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居安思危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永远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才能使我们长久立于不败之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忧患意识,争做最好最强。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居安思危大讨论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居安思危大讨论心得体会(一)
单位组织观看电视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我很认真地观看了全部八集。观看此片引起了我许多的思考,包括当前党内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避免或解决,我应该怎样做等等。
此片给我印像最深的是斯大林引述的那个希腊神话,说的是一个战无不胜的勇士,最终败在脱离大地母亲之后,斯大林认为一个政党就好比勇士,人民群众就好比大地母亲,离开人民群众支持的政党最终将走向败亡。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苏共衰亡于严重脱离群众,这从苏联解体前民调显示的对苏共支持度仅百分之几可以看出。苏共脱离群众具体表现在,忽略意识形态教育,不少党员共产主义观、群众观十分薄弱;民主集中制原则被摒弃,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都独断专行,推崇个人崇拜;官僚终身制形成的一批苏共特权阶层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浮夸腐败之风蔓延,任人唯亲,党的肌体受到严重腐蚀;说一套做一套,什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解体后,新俄罗斯的官僚里依然一大批原高官权贵,成为新兴资本家代表……苏共亡党的历史对我们党的确应该有相当大的震憾作用,中纪委推出此片应该说恰逢其时,因为,上述这些表象在我党内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虽然只是少数个别现象,但对党的形象是很大的损害。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根,动力之源,需要全党上下共同努力,消除丑恶形象,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理想的榜样和领导力量,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对于我个人来说,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修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记根本,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争做人民群众的好公仆。
居安思危大讨论心得体会(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四百多年前,这还只是东林书院里少数高端文化人的政治抱负,而今天,这已经是每个共和国公民无法回避的责任--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乎的不单单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使命感,也是现实层面上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这个角度上,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意义。
经过认真的学习和讨论,我们认为,七一讲话的精髓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或者说,如何认识我们的党、建设我们的党、发展我们的党,并让这个组织在我们的建设事业中发挥核心作用,这就是我们当前一切任务的立足点。他关系到国家成败、民族兴衰,关系到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得失荣辱。
至于如何着手这一工程,则要从讲话中的“四个危险”说起--“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客观地讲,这四种危险的存在已非一朝一夕,也不为中国共产党所独有,可以说是所有领导者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作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长期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应对这一危险的任务确实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从国家层面上看,民生与吏治依旧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中又衍生出稳定(群体事件、恶性事件、舆情导向、极端情绪)、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经营环境、政治环境)、结构(产业结构、地域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公信力(政府公信、社会公信、企业公信、产品公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而具体化为征地拆迁、生产事故、食品安全、物价水平、医疗保障、裸官移民、收入裂层、劳资纠纷、行政腐败、司法不公、黑恶势力等几乎覆盖社会各个层面与领域的诸多棘手问题--平心而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问题”的社会或社群,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广漠、人口众多、文化多元的发展中国家,更容易“问题叠着问题”--但当这些问题累积到空前“繁重、紧迫”的程度时,作为执政党的一员,我们确实必须自问:我们是否仍然保持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我们是否仍然保持了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作风?我们是否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我们是否担负得起民族复兴先锋队的使命与责任?
当然,在提出这些疑问的同时,
我也想起了纪检组组长李京林同志在投资公司全体员工会上谈到的个人学习感受:我们今天多了些抱怨,少了些自省,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往往忘记问问自己--我都做了些什么?不错,今天的中国不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缺的是“解决问题的手”;不缺少天马行空的评论家,缺的是脚踏实地的建设者。所以,在向党组织和8000万党员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他提给自己--中核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以及公司每一位共产党员。站在投资公司的层面上,我们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二次创业的挑战,或曰转型的挑战:作为战略性业务,核电混凝土业务板块整体划转给股份公司;作为支柱产业,房地产投资开发业务遭遇政策调控大潮;而留存的两项业务中,环保水务面临激烈的竞争局面,煤炭投资则总体规模偏小。可以说,公司重新站到了起跑线上:业务体系需要重构,主导性产业需要重建,并要根据集团公司的统筹安排,力求打造以核能开发、资源开发为主要方向的新领域、新业务投资平台。作为一个如此宏大的战略性调整,困难自然很多,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但当我们结合七一讲话分析自身的现状,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问题的关键依旧在党、在人。具体来说,尤以“四个危险”中的前二者为甚:精神懈怠带来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能力不足带来的志大才疏、举步维艰。当然,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同样是我们要高度警惕的潜在威胁,同样可能影响企业内部的团结、活力与效益。当然,发展的步伐毕竟不可阻挡,无论我们是否做好准备,新的竞争与挑战都已经摆在眼前:“十二五”期间,随着公司战略目标的转换,主要资源将投向核能领域,企业管理的侧重点将发生显著变化,公司运营模式由直接控制型转换成投资管理型,关注重点从过去的产业发展转为财富增值。要完成这种转变,公司现有管理模式与人才结构亟需调整、优化,而这一切的着眼点,就是在“四个坚持”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方面,要尊重公司实际和市场规律,避免浮夸冒进和风险过大的投资;另一方面,又要勇于打破固有思维定式与传统经营模式,把握未来经济趋势,寻求以核能、国防科技工业为代表的材料、装备制造领域,以及以环保水务、新能源为代表的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机会,成为一个具有前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新型产业投资商。也就是说,既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求新,为变而变。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必须要坚持“学习”和“实践”。古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身处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这样一个战略转型的背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跟上产业更新的步伐,才能熟悉原本陌生的领域;也只有通过大胆而不失审慎的实践,才能检验我们学习的成果,并在实战的课堂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为此,投资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中心组学习与员工培训机制,使其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切实做到与主要业务板块对接,并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员工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其专业素质。
(二)要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特别要注意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按照七一讲话的要求,就是要明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切实做到“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应该说,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央所做的上述总结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毋需讳言,我们的国家、社会乃至企业、团体在持续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形成了“经济效益为王”的潜意识,也积累了种种功利与浮躁,反映在“用人”上,就是“以才为先”甚至“唯才是用,不问其德”,进而在选拔过程中单纯地看政绩、看报表、看关系、看言辞,这无疑给部分工于钻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有鉴于此,在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业绩)观”的同时,我们要更全面的考察一个人,拓宽选材视野,真正做到“五湖四海,兼收并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此外,还要特别关注胡锦涛同志提到的“青年”问题--正如七一讲话中所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而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团队而言,何尝不是如此:既要尊重老同志的经验与判断力,也要发挥年轻人的创新与开拓精神--用*同志的话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个集体只有建立良性的新陈代谢机制,注重对青年干部、新生力量的培养锻炼,才有可能做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永葆自身的活力与希望。就投资公司而言,我们刚刚完成了领导班子的调整,班子内部主动举贤、让贤的风气得到了集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从公司总部到下属企业近年来也引进了相当数量的青年人才,总体年龄结构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但另一方面,我们在后备干部的培养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保持后备干部队伍活力,为自身乃至集团未来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将是我们转型期着力研讨和突破的课题。 (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要加强党组织自身的学习教育与组织建设,真正
发挥党委的领导与监督作用以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对于企业来说,上述工作是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不但适用于党组织的建设,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规范化运营: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离开了严谨科学的制度体系,仅靠个人的思想觉悟与经验主义行事,不可能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也不能适应法治社会起码的风险防范要求;但同时不应忘记,“徒法不足以自行,故贵在择人”--制度终究要靠人来制定、执行、监督与修正,忽视了人自身素质的提升,再好的制度也会被束之高阁或是背离初衷。所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双管齐下:用制度规范外在的行为,用信仰守护内心的准则,从党员发展环节开始,依托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尽可能地贯彻到每一个细节,将纸面上的制度条文落实到位,正视并及时解决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真正体现出我们这个组织的先进性与战斗力。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诚心诚意为员工谋利益。
具体到企业,员工就是其基石,也是维系其运行的基本元件。即便从最功利的角度讲,也只有让员工分享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体会到服务企业所实现的个人价值,才可能让其有动力保持高效运转。况且,作为国有企业,始终保持与职工群众的紧密联系正是我们的本色。所以,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规划与平台,深入解决员工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实实在在地抓好一批员工关心的“小事”,就成为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当然,我们也要理性面对这样的事实:发展特别是转型时期,可能出现一些企业长远利益与员工当前利益冲突的现象(比如工作安排、收入与福利等),这就需要我们循着“以人为本,依靠群众,诚心诚意为员工谋利益”的基本原则,找好二者之间的平衡点,避免片面强调一方的利益而无限度地牺牲另一方利益;同时,基于二者长远利益的根本一致,我们要努力“求同存异”,以发展的眼光追求“多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越是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越应该注重决策程序的民主性与合法性,这既是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需要,也是和谐化解矛盾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样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因为我们始终坚信:效益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却不是终极追求,只有将人文的关怀融入企业的价值愿景,才可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基业,也才能真正焕发公司拟制人格下不可或缺的人性光芒。为此,我们将在自身的投资领域更多地关注人与环境的协调,并一如既往地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业维艰,守成犹难,“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开创的艰辛与辉煌,“既已往矣”,然而“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此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