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解读提案(二)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全面落实中央改革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进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不同功能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引入优先股等模式,加大整合重组力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整体上市。对提供公益性产品或服务的国有企业,加大国有资本投入,促其发挥更大作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20个示范试点县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稳妥探索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积极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现县级以上部门预算公开。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配套,健全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建立省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采取贴息、担保、后奖补等方式,竞争性安排财政支持企业发展资金。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做好“营改增”扩围试点,清理规范区域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正税清费。把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举债程序,强化责任追究,做好债务风险防控和化解工作。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完成8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建立和完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担保体系,合理放大担保倍数。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推动更多企业进入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及“新三板”上市融资,发展省股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防范金融风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落实好国务院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开。坚持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相衔接,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完成省级以下工商、质监、食品药品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分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推进中小学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有序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和运行机制,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

(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继续实施和完善稳定经济增长政策,扩大有效需求,增强企业活力,巩固经济稳定向好势头。

继续扩大有效投入。发挥投资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提效,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提升“861”行动计划,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影响的重大项目,推进一批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大力实施新一轮治淮和淮水北调工程,加快高等级公路、快速客运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稳步推进民航机场建设。全年新开工超亿元项目1600个以上,建成超亿元项目500个以上。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和持续动力。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各种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制定民营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服务支持力度,突出解决好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等问题,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壮大规模、提升水平。

努力促进消费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健全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培育消费热点,加快发展健康消费、养老消费、旅游消费、文化和体育消费,积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安徽”和“信息惠民”工程。推进城市商业集聚区、15分钟便民消费圈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

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发挥合芜蚌试验区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具有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的工程化平台,加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启动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计划。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发展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各市首位产业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健全人才引进市场化机制,加大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力度,启动创新创业科技团队扶持计划和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长效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进一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建设90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做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工作。

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产业,启动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加快区域性商贸中心、配送中心和商贸物流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航空、航运服务和临港经济。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出台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健全服务体系,推进医养结合。深入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促进旅游与文化科技生态融合发展、传统商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

(四)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行居住证制度,稳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统筹衔接办法,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大力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开展省域、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合理确定城市边界,科学引领城镇布局。以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试点为抓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加强地下空间规划和综合利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旧城改造,开展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质达标行动,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管网改造,实施一批绿化亮化工程,提高中小城市品质。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保持城市历史记忆,大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彰显徽风皖韵的美丽城镇。

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合肥航空港经济示范区,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和跨江发展,逐步形成新的城市组团。深入落实和完善支持皖北发展各项政策,加快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着力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编制实施南北结对合作五年规划,推动实施一批综合交通、生态环境治理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能级,培育支撑安徽崛起新的增长极。深入推进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和皖北地区扶贫开发,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加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金融保障、园区建设等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充分利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战略平台,积极推进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池州国际生态休闲城市等核心区建设,进一步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品牌。

(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落实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继续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深入开展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建设一批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区。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扩大收储能力。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畜牧水产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蔬菜、茶叶等区域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新建2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50个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推动保护性耕作。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和水闸加固,改造提升小型水利设施,建成748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净化产地环境,提高我省农产品“绿色竞争力”。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家庭农场的定向扶持,重点支持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土地合作等新型合作。按照基地型、集团化、链条式思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推动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深入开展全国首批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和中心村规划,加快村庄垃圾污水处理、绿化、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等工程建设,启动第二批710个中心村建设。以“三线三边”为重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兴业富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国内合作竞争新优势,拓展开放发展新境界。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统筹引资、引技和引智,推进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引导外商投资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创新招商方式,坚决摒弃拼资源、拼土地、拼优惠政策的做法,坚决防止引进落后产能。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充分赋予管理自主权,提升产业承接的规模、质量和集中度。继续深化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和出口增长源,创新加工贸易模式,积极培育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做好先进设备、紧缺资源进口。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推进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快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口岸经济区,加快合肥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支持有条件的园(港)区争取自贸区试点。

大力推进企业走出去。深化对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并购投资等方式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品牌、技术等跨国经营,推进一批骨干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园区,实现集群式发展。建立企业跨国经营激励机制,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