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过年的风俗有哪些,信阳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时令将近腊月,信阳的农村,时常一两里都飘着喷喷的糯米饭香,这便是有人在打糍粑了。糍粑是糯米蒸熟后用杵棍捣戳而成的;打糍粑,是信阳农村迎春的传统风俗,热乎乎新出的糍粑更是儿时难忘的美味。

将近腊月的一天,信阳罗山县周党乡罗洼组的村民几乎都聚集在谷场上,老李搬出了古老的石臼并清洗干净。老李今年六十多岁,用他的话说“已经打了一辈子糍粑了”。对村民来说,新出的糍粑是不容错过的美味。

热腾腾刚出锅蒸熟的上好糯米冒着蒸汽装在竹篓里,而后小心翼翼倒入石臼。此时村里的几个壮汉已经跃跃欲试。按村民的说法,打糍粑是个力气活。舂糍粑的杵槌,得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粒便粘不住。

打糍粑有讲究,先擂后捶,擂是将一盘散沙的米粒聚一块,先让它们和气的“熟识熟识”,然后就捶,使出全身力气捶击下去,最终将米粒捶成黏糊糊的一团,扯之不开,割之不断,犹如藕断丝连那样。只有这样,糍粑才又细腻又爽滑,如果打的时间次数不够,糍粑就粗粝干涸,不能摄进原汁原味,如果打得过久,糍粑就易“碎”,原汁原味就散了。

打糍粑的火候靠人用眼判断,多打一下,少打一下就可能影响糍粑的味质。打糍粑一般要靠五六个人才能完事,两人一组左右开弓,动作与喘息都要达到统一,那个人若快了或慢了,可以想像不仅乱套,打出的粑团一定不显和气。有嘴馋的观众没等完工已经迫不及待,未等那小小的糍粑硬成形儿,就拿着它开始大快朵颐了。

舂好的糍粑粘上面粉放在木板上摊开成型,冷却后就可随意切割成型;小则数两,大则十几斤,怎样切割就看主家的意思了。

大年三十贴门神、对联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粘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到午夜12点时家家户户还会放鞭炮去赶年兽。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聚 财

俗传正月初一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财气。若一定要扫地,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拜年咯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俗称拜年。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须带礼物。

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达谢意。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如左邻右舍的街坊。

姑爷节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带着礼物去给岳父 、岳母拜年。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正月十五逛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