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乡镇精准扶贫帮扶活动总结
精准扶贫帮扶活动总结(一)
x月20日至21日,我有幸参加由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考察组赴贵州省毕节市考察学习精准识别、精准扶持、产业扶贫等工作。通过两天的学习,使我既开拓了视野,收获了经验,也看到了差距,认识了不足,更加坚定了加快江州区精准扶贫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基本情况
考察组先后到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退耕还林示范点、羊场村蒋云明中药材种植基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雪榕食用菌基地、迤那镇五星村精准扶贫、利民中药材种植基地、泰丰公司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和马铃薯文化博览园等实地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学习,切身感受到毕节市历届党委、政府围绕扶贫攻坚主题主线,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抓落实的拼搏韧劲和各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决战贫困的顽强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毕节市立足实际,艰苦奋斗,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推动江州区精准扶贫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毕节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毕节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方式方法,成功闯出了一条喀斯特地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主要的经验和做法:切实做到扶贫思路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措施精准、扶贫管理精准“四个精准”。
(一)在分析上下功夫,做到扶贫思路精准。近年来,毕节市从因灾、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等方面,按照“一户一策一干部”的“三个一”工作要求,采取一名干部对应一户贫困户的方式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从致贫原因中找扶贫思路和措施,并进行分类指导、分类实施。对丧失劳动力的低保户、五保户,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对扶贫户、扶贫低保户针对贫困成因及贫困程度,采取结对帮扶、教育培训、产业扶贫、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的方式进行扶持。根据不同贫困类型,积极完善扶贫思路,本着“缺什么样的人,就派什么样的干部;哪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就强化哪方面的责任”的原则,切实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同时,缺资源就通过外部输送增加资源,缺能力就通过医疗教育培训等来增加能力,缺机会就通过政策扶持来增加机会,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和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做到思路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确保每一个家庭能吃饱饭、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每一个老人都有人管、每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能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
(二)在识别上下功夫,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毕节市紧紧围绕“扶谁的贫”的问题,坚持“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统一表册、统一步骤、统一时间“五个统一”原则和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表册、数据录入、网络运行、数据更新“九个步骤”,采取“四看看真贫”进行科学合理识别贫困对象:(“四看”法指标体系为指标制)“一看房”(占20分):从住房条件、人均住房面积、出行条件、饮水条件、用电条件、生产条件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二看粮”(占30分):从人均经营土地面积、种植结构、人均占有粮食、人均家庭养殖收益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开支;“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占30分):从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数、健康状况、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占20分):从就读情况、教育支出、教育负债、教育回报等方面来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根据这四个指标,对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进行综合评分,确定贫困程度,总分在60分以下的为贫困户,总分在60分以上的农户视为已经脱贫。同时,采取建立贫困户帮扶信息档案,加强精准扶贫监测管理,跟踪贫困户帮扶情况,及时对贫困户进行调整,60?80分的为容易返贫的农户,需进一步跟踪巩固;80分以上的为稳定脱贫农户,退出扶贫程序,对新出现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扶贫对象给予帮扶,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真正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切实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
(三)在保障上下功夫,做到扶贫措施精准。坚持“一村一法、一户一策”,实施差异化扶贫。针对帮扶对象实际,因户因人施策,制定切实有效的“一对一”帮扶措施,着力推动由“漫灌”为“滴灌”转变,提高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有效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有效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资金和资源,做到项目、资金统一调配、归口管理,切实发挥扶贫项目的整合效应。对于缺乏能力的积极实施“提智增知”工程,通过整合扶贫、教育、农业等培训资源,采取1户1人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1户1人接受培训后转移就业、1户1人掌握农村实用技术的方式,确保扶贫技能培训全覆盖。对于确实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户,统一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实现应保尽保。同时,为了让扶贫对象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扶持、得到了多少扶持,把种植中药材的肥料补助资金、养牛补助资金等各级帮扶资金打卡到户,做到扶贫对象“手上有卡,卡中有钱,钱里有项目”,确保扶贫资金真正落到扶贫户身上、用到扶贫村寨里。
(四)在机制上下功夫,做到扶贫管理精准。按照“县乡统筹、乡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分片联系制、分村负责制、分组包保制、分户帮扶制、分段突破制、分类动态制和分层设岗定责制“七制并举”的长效工作机制,采取定挂帮包责任、定时间包期限、定目标包脱贫、定措施包发展、定产业包增收、定设施包改善、定培训包就业、定技能包致富的“八定八包”措施,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实施县级干部帮4户、科级干部帮3户、股级干部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的“4321”工程,选派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专业干部到产业村、离退休干部回原村的“五类”干部到“五类”村任职方式,加强驻村工作队伍、村级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农村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开展以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增强感情、增加收入、增进和谐“三进三增”为主要内容的“万名干部遍访贫困户”活动,形成“乡镇党委+党工委+党支部+委员+农户”的工作运转机制和“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制度机制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确保贫困户对口帮扶全覆盖。强化精准脱贫跟踪督促、考核评估和家庭收入核查,对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实名登记、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三、对当前江州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这次考察学习让我们更加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增强了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信心决心。我们必须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学习借鉴毕节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江州区实际,学先进赶先进,狠抓重点难点,切实把精准扶贫攻坚抓紧抓实抓到位,努力推动江州区精准扶贫迈上新台阶。
(一)突出对象精准,完善精准识别贫困户机制。要把精准识别贫困户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四看”原则,进一步完善精准识别贫困户机制,真正做到摸底精准、对象精准。建议江州区四家班子领导继续带头到各自联系点调查摸底,推进试点。各级各部门和定点帮扶单位要深入各自联系村屯对所有的贫困户开展走访登记、核实分类等工作,做到看真贫、解真情,定措施,切实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
(二)突出结对帮扶,建强用好“三支队伍”。要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载体,加强驻村工作队伍、村级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切实解决“谁去扶贫”的问题。一是深入推进党建扶贫,以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实施处级领导帮4户、科级干部帮3户、股级干部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的“4321”工程,确保贫困户对口帮扶全覆盖。二是深化干部驻村工作,抓好贫困村第一书记的管理,选派组建“精准扶贫、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开展结对帮扶,实行驻村干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与帮扶对象脱贫挂钩,做到“一村一工作队、一户一责任人”。三是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一把手”,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为扶贫开发各项部署落实提供保障。四是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发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三)突出产业扶贫,探索推行村社联建新模式。要学习借鉴迤那镇利民生态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通过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与合作社管理层交叉任职的方式,加强合作社与村党支部在党建、扶贫、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相互交流、指导和扶持,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即“土地变股份、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就江州区而言,一是建议在火龙果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带动周边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增加致富途径。二是产业扶贫政策方面,建议在推行驮卢镇党群产业联盟和太平街道盆垌村党群扶贫互助协会经验的基础上,成立村社联合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发挥党支部引领、村社联建、合作社带动的作用,调动引导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三是抓好产业扶贫精准项目建设,推进甘蔗“双高”基地建设、珍贵树种种植、特色养殖等扶贫项目,特别要积极引导农户成立甘蔗合作社,让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整合土地进行统一种植和管理,切实推进“双高”基地建设。四是建议推行集体土地或资金入股合作社的方式,合作社参照“入股分红”方式帮助村“两委”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的问题。分红比例建议按照“7:2:1”的方式:收益的70%作为农户的现金分红,20%作为合作社的发展资金,10%作为村集体经济。
(四)突出施策精准,推进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工程。一是建议坚持“村不漏组、组不漏户”的原则,按照分期推进、分类指导、节约用地、一户一宅的方式和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审查公开、核准上报、组织实施的程序,将危房改造与“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移民搬迁等工程相结合,采取新建、改造、修缮等方式,确保危房改造精准到户。二是针对那隆镇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建议坚持“农民自愿、先难后易”的原则,以整合资源为保障,借鉴田阳县“广新家园”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建设模式(即:以群众自愿交换土地原则,由群众以地换地或货币买地解决项目用地,经政府统一规划后由群众自行建设,政府配套相关道路硬化、给排水、电力设施和公共绿化等公共设施),采取统筹政策、分步移民、集中安置的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移民户居住有改善、致富有路子、迁出能稳定,让每一户搬迁户都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有保障。
(五)突出示范带动,发挥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区引领作用。威宁县从2013年起步,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县有8个示范区,其中马铃薯科技园区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脱毒马铃薯产业、华曦循环农业、蔬菜产业、精品苹果产业、高原生态畜牧业等5个园区为省级示范园,草海生态茶叶园、特色经果林示范园为市县级示范园。下一步,建议突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区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火龙果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大华肉牛养殖等一批龙头企业,健全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增收项目落地,带动扶贫开发。同时,建议各乡镇(街道)以本地特色产业为主,积极打造不同产业主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六)突出舆论造势,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做好扶贫开发舆论造势,对于引导全社会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威宁县由县委主办,推出《聚焦威宁试点》、《新威宁》等刊物,重点宣传威宁县扶贫开发经验做法,得到了上级党委和全社会的关注,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为此,建议下一步由区委牵头主办,区委宣传部、扶贫办等部门配合,在重点媒体、报刊、杂志等推出系列宣传报道,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抓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让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关注贫困群体,关注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帮扶活动总结(二)
“这次集中培训对我触动很大,向减贫摘帽发起全面冲刺,作为一名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责任不小!”
“把握全局才能做好局部。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对精准扶贫的认识,增强了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地区特别是在贫困村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的主动性。”
“培训不光是让我学到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关政策,也看到了与其他发达地方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差距,这使我下一步的驻村帮扶工作受益匪浅……有点坐不住了,想尽快把培训所学用起来。”
连日来,每到正在开展的全市贫困村驻村帮扶队队长培训班课间休息时分,总会听到学员们之间互相发出这样的慨叹。5月25日开始,市委组织部分6期举办全市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培训班,对全市选派的730名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进行专题培训。
专题报告、案例教学、学员论坛、发言交流……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培训帮助新任帮扶队长和村第一书记们打牢了为精准扶贫“蓄力再起航”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也促使他们对如何做一名对党负责、为民尽责的帮扶专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培训中领悟使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驻村帮扶在精准扶贫开发中岗位特殊,责任重大。
“扶贫开发是近30多年来从*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倾力攻坚,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一项工程,目前,已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
参加此次培训班的扶贫队长普遍具有丰富的机关工作经历和较高的学历,平均年龄37.6岁,可以说是精准扶贫最有力的践行者。尽管自己就身处贫困地区,但大家普遍感到在培训中对于贫困和脱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定西作为全国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扶贫攻坚当作是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突出的民生问题,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精准扶贫,这确实是我们当‘干部’的最大责任和最紧迫的工作。”来自市委统战部的队长兼第一书记对帮扶工作深有感触。
此次培训班正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政策要求,切实提高全市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开展驻村帮扶的工作能力,从而全面构建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服务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而举办的。
学习中破解难题
“定西现在面对的是既要脱贫又要和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任务异常艰巨,这更加需要我们在实际帮扶工作中找准穷根,挖掉穷根。”
每期培训班都是既安排了双联与精准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专题,又安排了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说是内容充实丰富。
一边是理论政策的最前沿,一边是认清贫困反贫困的具体实践,学员们除了学习,更多的是思考:自己在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作为驻村帮扶队长,就是要对这个村的贫困状况、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还有导致贫困的原因、制约脱贫的因素等等做到胸中有数。”来自临洮站滩乡的翟华虽然长期在最基层工作,但经过培训对扶贫开发工作中队长肩负的责任有了全新认识。
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是摸清底数,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来自漳县质监局的李华说:“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改革创新,制定扶贫规划要有的放矢,要做到老百姓点菜、政府下厨,因地制宜确立贫困村富民产业和发展模式。”
“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就是认清了新的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明白了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和具体任务,”来自安定区科技局的支小煜表示,“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县区,强化精准扶贫各项措施很有必要,有利于我们解决好连片开发和分类扶持的问题,解决好‘大水漫灌’和‘精确滴灌’的问题。”
“推进精准扶贫就是省委王三运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做到对象精准、内容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考评精准。”许多学员有同样的感受。
交流中碰撞良策
为达到学有所获,提升能力培训效果,每期培训班都举行交流论坛。学员们思考最多交流最多的就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指导水平,提高解决精准扶贫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扶贫开发‘输血型’不如‘造血型’,要实现精准扶贫,肯定离不开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而特色产业也被认为是落实精准扶贫的‘铁抓手’。”来自通渭榜罗纪念馆的袁瑞在座谈交流时道出了产业发展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
每一次课堂听讲,总有收获;每一次课后讨论,总有感悟;每一次座谈交流,总有启发。
通过几天的学习,渭源县组织部的刘军军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农村的自身优势,发展绿色纯天然无污染的小麦、玉米、药材、水果、蔬菜等等农产品加工产业,我们也完全可以要依托电子商务这些新兴的销售渠道,最关键我们能不能把“散打”变成“团体作战”。
“通过学习,做为一名驻村帮扶队长兼村第一书记,我对贫困村发展思路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就是要发展村级主导产业,加快土地流转,引导致富能人发展规模化药材、蔬菜和养殖,组建合作社并利用电商模式,‘联手抱团’闯市场。”来自岷县十里镇的李成文说,在此次培训学习中,自己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在工作中欠缺的知识。
“精准扶贫让贫困人口切实享受到了扶贫效益,但离全部实现脱贫还有一段很艰难的路程要走,但我们只要‘咬定’精准不放松,贫困村走上富裕路就一定离我们不会太远。”来自陇西县财政局的龙济洲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时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仔细研究此次培训班的课程安排,不难看出,内容最为丰富的还是提升履职能力的培训。而这一部分,也是驻村队长、第一书记们反映最为“解渴管用”的。
坚定不移地实施精准扶贫,以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加快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全市7县区730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已经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