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平均身高最新数据,河北人平均身高排名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高富帅”是近年来姑娘们心中“白马王子”的金标准,高、富、帅三个字中,“高”还是排在第一位的。不过现实和想象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昨天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字,在中国,18岁以上成年男性身高只要超过167.1厘米,就没有给平均身高“拖后腿”了,而中国女性的平均身高则为155.8厘米。

国家卫计委6月30日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分析评估了十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状况的变化。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厘米和155.8厘米,平均体重分别为66.2公斤和57.3公斤,与2002年相比,体重增幅高于身高增幅。

看到这个报告,很多网友第一反应大多是:怎么这么矮?!纷纷表示“终于没有拖后腿”“第一次感觉自己又高又瘦”!


成年男女平均身高167.1厘米、155.8厘米

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厘米和155.8厘米,与2002年相比,6岁至17岁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2.3厘米和1.8厘米;农村男女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4.1厘米和3.5厘米,农村居民身高增长幅度高于城市。以12岁年龄组为例,十年间城市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3.8厘米和2.3厘米,农村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5.1厘米和4.4厘米。

超重肥胖增幅高于发达国家

报告指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凸显,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幅度都高于发达国家。

慢性病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经过标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


网传“34省男女平均身高表”引围观河北男女均为全国第6

随着全国成年男女平均身高的出炉,网上流传的一份“34省男女平均身高表”也引人围观。排行表中,“山东大汉”平均身高为175.44厘米,山东女子平均身高为169.45厘米,均排名全国第一;河北省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为174.49厘米,成年女性平均身高为164.50厘米,均在全国排名第6。这份网传表格被打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烙印,但记者登录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查询,并没有发现与任一年度“各省平均身高”相关的统计公报或数据。正如网友所讲,“也许此表仅供娱乐”。


34省男女平均身高表

分析:平均身高为啥不高?地区差异大还有“老一辈”

在国家卫计委所有公布的众多数据中,身高这一项引起了最大的反响。“还以为自己是矮胖子,这么看其实自己又高又瘦啊!”因为这组数据而突然优越感爆棚的大有人在。质疑的也有不少:“都什么年代了,平均身高没过1米7是在逗我玩?”“我身边怎么找不到几个1米67的人?”

“现在女生找对象,很多至少要求一米七以上吧,这样是不是一半的男人都被刷掉了?”确实,不超过170厘米的平均身高总觉得和现实的印象有点不相符,这又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平均身高没有印象中来得那么高,很大程度上是被老一辈“拖后腿”了,经济条件、营养条件跟不上,很多老一辈男性的生长发育都受到了限制,因此才把平均身高的数据拉了下来。

专家告诉记者,这个数据肯定是准确的,平均身高比较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各地经济水平和营养状况不太一样,导致身高发育有差异;二是因为调查包括老人,年长者的生长发育不能和年轻人比,所以平均数据就拉下来了。

专家说,如果将每个年龄段细分开来,就会发现,年轻人的平均身高并不低。比如江苏省疾控中心版本的调查数据显示,18~29岁男性平均身高达到171.2厘米。

最理想身高168厘米?并不科学

近日有网帖称,科学家从适应现代化生产等角度研究发现,人类最理想身高为168厘米,最佳变动范围是167~170厘米,原因是“身高每增加5%,身体需要多消耗20%的能量。身材高大者为了维持生存,增加了机体各器官的负担,很可能会影响寿命”。

对此,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脑血管外科主任陈鑫表示“并没有科学性”。陈鑫说,有一种疾病叫“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身高普遍超过190厘米,而且手长脚长,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然而这是一种疾病,正常人身高175厘米或者180厘米,都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注意两个快速生长期:1岁前和青春期

想要长得高,哪些方面要注意呢?记者了解到,除了先天因素,充足的睡眠很重要。据了解,每天的0点到1点,人体激素分泌最多,这个时间段如果能够好好休息,对于长高肯定有帮助。

“孩子生长阶段,最好每天保证8到9个小时的睡眠,最晚不要超过11点睡觉。”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何畏表示。此外,均衡饮食、营养充足,可以帮助骨骼生长。

此外要注意两个快速生长期:1岁前和青春期。

江苏省人民医院小儿科主任周国平表示,想要孩子长得更高,可以在青春期时多给孩子补充营养,保证睡眠,并且让孩子多运动。

专家支招:3个建议让孩子长高些

对于这个问题,方志峰支招,孩子想长高,营养要均衡。3岁以上的小孩,平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不能挑食。蔬菜、水果、肉类都要吃。一般青少年每天要摄入大约250克的动物肉类、一个鸡蛋和250-300毫升的牛奶等。

鸡蛋、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小孩应该每天坚持喝牛奶。相比于其他食物,牛奶里含有的钙物质比较丰富,而且易于人体吸收,会更加有利于孩子长高。不吃肉的小朋友不容易长高,另外,对于智力发展也是不利的。

1、营养充足。孩子正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补充营养很关键,蛋白质、维生素D、矿物质(包括镁、锌等微量元素),都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

这些食物可以多吃:黑芝麻、核桃,有强筋壮骨的作用;牛肉、鸡肉,富含胶原物质;茄子、青椒、胡萝卜、柠檬、石榴,都是不错的蔬果。需要注意的是不宜过多食用辛辣易上火的食物,甜食、糯米类食物容易造成孩子挑食偏食,要适量。

2、多睡觉。睡觉的时候,脑垂体可以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一般来说,5岁以下的孩子,睡眠要保证在10个小时以上。再大些的孩子,睡眠也应该保证8-9个小时。

3、多运动。篮球、跳高、跳远等跳跃类运动,可以激发骨细胞的活力,但是运动要适量,循序渐进。此外,要让孩子保持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也很重要,同时要注意,避免内分泌、消化疾病、感冒发烧等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释疑:身高三大疑问个个有答案

1、怎么判断孩子身高是否“达标”?

2-10岁孩子家长不妨做道“算术题”:(年龄×7+70)厘米=标准身高

怎样判断孩子身高标不标准呢?2-10岁孩子的家长可以按上面的公式算一算,按这个身高标准上下浮动10厘米左右都是正常的,如果明显低于这个标准,家长就要注意了。

一般来说,孩子4岁前如果个子不高,还可能和营养有关,但如果4岁后个子明显过矮,家长就要留心了,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有生长激素缺乏或是某些器质性疾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郑意楠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生长激素缺乏是不少孩子长不高的原因。据统计,平均8646名新生儿里,就有一名是生长激素缺乏症。这类矮小者,只要做个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即能确诊。确诊后可及时进行生长激素注射治疗。得了这种病的孩子只要在7岁前开始治疗,完全可以有正常人一样的身高。

2、太早“蹿个”是不是会“后劲不足”?

有可能,“性早熟”是长高“拦路虎”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个子长得早,特别是女孩,三四年级就被误认为是中学生,但是到了初中却显得潜力不足,眼看着同班同学一个个“蹿起来”,自己却没动静了身高早早定格。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郑意楠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这就是性激素造成的影响。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性发育征象即为性早熟。由于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这些患儿早期生长速率比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明显加快,但也会导致骨骺提前闭合,正常生长时间大大缩短,导致成年后身材矮小。家长要多留心观察孩子是否有第二性征过早出现,不要盲目给孩子进补。

从营养角度来说,青春期的孩子应少吃动物内脏,因其中含有的激素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发育过早开始和过早结束。

3、运动、晒太阳真能让孩子多长个?

是的,还有个易被忽略的因素是睡眠

很多人都会说打篮球有助于“拔个子”,是不是这样呢?郑意楠主任医师表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帮助长个子的运动也不仅仅是篮球。对孩子来说,参加体育锻炼是最积极、最有效、最经济的增长身高的方法。多让孩子到室外活动,让孩子得到较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促进机体维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钙的吸收。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需要足够的睡眠,影响孩子发育的重要因素是生长激素,它的分泌高峰是在深睡眠中,其中两个时段很重要,一是深夜11时至凌晨两三点,另一个是凌晨六七点,后一个时段现在的孩子很难保证,很可惜。处在生长发育期的矮个孩子入睡时间不要超过晚上9点,尽可能保证9个小时以上的睡眠。

快评:各个人群一锅烩的“国民平均身高”解释力相当低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厘米和155.8厘米,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

身高不仅与国民营养状况挂钩,对于个人而言,身高更是“颜值”的重要构成,尤其对于正在打造“吸引力”的年轻人,“高”可是排在“富帅”前边的。而且,我们的“身体文化”对身高一直有着毫不掩饰的在意,在传统文学表述里,“身长八尺”是美男的形象标配。

然而,看重固然是看重,落实到“增高”现实中,无论公共力量还是个体,在行动力和投入力度上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就像当很多城市居民以“会员价”走入健身房的时候,某些农村地区的健身器材却成了晾衣竿。

由此看来,单纯一个国民平均身高数据,太过孤立,它反应不出在数字“背景板”上隐藏的问题。国民平均身高数据出来后,网上不断发出“被拉低”或“拖后腿”的声音,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该数值没有照应到不同人群的具体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福利状况以及健康意识等。

那些感觉“被拉低”身高的人,恐怕多数是20岁左右的城市年轻人,他们成长在膳食营养已被完全改善的年代,且其中大多数身材修长,这才有质疑数据不准的声音。如果为全体国民建立一个年龄谱系,或许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呈现梯次变化的身高平均值。比如,国家体育总局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0年全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一项,2~24岁为1.711米,25~29岁为1.707米,30~34岁为1.698米。纵向来看,从老年人到青年人,他们“长身体”的年代是错层的,而且依附于不同的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群体际遇,这就造成他们的身高有“代沟”。

以上再度说明,把各个人群搅一锅烩的“国民平均身高”解释力相当低下。它反映不出国民膳食营养结构的历史变迁,说明不了营养意识和健身意识的普及,影射不出地域经济社会状况的不平衡。所以,大家对着这个数据评头论足,多属无的放矢。在这个数据面前,无论“被长高”还是“被拉低”,既然参照系不合适,吐槽就没有了意义。

由此,与其关注国民平均身高,倒不如关注从“50后”到“90后”身高的代际差别,或者关注东部和中西部地域固定人群的身高分布,或者进行城乡青少年身高比对,或者对不同民族种群进行身高采集,以获得遗传学所需的科研数据,又或者关注身高和体重的数量关系,以获得相关医学卫生数据……

总之,身高数据信息含量非常丰富,但获取这些信息依赖于独特的“数据视角”,这样,才能启发个体走出由“身高焦虑”引发的社会文化心理纠缠。



2019年甘肃人平均身高最新数据,甘肃人平均身高排名

2019年青海人平均身高最新数据,青海人平均身高排名

2019年黑龙江人平均身高最新数据,黑龙江人平均身高排名

2019年云南人平均身高最新数据,云南人平均身高排名

2019年广西人平均身高最新数据,广西人平均身高排名

2019年山西人平均身高最新数据,山西人平均身高排名

2019年吉林人平均身高最新数据,吉林人平均身高排名

2019年海南人平均身高最新数据,海南人平均身高排名

2019年江西人平均身高最新数据,江西人平均身高排名

2019年辽宁人平均身高最新数据,辽宁人平均身高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