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最新人口数量最新统计数据,宿迁人口净流入流出比例
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口变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反过来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人口的变动。本文回顾“十一五”以来全市人口变动情况,并结合“五普”、“六普”等资料对近年来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就加快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人口发展基本情况
(一)户籍人口增量下降,常住人口呈U字形变动。“十一五”以来,全市户籍人口逐年上升,但增量明显下降。
末,全市户籍人口为586.28万人,比2005年增加
61.74万人。其中“十一五”末、“十二五”末分别增加40万人和21.74万人,反映出“十二五”期间人口增量明显下降(见图1)。
“十一五”以来,全市常住人口呈U字形变动,并且先降后升。2010年末,我市常住人口为472.28万人,比2005年减少22.92万人,年均下降0.94%;末,我市常住人口为485.38万人,比2010年增加13.1万人,年均增长0.55%,比“十一五”年均增速提高1.49个百分点(见图2)。
(二)人口流出大于流入,净流出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一五”以来,全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对稳定,户籍人口平稳增长。受全市经济发展加快的影响,人口流出大于流入的现象逐步改变,净流出人口呈下降趋势,对常住人口变动影响较大。,全市当年新增净流出人口为1.41万人,比2006年当年新增净流出人口减少9.2万人,其中“十一五”末、“十二五”末分别为6.29万人和2.91万人,反映“十二五”时期全市净流出人口明显减少,常住人口逐年增加,打工经济正在转变(图3)。
(三)劳动力资源稳中有升,占比总体平稳。“十二五”时期,全市劳动力人口稳中有升,占常住人口的71.0%左右。末,全市15-64岁劳动力人口为340.07万人,比2010年增加5.67万人,年均增长0.3%。其中,2011年比2010年增加4万人,2012年劳动力人口近341万人,2013年和劳动力人口达到341.22和341.13万人(见图4)。
二、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质量的提高和人口的区域流动。建市以来,我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由一二三逐步向二三一转变,对人口变动影响较大。
1、人口向市外流动。人口向市外流动指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从劳务输出总量看,全市劳务输出分两个阶段,以2005年为分界点。1996-2005年,外出人口持续较快增长,由1996年的40.2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110.5万人;2006-,外出人口持续下降,由2006年的100.7万人下降到的67.3万人。从返乡人员总量看,2005年以来,返乡人员持续较快增长,由2005年的1.2万人增加到的47.2万人(见图5、图6)。
2、人口在市内流动。人口在市内流动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十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加快,农村人口逐步向劳动力需求较旺、生产生活水平较高的城镇集中,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影响十分显著。“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分别提高7.62个、16.77个和7.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2、3.35和1.45个百分点。同期的GDP年均增速分别12.6%、14.1%和11.8%,与城镇化率变动趋势基本匹配(见图7)。
(二)人口增长对消费及经济总量的影响。人口增长与消费、经济总量之间存在联系,对消费和GDP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据2001-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与GDP的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2556和0.3110,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见表1)。
表1:2001-全市人口、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情况表 | |||
年份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GDP(亿元) |
2001年 | 2.98 | 69.45 | 223.16 |
2002年 | 3.8 | 77.24 | 247.03 |
2003年 | 3.7 | 78 | 278.19 |
2004年 | 8.18 | 86.8 | 335.59 |
2005年 | 6.25 | 109.57 | 392.38 |
2006年 | 8.29 | 134.76 | 480.46 |
2007年 | 4.89 | 158.87 | 585.61 |
2008年 | 5.88 | 196.8 | 721.09 |
2009年 | 9.20 | 240.7 | 826.85 |
2010年 | 8.63 | 286.74 | 1064.09 |
2011年 | 11.00 | 336.26 | 1320.83 |
2012年 | 8.32 | 388.23 | 1522.03 |
2013年 | 7.08 | 442.43 | 1750.28 |
6.25 | 564.8 | 1930.68 | |
5.09 | 626.64 | 2126.19 | |
| 列1 | 列2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系数 |
列1 | 1 |
| |
列2 | 0.255636747 | 1 | |
|
|
|
|
| 列1 | 列3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GDP相关系数 |
列1 | 1 |
| |
列2 | 0.310968979 | 1 |
三、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目前国际通用的老年年龄是以60岁或65岁作为界限标准。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于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于7%就算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00年,我市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达到7.46%,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十二五”期间,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近11%。
从老年人口的数量变化上看,末,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61万人,分别比2000年、2010年增加13.84万人和3.41万人。从老年人口比重看,2000-2010年,这10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升较快,从2000年的7.46%提升到2010年的10.21%;“十二五”时期老年人口占比总体平稳,在10%-11%之间。从老少比看,2000-2010年,这10年间老少比提升较快,2010年老少比达到53.8%,是2000年的1.89倍,高出老年型标准23.8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老少比总体平稳。从年龄中位数看,“四普”、“五普”、“六普”年龄中位数分别为23.71岁、29.57岁、36.09岁,20年间增加12.38岁。“五普”人口中位数接近老年型标准,“六普”人口中位数高出老年型标准6.09岁,“十二五”时期人口中位数变化不大,达到36.34岁,比“六普”增加0.25岁(见表2)。
表2:宿迁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表
| 少儿系数(%) | 老年系数 | 65岁及以上人口老少比(%) | 年龄中位数(岁) | ||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 |||||
判别标准 | 年轻型 | >40 | <5 | <4 | <15 | ≤20 |
成年型 | 30-40 | 5-10 | 4-7 | 15-30 | 20-30 | |
老年型 | <30 | >10 | >7 | >30 | ≥30 | |
宿迁市 | 1990年 | 31.25 | 6.03 | 19.30 | 23.71 | |
2000年 | 26.22 | 7.46 | 28.46 | 29.57 | ||
2010年 | 18.97 | 13.87 | 10.21 | 53.80 | 36.09 | |
2011年 | 18.78 | 14.6 | 10.24 | 54.52 | ||
2012年 | 18.51 | 14.69 | 10.43 | 56.36 | ||
2013年 | 18.72 | 15.18 | 10.47 | 55.95 | ||
19.03 | 15.55 | 10.54 | 55.38 | |||
19.3 | 16.11 | 10.64 | 55.13 | 36.34 |
(二)社会负担加重。人口增长会导致社会负担加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财富用于老年人口的支出增多,另一方面抚养少儿的费用特别是教育费用也在增多,加重了青壮年人口的负担。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人口变动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较快,外出劳动力人口逐步回流,人口结构得到优化,少儿和老年抚养比比较平稳,家庭负担略有加重,但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31.75万人,比2005增加112.12万人,年均增长6.8%。“十二五”期间,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总体平稳,变化幅度不大。末,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为27.55%和15.18%,比2010年末提高0.759和0.76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518和0.1525个百分点(见图8)。
(三)劳动者素质总体不高。2000以来,全市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升,但文化程度总体较低。,全市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03年,分别比2000年和2010年增加1.2年和0.22年。其中15-24岁、25-34岁和35-44岁年龄段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高,分别为11.46年、10.50年和9.12年。从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看,高中以下人口占比八成多。,全市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为323.91万人,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占比分别为21.4%、47.4%和14.2%,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占比分别为5.3%、3.2%和0.1%。
四、几点建议
(一)积极应对人口发展新趋势,弥补产业短板。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劳动力人口逐步回流,净流出人口明显减少,未来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围绕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发展服务业。一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产业。要立足我市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养老机构规划,建立分层次的养老机构,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二是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政服务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今年,据对我市二孩政策落实情况调查显示,明年开始将出现二孩出生高峰,将对月嫂、保姆形成较大的市场需求,而我市目前家政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弱,应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规范,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
(二)立足现有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培训水平。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市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长较快,将对劳动力形成较大的需求。据人社部门统计资料显示,,返乡创业人员达4.65万人,分别比2005年、2010年增加4.51万人和3.14万人。而我市现有的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以高中以下为主。因此,要立足我市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强与企业对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鼓励其参加就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三)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柱。,我市城镇化率为55.53%,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较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速度将加快,要强化措施,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要加强规划引导,因地施策。要立足人口承载力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稳步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二要部门合作,协同推进。要认真落实我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多方协同推进城镇化建设。三是加大改革力度,消除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改革,让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养老等方面享受均等待遇。四是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产业发展是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基础。目前,我市小城镇中除城关镇外,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要立足小城镇发展特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产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和创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