无比。据了解,2012年至,许老先生迈入了70岁大门后,开始全力要圆自己的心愿,他开始为举办音乐会四处奔走。但是就如他所说的,一次次碰壁。据说,曾经有一位老板,答应投入一两百万开音乐会,但希望能重新编曲。许镜清兴冲冲地先自掏腰包花了10多万元,去录音棚里重新编排了音乐。再拿去给他听的那一天,老板喝醉了,听了一会儿就睡着了。醒来后说再考虑考虑,再没了后文……

后来,他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想开一场个人作品音乐会,不知怎么办?我一生低调,不登大雅,不善交际,无人问津……”

众筹500万,与满堂观众泪中圆梦

有媒体还撰文回溯了《西游记》播出30周年时,许镜清的心路历程。这一年,许镜清经别人提醒,在微博上发起了众筹。为此,他还把自己原来的“作曲许镜清”改成了“央视西游记作曲许镜清”。他的微博发出的24小时里就被转发4万次,留言近万条,近万人参与众筹,短短1天,就筹齐了100万!3个月后,众筹结束。共有29016名网友参加,筹集到了461.5万元!距离500万终极目标还缺一个小窟窿。但是许镜清特别开心,“这是我自己的演唱会,我必须自己花钱!”

12月4日、5日,许镜清的“西游记主题音乐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当天,“孙悟空”六小龄童、“唐僧”迟重瑞、“猪八戒”马德华、“沙和尚”刘大刚全来了。许镜清说,压轴的《五百年桑田沧海》响起时,一大半观众簌簌落泪,他也流泪了,他说,“人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

《朗读者》中董卿说,许老师人生的这第一场音乐会,似乎来得晚了一点。许镜清老先生说:“不晚,只要我活着就不晚。”他当天朗读了巴金先生的散文《灯》来回照自己的这些坎坷,“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有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篇三: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放完了以后,会议的主持人就宣布有请董卿来给大家做分享。其实听到董卿这两个字不意外,我来参加分享会之前心里抱了更大的期待,心想董姐要是来了,我来参加会的目的就更值了。哈哈果不出所料,真来啦,而且还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分享,真好。听过这样一句话吗,站在巨人的肩上什么也不做,你就已经比别人高出一大截了(唉,如果没听过,也别遗憾,这话是我自己说的,哈哈)。

平时看惯董姐在节目里的样子,这一下卸了妆,站在演讲台上给大家做分享,感觉距离又拉近了更多,而且丝毫不影响董姐的气场。她的分享时间很短,二十多分钟。这么短的时间,想要把这档节目解剖清晰那根本不可能。但是通过董姐,我们知道了朗读者是如何诞生的、整个策划的背后付出了多少的艰辛、选材录节目过程中的很多趣事我们也都没有错过。而在关于为什么要做一档这样的节目,董姐做了很多的陈述,其实这也是他从主持人转型到制片人的一次大胆尝试,从众星捧月的高高在上主持人到制片人的角色转化过程中有多么的不适应只有她最清楚。而且团队的目标就是打造精品,传承文化,还得创新。她的压力也是很大,从当初递交栏目初创到得到台里领导的通过,前期虽然很顺利,台里领导大力支持这个栏目的创办,而且对栏目创意非常认同。但是到后期策划、推广、宣传、招商、录制……,她们居然用了一年多时间来准备。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准备不如说沉淀、积累、她们在等待厚积薄发的那个时机。如何让一档电视文化类节目成为适合大众传播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更能吸引当下观众挑剔的眼光?什么样的节目让人眼前一亮……她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探讨学习。

好看的东西自然大家愿意多看一眼,所以高颜值也是作为电视节目最基本其实也是最高的一个要求,要想好看而且惹的别人爱看,品相得排第一呀。朗读者整个舞台设计是聘请英国团队来参与其中,包括现场灯光、音效等都是力求做到更加完美。节目策划案更是不用说讨论过改过多少次,最后才确立的“访谈+朗读+轻解析”模式。

不懂电视的人看电视在看表象,听说朗读者火了,赶紧去网上搜搜看看,嗯确实不错,董卿好看,节目形式也比较新颖,怪不得大家喜欢看呢。可是做电视的人需要去从深层看这个栏目,董卿的知性优雅自然是不用多说,和这个栏目定位符合的恰到好处,换作其他另外一个女主持还真就不行,这叫什么量身定做也可以说是私人订制。主持人虽然是为节目服务,反过来节目的内容、表现形式等又可以拔高主持人的品味、档次。它们俩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第二,文案是一个节目的灵魂,直接决定节目的风格和品质。《朗读者》的文案创作团队,董姐虽然没提,也是得到全国人民的喜欢和点赞。整个节目坚持原创、力求新颖,这也是她们高标准高要求下,打造出的精品。

虽然节目也还存在一些瑕疵和不足,但是丝毫不影响她的好评和极大的关注度。毕竟电视本来就是一个存在缺憾的艺术表现形式。

各行各业、各种年龄段的人都喜欢看朗读者,由不平凡的人讲平凡的事,平凡的人诉说不平凡的事,这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个听觉享受,把文化用最平凡最真实的手法水到渠成的表达出来,毫无违和感。既可贵又珍贵,既接地气又高大上。

董姐娓娓道来,很轻松。还时不时预告一下期节目的内容让我们记得收看。二十多分钟的分享会,到结束的时候,主持人说董卿准备今天的分享准备了三个多小时,我注意到了,他今天有带着好几页纸的稿子,而且打印稿的背面还有字,看得出来她预先想说的有很多,但是时间的关系,没能聊那么多背后的故事。那我们只能期待下一次了。

如果你在现场肯定会和我有同感,那就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天生就具有这样的吸引力,那就是到了最后你不愿意和她说再见,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拽着你让你好想再听她聊几句,好期待下次是什么时候再和她在这样的一种场合听她分享。这是董姐的魅力,也是朗读者的影响力。

2024年最新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2024年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2024年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600字范文精选

2024年最新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2024年最新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潘际銮

关于2024年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精选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最新】

2024年最新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2024年最新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