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人均财富144197元你拖后腿了吗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于4月28日发布。该报告基于覆盖全国25个省,268个县共12000户家庭的入户访问调查数据,涉及中国家庭财富的规模与结构、城乡与区域差异、金融资产和住房、家庭投融资决策、养老计划等方面,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家庭财富的基本状况。小编带来的相关详情,欢迎查看!

经趋势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家庭人均财富为144197元,其中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分别为208317元和64780元。除了城乡差异以外,家庭财富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家庭人均财富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其中东部地区的家庭人均财富分别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1.44倍和2.52倍。

我国家庭人均财富为144197元,其中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分别为208317元和64780元。城镇家庭的人均财富是农村家庭人均财富的3.22倍。除了城乡差异以外,家庭财富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家庭人均财富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从数值上看,东部地区的家庭人均财富为187793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130708元和74513元。东部地区的家庭人均财富分别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1.44倍和2.52倍。

本报告根据户主特征对样本进行了分类,并考察了各个子样本的家庭人均财富状况。根据户主文化程度分类的家庭人均财富状况来看,户主文化程度不同的家庭,在人均财富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户主文化程度为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家庭,其人均财富是户主文化程度是小学或小学以下的家庭的4.48倍。可以看到,随着户主文化程度的提高,家庭人均财富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从增长幅度看,不同文化程度对人均财富的增长作用存在着差异。对城镇家庭而言,户主文化程度从初中变为高中能够带来最大幅度的家庭人均财富增长;而对农村家庭而言,户主文化程度从高中变为大专会使得家庭人均财富出现最大幅度的增长。

除了教育以外,健康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对收入以及财富都有着促进作用。可以看到,户主的健康状况对家庭人均财富有着较大的影响。户主健康状况良好、一般以及欠佳的家庭的人均财富分别为165366元、119119元以及44632元。在城镇样本中,户主健康状况良好与户主健康状况一般的家庭在人均财富上的差距较小,但农村样本的这一差距较大。但城镇样本中,户主健康状况一般与户主健康状况欠佳的家庭在人均财富上的差距较大,但农村样本的这一差距较小。

本报告也根据户主工作单位的职业对样本进行了分类,户主为单位或部门负责人的家庭有着最高的人均财富。在全国样本中,户主为单位或部门负责人的家庭的人均财富达到了314520元。在城镇和农村样本中,户主为单位或部门负责人的家庭的人均财富分别为352263元和138021元。户主为非技术工人或农民的家庭的人均财富水平最低。在全国样本中,户主为非技术工人或农民的家庭的人均财富达到了66625元。在城镇和农村样本中,户主为非技术工人或农民的家庭的人均财富分别为112100元和46708元。

经趋势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占比65.61%;在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比重分别为67.62%和57.60%。调查分析表明,城镇住房市场的活跃程度相对较高以及城镇住房升值的预期相对较高,而家庭拥有住房的财产价值与家庭人均收入、户主的文化程度等亦呈现出高度的相关关系。家庭收入越高,住房净值相应地越高。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住房净值也会越高。

从家庭财富的构成来看,房产净值是家庭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国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占比为65.61%;在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比重分别为67.62%和57.60%。

基于此次调查,全国居民住房原值平均约为16万元,其中城市居民拥有住房的原值约25万元,农村居民拥有住房原值约为9万元,前者约为后者的2.6倍。由于近些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一直上涨,所以居民拥有住房的现值大大高于原值。全国居民拥有住房的现值约为31万元。其中城市居民拥有住房的现值约为53万元,农村居民拥有住房的现值约为15万元。前者约为后者的3.5倍。大致可以看出,城市住房的价值上涨速度明显高于农村住房。但比较有意思的是因为购买和建设住房导致的负债。全国范围约为1.29万元。其中,城市居民因住房负债平均为约2万元,农村居民为约0.74万元。前者为后者的2.7倍。高于原值的差距,却又低于现值的差距。

家庭财富调查基于家庭人均收入分别对全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进行了十等分组的划分,表中家庭收入组的分布从低到高排列。就全国情况看,收入越高的组别,其住房原值也相对较高。其中收入最高10%的家庭拥有住房的原值为收入最低10%的家庭拥有住房的5.5倍。此次调查使用家庭收入十等分组对居民拥有住房的现值进行了分析。就全国情况看,收入越高的组别,其住房现值也相对较高,呈现出住房现值与收入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收入最高10%的家庭拥有住房的现值为收入最低10%的家庭拥有住房的6.9倍,大大超过住房原值的相应比值。

因住房而导致的负债,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住房负债就没有规律可循,实际上,住房负债和户主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从全国情况看,户主在26-35岁和45-59岁的家庭因住房负债较多,且显著地高于其他年龄组别。城市的情况与全国情况类似,也是这两个组别的家庭住房负债显著高于其他组别。但农村的情况略微有所不同,26-35岁年龄组确实是最高的,且显著高于其他组别,但户主为45-59岁年龄组的住房负债虽也为第二高的组别,但和36-45岁年龄组的住房负债基本持平。

经趋势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显示,城乡家庭的汽车保有率为31.8%。拥有两辆及以上汽车的家庭占调查家庭总数的3.48%。平均而言,每百户家庭的汽车保有量是39.8辆,城镇家庭的汽车保有率是农村的1.55倍。不过,家庭消费信贷的普及程度不高,采用贷款的方式购车家庭的规模较少,仅占拥有汽车家庭的18%,占全部调查家庭的6.5%,贷款购车的家庭也多集中在城镇地区。

从家庭人均动产的结构看,家用汽车是城乡居民家庭人均资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市场价衡量,城乡居民家用汽车的估值人均为10405元,占家庭人均动产的68.57%。城镇和农村居民家用汽车的人均估值分别为15012元和4698元,占家庭人均动产的67.96%和71.06%。城镇居民家用汽车的人均估值是农村居民的3.20倍,但其在家庭人均动产中的比重要比农村居民低3.10个百分点。其他组成部分也具有一定的城乡差异。

随着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不断提高,汽车消费需求增加,汽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被调查家庭汽车拥有率为31.8%,一些家庭不只拥有一辆汽车,拥有两辆及以上汽车的家庭占调查家庭总数的3.48%。平均每百户调查家庭汽车拥有量是39.8辆。汽车拥有情况的城乡差异显著,城市地区家庭汽车普及程度高,家庭汽车拥有率是37.86%,是农村家庭汽车拥有率的1.55倍。分地区看,经济发达的省份家庭汽车拥有率相对较高,如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

家庭消费信贷普及程度不高。一部分拥有汽车的家庭采用贷款的方式来购置,但是规模不高,仅占拥有汽车家庭的18%,占全部调查家庭的6.5%。绝大多数家庭的购车没有使用贷款。贷款购车的家庭也多集中在城市地区。另外,只有14.42%的调查家庭未来五年内考虑使用贷款来购买汽车。城市地区家庭使用贷款购车的意愿高于农村地区家庭,差异显著。从家庭特征看,年轻户主相对于高年龄组户主更接受贷款购车,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有意愿使用贷款购车的比例也在提高。

家庭汽车的用途主要包括生产和生活等方面。调查显示,家庭汽车的使用以提高生活的便利程度为主。在全部拥有汽车的家庭中,只有26.7%的家庭拥有生产经营性汽车。城市有车家庭中有21.6%拥有生产经营性用车,农村地区有车家庭有37.6%拥有生产经营性用车,说明城市家庭购买和使用汽车更以便利和享受为主,农村家庭相比城市家庭更多将汽车用于生产经营,来获得收入,汽车不单单是一种消费品了。

经趋势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显示,在家庭进行储蓄的主要原因中,位居首位的是“为子女教育做准备”,超过40%的家庭将其作为储蓄原因。其次是“应付突发事件及医疗支出”、“为养老储蓄做准备”、“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为购房或装修做准备”,预防性动机是城乡家庭储蓄行为的主要动因。在城乡家庭经常去办理储蓄业务的银行中,位居前六位的是:中国农业银行(24.52%)、中国工商银行(19.45%)、地方性商业银行(17.24%)、中国建设银行(13.93%)、邮政储蓄银行(13.67%)、中国银行(5.75%)。

当期的收入可用于当期的消费,当期未消费的资金则构成了储蓄。调查家庭进行储蓄的主要原因中,位居首位的是“为子女教育做准备”,超过40%的家庭都将其作为储蓄原因。其次分别是“应付突发事件及医疗支出”、“为养老储蓄做准备”、“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为购房或装修做准备”。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储蓄的主要原因排序基本一致。前三项均属于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大额支出。这表现出城乡居民储蓄行为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动机。

抽样家庭一年来新增储蓄的金额占家庭收入比重的分布情况是,39.66%的抽样家庭储蓄金额占收入比重不到10%, 22.62%%的家庭新增储蓄金额占家庭收入的(10%,20%],19.47%的家庭新增储蓄金额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为(20%, 30%],8.47%的家庭新增储蓄金额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为(30%, 40%],4.5%的家庭新增储蓄金额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为(40%, 50%],2.35%的家庭新增储蓄金额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为(50%, 60%],60%以上各储蓄档次的家庭数量都比较少。总的看来,超过80%的家庭用于储蓄的部分低于收入的三分之一。城镇地区家庭的储蓄能力相对于农村地区家庭要强一些。

家庭办理储蓄的主要类型,从高到低分别是活期存款,占48.23%;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占23.08%;不清楚,占9%;定期存款零存整取,占8.49%。城市地区前几位分别是活期存款,占46.2%;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占25.37%;定期存款零存整取,占9.53%;不清楚,占7.28%。农村地区家庭办理储蓄的主要类型前几位分别是活期存款,占51.16%;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占19.78%;不清楚,占11.5%;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占6.97%。

在城乡家庭经常去办理储蓄业务的银行中,位居前六位的是:1、中国农业银行,占24.52%;2、中国工商银行,占19.45%;3、地方性商业银行,占17.24%;4、中国建设银行,占13.93%;5、邮政储蓄银行,占13.67%;6、中国银行,占5.75%。在主要办理储蓄业务的银行评价方面,72.17%的家庭表示对为其服务的银行满意,4.98%的家庭不满意,22.85%的家庭认为银行服务一般。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家庭对银行的满意度基本一致,户主年龄在40岁以下的对银行服务满意的比例相比于其他年龄组更低,高学历户主组别对银行服务满意的比例更低,户主就业单位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组别对银行服务满意的比例更低。

经趋势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参与各类金融产品投资的家庭中,股票投资参与度相对最高,占全部调查家庭的7.35%,基金投资占比4.52%,收藏投资占比3.53%,10.56%的城镇家庭进行了股票投资,是农村家庭的大约4倍。调查表明,理性投资占据主流,被调查者对家人、朋友、同事的意见持肯定态度的占57.48%,专业型理财师的作用凸显。

由于家庭储蓄的增加以及收入结构中投资性收入所占比例逐渐加大,城乡居民的理财投资意识和理财投资参与程度增强,财产形式不再是单一的银行存款,而是股票、基金、债券、商业投资、收藏等多种类型都有了体现。

在参与各类产品投资的家庭中,股票的投资参与度相对最高,占全部调查家庭的7.35%,其次是基金,占4.52%。收藏的参与度最低,只有3.53%。分城乡来看,城市地区家庭各类产品投资的参与度都高于农村地区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有10.56%参与了股票投资,是农村家庭股票投资参与度的约4倍。从户主特征看,低年龄组别、受教育程度高的组别,户主就业单位是中外合资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的,户主职业类型是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的,各类产品的投资参与比例都高于其他组别。

在进行投资过程中,7.86%的家庭愿意为获得更多投资收益,而承担更多风险,17.28%的家庭只愿意承担较少的风险,相应的可以降低收益标准,11.75%的家庭只承受较少的风险,对收益的的要求也不高,63.11%的家庭不愿承担任何风险。分地区看,城市地区家庭风险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更强一些。从家庭户主的特征来看,投资风险承担能力随年龄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承担更多风险从而获得更多投资收益的意愿越明显。

参与各类产品投资的家庭并不是盲目地进行投资理财,较多的家庭体现出了理性,会从多种途径和渠道获得建议和指导,分散风险,以保值增资。其中,被调查者比较认同家人、朋友、同事等的意见,对参考这些人的意见持肯定态度的占57.48%。另外,专业型的理财师作用凸显。越来越多的家庭认为专业理财师能够提供实际意义的帮助,不仅有40.87%的被访者对专业理财师的意见持肯定态度,更有28.04%的被访者在进行实际投资产品组合时,参考了专业理财师的意见。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地区家庭相对农村地区家庭更认同专业理财师的作用。

经趋势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人对60岁以后的收入水平有着较低的预期。33.28%的人预期60岁以后,收入将不足60岁以前的三成,而60.07%的居民预期60岁以后收入将下降一半以上。

调查结果显示,为达到老年时期的理想生活标准,48.29%的人认为应该在50岁以前制定养老计划,33.8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在51-60岁制定养老计划,城镇居民制定养老计划的时间早于农村居民,收入越高的家庭制定养老计划的时间越靠前。而个人所担心的60岁以后将难以应付的情况中,重大疾病、意外事故、帮助子女、日常生活消费和通货膨胀排列前五,8.16%的被调查者为应对养老风险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6.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也达到10.5%。在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人对60岁以后收入水平的预期较低。33.28%的人预期60岁以后收入不足60岁以前的三成。预期60岁以后收入将下降一半以上的比例达到60.07%。20.59%的人预期60岁以后的收入可以占到60岁以前的五成到八成,但仍然有6.52%的人预期60岁以后的收入将超过60岁以前的水平。

尽管每个人的理想生活标准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有信心在老年时期达到理想生活标准的人还是占绝大多数。具体而言,针对60岁以后能达到理想生活标准的信心程度的问题,回答非常有信心、比较有信心、不是很有信心、一点都没信心以及不知道的比例分别为16.7%、38.9%、21.25%、9.23%和13.92%。相对农村居民而言,城市居民达到老年理想生活标准的信心更强,这与城镇居民对老年收入水平有更高的预期这一结论是一致的。

要达到理想的老年生活标准,需要提前制定养老计划。然而,每个人的规划时间不同。8.41%的人认为应该在30岁以前就开始制定养老计划,而10.7%的人则认为应该老年时期到来以后才开始考虑养老问题。此外,在50岁以前制定养老计划的人口比例接近一半(48.29%),而选择在51-60岁制定养老计划的比例达到33.84%。

绝大多数人都对60岁以后难以应付的情况表示忧虑,只有6.74%的人认为不需要为此担忧,相应的比例在农村和城市分别为5.72%和7.46%。个人所忧虑的老年时期难以应付的事情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重大疾病、意外事故、帮助子女、日常生活消费和通货膨胀,占比分别为74%、45%、13.19%、12.32%和11.72%。数据显示,43.87%的人为应对老年风险购买了不同种类的商业保险,城市居民的相应比例高于农村居民,二者分别为44.03%和43.64%。可能因为重大疾病是被普遍认为老年时期首要难以应付的事情,因而购买比例最高的是医疗相关的保险,其中普通医疗保险购买比例为27.84%,而大病保险的购买比例为8.42%。医疗相关的保险之外购买比例最高的保险种类是商业养老保险,这一比例为8.16%,而寿险和财产保险的购买比例则分别为4.79%和1.07%。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