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浙江新医改 新医改有“三变”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聚焦浙江新医改:市民看病自己掏钱少了

  看病难、看病贵,是多年来大家对医疗服务诟病最多的两个问题,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大城市的居民看个感冒也找专家,而农村地区的百姓有了大病也拖着,因为省城大医院的名医号太难挂了。

  在浙江,新医改已经大刀阔斧地对难题进行开刀。钱江晚报记者日前从省卫生厅新医改小范围通报时了解到,浙江省新医改有“三变”:看病难?医疗资源下沉,让省市专家到县医院、社区医院给大家看病;健康服务业拓展了多元化办医,让居民看病有更多的选择;看病贵?药品零差价,在医院买药和平价药店买药一个价,或者更便宜。

  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医改来说,“浙江现象”初露端倪。

  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对浙江的医改做出了很高评价:“浙江的经验应该说给了我们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很大的信心。”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梅俊杰认为,如今医改对于病人缓解看病贵也是起着作用。“现在看病贵很大一部分就是药品比较贵,如今实行药品零差率,对病人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走在全国最前列的浙江,真的有没有案例可循?新医改中的“浙江现象”,到底做得怎么样?对于浙江人来说,这些改革对于我们的看病带来了哪些变化?看病确实变得更方便、更便宜了吗?钱江晚报将推出“医改的浙江现象”系列报道,为大家详细解读浙江医改给百姓带来的健康福利。

缓解看病难——

浙江现象之一:47家县医院有了省里医生在上班

  得了病要去医院,大家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总是身边的那些大型医院。

  在大医院里,人满为患、黄牛抢号的事情早就司空见惯;在社区医院,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的景象也几乎天天上演。我们一边抱怨着大医院排队累、看病难,一边对身边的社区医院熟视无睹不理不睬。

  这背后的原因,无非是对社区医院的医生水平不信任,总希望最有经验的专家给自己做出最专业的诊断。

那么家门口的好医生从哪里来?

  初,浙江开始有步骤地实施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行动。到6月底,全省范围内与省级医院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医的县级医院达到28家,与市级医院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医的县级医院达到19家。

  这意味着,在47个县级医院,可以看到省级医院的专家,享受省级医院医疗技术。而医疗费用支付,却比去省级大医院要省得多,因为在县医院看病报销比例要高得多。

  钱江晚报记者在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采访,该院从去年7月19日开始,增挂了一块“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的牌子,这是省人民医院和县医院托管合作的开始。

  县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以及财务科长等人,都是省人民医院选派的,去年,一共有21人在这里长期工作,其中的18名医生都有着副高级以上的职称。

  他们分别涵盖了县医院普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妇科、泌尿外科、骨科、肛肠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和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内科、肾内科、感染病科、皮肤科、康复科、放射科、超声科等多个专科,其中11位担任科主任及科室负责人。

  淳安人李大伯是一位慢性肾病患者,以往到杭州做血透得坐两个半小时的车,还得排队,而现在留在县医院就诊治疗,照他的话来说就是“方便又放心。”

  “以前,孩子长不高,测骨龄什么的,都要去杭州的,现在直接在县医院就可以了。”另一位来自千岛湖镇的徐女士说。

  除了门诊,做手术,大多患者也留在当地了。“省人民医院的泌尿专家看过了,因为我今年年纪已经70多了,动手术需要尽早,所以要我做好动手术的准备。”患前列腺疾病多年的老余说,以前家里人肯定会拉着他去杭州做手术的,但杭州的医生就在淳安,方便了很多,不用跑远路,家里人还能更方便地照顾着。

  有多少当地人在家门口的县医院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这一组数字很能反映问题:

  与对比,与城市医院合作的县级医院业务总收入增加了78.69%,门急诊人次增加了50.35%,出院人次增加了90.14%,手术台次增加了35.23%。

  病人多了,医院医疗服务效率也提高了:药品比例下降了29.63%,平均住院床日下降6.94%,收支结余提升50.45%。县医院能力更强了、效率更高了、发展后劲更足了。

让患者有更多选择——

浙江现象之二:好的民营医院已经可以与省级大医院比肩

  “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去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民营资本进入这个产业,民营医院是其中相当重要的环节。

  不论是民营医院还是公立医院,服务对象是一样的,都是生了病的老百姓。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管是民营医院还是公立医院,看病方便、疗效又好的医院才是自己的首选,同样在医疗市场中,公立医院似乎有着天然“出生正统”的身份,不过这样的身份在民营医院这些年的发展中,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

  根据杭州市卫生局的数据,截止去年底,杭州共有1228家民营医疗机构,其中民营医院有132家,民营医院的核定床位4764张,已占全市总核定床位的13.28%——这一比例大致与浙江全省的比例相当。

  钱报记者了解到,在中医、口腔、医疗美容这些特定的专业领域,浙江民营医院的力量已经不弱于公立医院,对比起公立医院那样长长的排队队伍,不少人会更信任这些专业特点专一、就诊方便的民营医院,与此同时,公立医院的相应科室也在竞争压力下不断引进新设备、新疗法。

  “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不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省卫计委副主任马伟杭说:“温州康宁医院,是民营的三甲医院,金华广福医院,在肿瘤治疗方面水平很高。很多民营医院,就是公立医院里的优秀医生开设的。我省民营医院总体水平跻身顶层医疗,在全国也不多见的。”

  今年5月底,省办公厅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意见中,有这样的描述“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公立医院单体扩张规模,各级政府原则上不再新设置城市公立综合性医院。”“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自然人等举办各类医疗机构。”

  从这里可以看出,浙江未来的民营医院发展动力将更加强劲,在越来越好的设备投入、人员参与的情况下,一窝蜂涌到公立医院看病的病人会有更多的分流。

  “公立医院改革正在推进,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民营资本进来,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也能产生鲶鱼效应,一定会有些新的模式诞生。”市卫生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缓解看病贵——

浙江现象之三:在杭省市级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价

  从今年4月1日起,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公立医院药品销售15%的加成,在全国第一个打破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医院运营方式。这样的改革,在全国是第一个。这样的改变,已经让浙江人享受到了近5个月的实惠。

  在浙大一院的门诊药房,张女士的肝病药方前后对比就很明显,在她的处方上,两盒口服拉米夫定和两盒口服阿德福韦酯片,是801.74元。她翻了一下以往的单据,4月1日前的配药,价格是862.2元,这次省下药费60.46元。

  “零差率”医院牵涉到药品降价与医疗服务费上调,不过对于病人来说,自费比例反而降低了。对于张女士这样的慢性病患者,改革后医疗费用的降低是显而易见的,而对外科病人来说,即使医疗费有所上调,但自费比例反而降低了。

  昨日,省立同德医院财务部的工作人员来到骨伤科病房,给一位退休职工陈阿姨做结算。她因为手指指骨骨折,做了手术,住院半个月。

  与4月1日改革之前相比,虽然她的总费用有所上涨,但陈阿姨实际上付出的钱反而减少了。

  钱报记者看到这张出院费用清单上,总费用为10391.78元,自己掏2457元,医保承担7934元。如果时间再早几个月,总费用可能是10192.3元,但陈阿姨自己将掏2559元,医保承担7633.3元。显然,尽管陈阿姨的总医疗费用涨了199.48元,但陈阿姨自己支付却省了102元。

浙江医改 享受省级大医院待遇越来越方便

  叶医生,下星期我要到你这里做手术了。”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主治医生叶科,前天又接到了患者老吴的电话预约。今年3月31日,叶科和另外15名同事由浙大一院选派,前往三门县人民医院担任驻地医生,为当地人看病。这家县医院已成为浙大一院三门分院,老吴就是叶科在三门的病人。

  现在,结束为期4个月的驻地,叶科回到浙大一院,由另一批同事赶赴三门,而因为转诊制度的方便,老吴在下周将到浙大一院做颅骨修补手术。

  对于老吴这样的病人来说,省级医疗资源来到县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升级了的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他能比过去更方便地转诊到浙大一院。

最通畅的转诊——

县里建档后直送省级大医院

  “老吴因为车祸脑外伤,手术是我做的,不过他手术后有尿崩的情况,而且心情烦躁,在三门分院,治疗尿崩的药比较少,最理想的方法就是转诊到大医院。”叶科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不过在医疗资源下沉这件事启动之前,老吴想到浙大一院看病不是件容易事。

  和任何一个外地病人一样,首先,老吴要坐三个半小时的车从三门赶到杭州,到了大医院后,还得在门诊挂号,拿着自己的病例、相关说明、片子给神经外科医生看,这样的症状如果要做手术,还得等着有床位,“至少要等一个礼拜时间。”

  因为两家医院这样紧密的医疗合作,现在老吴转诊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老吴至少省了排队挂号的时间,有床位了能马上通知他。”叶科说。

  初,浙江省委常委会研究并作出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决策,实施一年多来成效明显,截止6月底,全省范围内与省级医院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医的县级医院达到28家,与市级医院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医的县级医院达到19家。

  这么多大医院到县里开分院,让生活在县城的人在看病问题上省了很多烦恼,大家对县医院比过去信任多了。与比,与大城市医院合作的县级医院业务总收入增加了78.69%,门急诊人次增加了50.35%,出院人次增加了90.14%,手术台次增加了35.23%。

最幸运的患者——

在县医院就处理了危险肿瘤

  如果评比医疗资源下沉最幸运的受益者,可能要算三门县花桥镇55岁的王顺和。

  今年6月份,王顺和遭遇了一场车祸,被120救护车紧急送往三门县人民医院。由于脑部受碰撞外伤,院方对其进行了脑CT检查,谁想到这一查,竟然查出了另外一个大问题。

  “他身体很好,从来没什么毛病,所以以前没有做过体检。”王顺和的儿子说,父亲仗着不错的身体条件,没有把体检当一回事,而这次因为车祸而起的CT检查,发现脑部有一块阴影很让人担心。

  “这个病人因为是车祸引发外伤,车祸造成的脑外伤并不严重,不过我们检查发现他鞍区有一个占位。”为他做检查的医生马跃辉,是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医生,当时正在三门县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技术指导。

  经过医院的会诊,马跃辉断定王顺和头部的阴影是垂体瘤,虽然属于良性肿瘤,但由于发病时间过久,肿瘤已经大得惊人。

  “这个肿块已经达到1.3厘米,超过一个厘米就是大线瘤,它已经紧贴视神经。”马跃辉说,如果肿瘤不摘除,它还会进一步变大,到时候视野受损,眼睛都看不见东西,还会失眠。“那时候再做手术就太迟了。”

  如果这次检测再提早一个月发生,王顺和可能还不会有这样顺利的检测以及之后的手术。现在,不仅发现了危险的肿瘤,更重要的是,因为浙大一院医生在场,这样的手术也能在县医院完成了。

  在王顺和被送到医院前不久,县医院刚刚买了一台手术显微镜,“在浙大一院的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是一个标配,但三门县医院还是第一台。”经验丰富的马跃辉主刀为王顺做手术。

  “他这个位置的肿瘤,以前都是从脑袋额部以上开刀做进去的,手术就很慢,现在是从鼻子进去的,这个位置很近,鼻子一直到这里,然后把骨头咬开点,这个肿瘤就挖掉了。”三门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端步说,他很明白新的设备以及浙大一院的医生,为县医院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手术操作手法。

  1个小时20分钟手术后,王顺和的脑部肿瘤被顺便摘除。

  这个手术过去在县医院没法进行,而他却在这里接受了和浙大一院一样的手术。马跃辉说,从仪器设备引进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分院的医生基本就能成熟掌握新设备的手术技能,县医院和省医院在设备、技术上的差距,也会因为这样的合作越来越小。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