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影评:放牛娃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2004年最卖座影片,并准备角逐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这样一部影片,看起来很不象是2004年的作品。最起码,那股清新,一眼就可以把它与好莱坞区别开来。好莱坞相同题材的是《摇滚教室》,但顽劣的对象不同,前者是一群被放逐的问题寄宿生(所以叫“放牛班”?),后者是叛逆的摇滚老师;而且影片的音乐也明显不同,前者古典,后者现代。也许这就决定了前者高雅,后者粗俗?
在看的时候倒没抱着比较之心,只任由流畅的音乐带着我自由观影。影片的叙事风格行云流水,没有爱情,没有暴力,没有凶杀,也没有悬疑,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元素,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有关教育的类型片。但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影片,唤醒了许多人心里的春天。
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小学监,却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有时候音乐就如宗教一样,对现实无用,却能净化人类的心灵...
影片最打动我的一幕是莫杭治,那个有着天使脸蛋魔鬼行径的俊美少年,在做错事后得到老师的谅解,那饱含泪花的感激的眼神……
也许教会人感激,才是向善的关键。
看完这部影片,想起了我遇到过的许多老师,有启蒙老师李惠芳,小学时就跟我互借小说看的李国老师,经常害我被妈妈揍的钟信发老师;初中时最持才傲物的三洲老师,高中时最赏识我常拿我的作文在班上朗诵的谭帝水老师……当然也遇过许多敷衍的、自私贪婪的老师。但总的来说,还是对教过我的恩师们心怀感激。
曾经我的志愿是成为一名普通无私的人民教师(这却是个让我妈妈大惊失色的志愿)。长大后这个愿望淡了,也终于如妈妈所愿做了她最希望我从事的职业,可心底还是隐隐有遗憾。
但无论从事的职业为何,还是希望自己能如影片中那个失败的音乐家一样,不管人生境遇的好坏,始终能满怀对生活和人类的热爱。
一部影片,能让人看到心里去,并有所感悟和唤醒心底某处的回忆,应该就是最大的成功了吧?
每天,都会有颗傻乎乎的脑袋爬在铁门上向外张望,等待星期六、等待他已经战死的父亲、等待那个能带他离开的人。
机缘巧合,看过好几次《放牛班的春天》,每每为它感动。和朋友探讨,很多人喜欢马修,喜欢他把春天带给了这个被美好遗忘的角落,喜欢他用音乐还原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很多人喜欢皮埃尔,喜欢他的天使面孔,喜欢他如天籁般的声音。然而让我心久久不能平静的永远是那个等待星期六的孩子,皮比诺。
影片开头,暮年的皮比诺冒着大雨去找已成音乐家的皮埃尔。给疑惑的皮埃尔介绍自己“我爸星期六来接我。”然后才说“我是皮比诺。”是的,在池塘之底,“星期六”的知名度绝对远远大于他的真名,皮比诺。因为他是星期六的孩子。
池塘之底,对于马修而言应该是一个美丽而遗憾的梦。这个矮胖秃顶的男人,用他的善良和责任,拯救了一帮石沉池底的小小青蛙,发现了一副美妙传神的好嗓音,邂逅了一场微妙而略带遗憾的爱情。甚至于他还和黑暗相对抗,用他并不很坚硬但却挺立的傲岸,击败了冷漠而粗暴的校长,看他最终颓然败下。一个老师能做到此,已经足以让我们起敬了。然他依然不甘心,他期望着那个“魔鬼”的心肠能如同他的歌声、他的面容一样美丽。
敏感的皮埃尔,是皮比诺之辈可望不可及的。他用特有的冷漠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当然像蒙丹那种连老师都敢叫嚣的自然例外。他有天生的艺术细胞,给秃头老师的第一份礼物就是画的乱糟糟的头像,而他的声音,打动的又岂止那扇铁门里的人,更多的电影虫子为他痴迷、落泪。甚至于他的敏感都有迹可循,他可以为美丽的妈妈而把墨水砸向发现自己的伯乐……
可皮比诺有什么?他没有强悍的身材保护自己,也当然不会有人为这个笨到连理想都要想半天的家伙“出头”。吃饭,得用珠子去换盘子,睡觉还要付钱。他的智商很低,无法明白马修冒险提醒的手势,以为被枪决的元帅是打猎死的。故作聪明,套近乎得来“5+3=53”的答案让他喜笑颜开。他连一句儿歌都不会唱,沸腾了所有人的合唱团里他也只能默不作声,隐匿在大家动听的歌声里期待自己的星期六。但他有爱。他知道自己的爸爸已死,但他依然要等待,因为他的爱没有死,他需要一个盛放自己稚嫩的爱的爸爸存在,所以他依然爬在铁门上等待春天的来临。春天真的来了。秃头的马修会问他“怎么了?”会在他睡觉的时候帮他掖好被角,会警告蒙丹之辈远离他,会从他这个助手手里接过触手可及的东西。于是,他的爱有了着落。所以他才会带着傻笑当着众人的面向马修告皮埃尔的密,是爱给了他勇气。所以他才会带着自己的小小行囊和布熊,可怜兮兮的向马修提要求,要他带自己走,是爱给了他离开的动力。依然是爱,让他在星期六的下午,跟着一位秃头的天使坐上了通往幸福的班车。
谁说我们一定要聪明?我们或许不会用嗓音去吟唱动人的美丽,但我们却可以用爱去感受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皮比诺矮小的身材,撇起的嘴巴、掉了的门牙,一如我们懵懂且不通世故的童年,盛满了爱,盛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