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谈公车改革方案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江苏公务员谈公车改革方案:担心车补“跳水”

  江苏省常熟市某机关副局长王强(化名)最近比较焦虑,按照中央最新推出的公车改革方案,作为科级干部,他每月最多只能拿到650元的车补。相比之前每月领到的2800元车补,简直是“大跳水”。

  江苏的其他地区,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等市区县,以往的车补也与常熟差不多。而在苏州的相城区,正科级干部过去能拿到的车补更多,最高的每月能有3700元,副科级每月也有3100元。

  不管是常熟市,还是苏州市的相城区,早在2003年前后,就被江苏省列为公车货币化改革的试点,有的学者也把这种车改方式称作苏南模式。但这套已经运行了将近10年的改革模式在学界也有争议,比如,这种高额补贴的方式能运行多长时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复制等等。事实上,当这套模式遇到中央最新的公车改革方案时,也不知该怎么办了。王强的担忧就很典型,每个月2800元的补贴难道要缩水为650元?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公车改革的实践者叶青指出,对此轮车改表示不满的,最多的就是既得利益者。有的干部抱怨说,车补这么少,以后能不出门就尽量不去。

  还有人担心,标准过低,会对已经车改地区的车补标准体系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原有利益格局需要再平衡。

“拿的车补比工资还高”

  早在2003年年底,王强就告别了免费享用公车的日子。买了一辆桑塔纳,还在驾校报了名学开车。当时的常熟是苏州市第一个进行公车改革的县级市。改革的主体是乡镇机关、市机关各部门(公检法机关暂不列入改革范围)和村委三个层面的公车。

  在王强的印象中,当时有人评价说,公车改革改掉的是官员的特权。在官员们的圈子里,车牌号与官位高低紧密相连,牌号越小,车肯定越好,官位也越高。

  在当年的车改中,市级机关被分为三类:一类是建设局等13个单位;二类是市委组织部、纪委、宣传部、卫生局等42个部门;三类是法制办、外事办、工商联等22个部门。乡镇改革也分为8个大镇和3个小镇。分类是根据各单位需要用车的工作量大小划分。

  一类部门正职每月补贴2800元,副职2400元,班子成员1800元,非领导职务的正科级干部1400元,非领导职务的副科级干部1200元;二类部门比一类部门少100元,三类部门比二类部门少100元。

  大镇的书记镇长补贴是每月3000元,人大主任、政协、*、副书记是2400元,党委委员、副镇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是200元,非领导职务的正科级干部1400元,非领导职务的副科级干部是1200元,小镇的补贴档次要比大镇少200元。

  据统计,常熟市当时购买私车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近500人,占总人数的85%。作为副科级干部的王强,每月能拿到2400元补贴。“拿的车补比工资还高”。

  如果要拿到补贴,必须要出示购车发票,以及个人驾驶证和车辆行驶证。对于没有购车的,副科级以上干部能拿到标准的50%,而一般干部可以拿到70%。

  公开资料显示,常熟市下辖的乡镇机关有公车206辆,全年支出费用1954多万元(包括驾驶员报酬、车辆折旧费);市级部门共有公车279辆(公检法除外),部门预算确定的交通经费达1762万元(不含有驾驶员报酬);村级共有公车87辆,年均支出170多万元。根据测算,按照上述标注发放交通补贴,每年可节约交通费用合计1550多万元。

  王强说,经过车改小组评估,一些执法单位保留执法车,其余车辆全部移交市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中介机构评估后,统一向社会公开拍卖。

  王强介绍,随着油价上涨,补贴标准也逐步提高,他现在拿到的车补每月为2800元。

谨防公车改革中的新腐败

  曾在常熟市市级机关当过局长的一位先生介绍,当时他们局内的司机全部进行分流,要么去了局内的科室,要么去了下面的事业单位。公开资料显示,常熟市车改中涉及驾驶员463名,其中提前退休13人,分流转岗350人,解聘100人。为此支付相关费用105余万元。

  2004年12月初,苏州市相城区公车改革试点并未如期完成。据媒体报道,当时有近半干部对车改方案持反对态度。相城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最反对车改的是一些既得利益者,而很多中低层公务员支持车改。

  事实上,各市区县的车改也不彻底。常熟市在车改政策中规定,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如重大公务活动或出差到常熟市以外地区),可以向市行管局租用车辆。当时这个政策是作为车改的过渡措施,确保各单位用车需要,但结果是,这个政策在车改后延用至今。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苏南某县级市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陆浪(化名)说,车改后车子减少,驾驶员其实没减少,大多数驾驶员分流后照样拿工资。

  陆浪身边常有这种情况,因为招商引资的需要,当地很多乡镇都会有商务用车,但这些车时常被乡镇领导“占用”。他们一边拿车补,一边还享用乡镇车改后留下的专车。

  因为市级机关下面的事业单位并未进行公车改革,这些单位至今留有公车和驾驶员。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机关长期借用事业单位公车。

  车改后,机关内部也流行“搭便车”现象。一些委办局领导干部,也不一定自己花钱,完全可以搭便车,或者干脆要求下属单位派车,下面的事业单位巴不得有接近领导的机会。

  陆浪甚至听说有些地方的一些乡镇领导,在拿到车补时,还利用手中权力,向乡镇企业伸手要车,或将用车产生的费用转嫁给企业。她觉得这是新一轮的公车腐败。

  无锡某县级市一位政府人士张参(化名)介绍,现在很多领导干部对车补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原来有公车时,“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用车必须自己掏钱,而且省下的钱归自己,于是该去的地方都不去了。

  张参说,一些单位超标准发放补贴,以油价上涨名义乱发汽油补贴;或者到下面事业单位无偿借用车辆或报销、索要发票等现象普遍存在。这无形中增加了车改后的行政成本。

  叶青说,按照中央新规定,上述借用事业单位用车等行为都是违规行为,纪检部门如果发现将予以严查。未来两到三年,事业单位公车也要进行改革。

高补贴下的车改能否持续

  常熟市监察局的公务员徐峰于2007年在硕士论文中,专门对该市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进行研究。他在论文中计算道:假设某副镇长购买一辆15万元的私车,按照使用15年报废计算,每年折旧费是1万元,加上每年的保险费、养路费、修理费、保养费、停车费、过桥过路费、用于公务活动的燃料费等1.6万元左右,合计大约2.6万元,即每月补贴2200元比较合适。

  论文还指出,将车辆每年的保险费、养路费、修理费、保养费、折旧费等全部计算在交通补贴内,而实际上车辆并不完全用于公务,产生的费用不应全由财政承担。

  针对车改效果,徐峰的论文指出,对常熟市200名参加车改公务员的抽样调查显示:85%的公务员认为车改便利于工作和生活,增加了出行率;12%的公务员认为,车改对出行造成了一定影响;3%的公务员认为,车改对出行造成了很大影响。

  对常熟市100名市民的抽样调查显示,68%的市民认为车改是成功的,其中认为促进廉政建设的50%,节约成本的是13%,其他原因5%;32%的市民认为车改是失败的,认为失败原因是没能节约成本的占18%,认为失败原因是不能根治腐败的占11%,其他原因3%。

  有专家认为,苏州区县车改之所以坚持至今,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上述补贴标准被多数官员所接受。

  但根据中央最新政策,地方补贴不得高于中央规定的130%,科级干部补贴上限为每月650元。 中国青年报记者询问了苏南一些县市的公务员,不少人坦言新标准过低。

  2000多元的落差,如何让这些领导干部接受?这是二次车改要面对的问题。常熟市纪委相关人士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苏州市纪委的一位工作人员称,苏州车改工作主要由苏州市发改委牵头在做。而苏州市发改委的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目前尚无接到任何通知,具体谁来牵头并没有定下来。

  尽管王强认为新的补贴肯定不够用,但他表示最终还是会接受。“工作还是要想办法做的,但如果要到农村,选择坐公交车去,效率会大打折扣。”

  叶青指出,苏南地区的公车改革是把原来政府要养一部车的钱算进去。当时车改的政策是由政府来制定,“过去发那么多补贴并没有什么问题”。

  而这次中央进行公车改革的出发点不同,中央的政策是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适度发放公务用车交通补贴。“现在适度发放补贴,只是补偿一部分费用,不是福利,也不是养车费用”。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