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过年风俗,安徽春节过年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本文为你介绍安徽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
合肥市
抛头狮
“抛头狮”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习俗中形成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活动为载体。其中,狮头与狮身是分开的,舞狮头者上场之前举起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举套之间便有了一个向上抛的动作,故称为“抛头狮”。
正月十五旱船会
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乡还可常见玩旱船活动。旱船的“灯芯”为女性,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随旱船扭来扭去,合着锣鼓节奏,不时地哼唱小调。唱词多望风采柳,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为节日街头最为逗引看灯人的一道风景。
在淮北,正月十五有蒸灯、蒸属的传统习俗。家家用麦、豆掺合的面粉蒸成面灯,按喜好捏成各自喜欢的形状,用火柴杆缠上新棉花插于面灯中间作为灯芯,里面放些豆油或香油点燃。面灯里的油燃尽后,面灯也烤得黄黄的,食来脆香可口。
亳州市
大班会
大班会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剧情发展,又类似折子戏。演员们着戏剧服装,脸画油彩,纷纷登场,闹闹攘攘。大班会虽然形式上具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高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汉族民俗舞蹈的一种形式,艺人们腿绑高跷,动态风趣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惊险为主。
宿州市
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制作的皮影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唱腔?入了地方戏曲,演唱声惰并茂,极具艺术感染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桥马戏
?桥马戏是宿州人的骄傲,虽然是宿州的一大特色,平时也是很难看到的。因为,这众多的马戏团队,平时分散在全国、世界各地演出,只有在春节时,部分马戏团才回乡“汇报演出”,然后一饱眼福,观看到?桥马戏的精彩艺术魔力。
泗州戏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因唱腔优美迷人又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蚌埠市
花鼓灯
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花鼓灯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春会为最盛。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三个流派:颍上花鼓灯舞蹈结构严谨,风格古老质朴;凤台花鼓灯着重人物情感刻画,动作细腻优美;蚌埠花鼓灯动作轻捷矫健,潇洒倜傥。
怀远端公腔
怀远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选择在传统或喜庆节日,一般安排在夜晚,场地选择在十字街口或较大的场院,端公在中间坐唱听众依墙围坐四周。演唱者手持直径三十多厘米的圆形单面鼓,铁圈做框,鼓面蒙以狗皮,鼓柄下端配以铁环,左手握鼓柄,右手执条击鼓,边打边唱。击鼓时有节奏地摇动鼓柄,铁环叮当有声,和谐悦耳。
阜阳市
狮子灯
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表演由训狮武士执绣球引狮入场,扮狮人表演狮子窜、跳、滚、扑、站、卧、翻等动作,还跃上大方桌表演站大绠、走梅花桩等惊险情景。同时配合狮子灯烟火,增添了欢快热烈气氛,整场演出惊险有趣,高潮迭起。
颍州肘阁
“肘阁”是颍州区优秀民间舞种之一,系祖籍颍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师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驮歌”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场”、“前后翻”、“后空翻”、“自由摆”等技巧与难度并重的动作,这种民舞适宜于在空间较大的大型群众集会上表演,具有艳丽惹眼、造型独特、惊险刺激的轰动效应。
淮南市
肘阁抬阁
在悠扬的笛声伴奏下,在锣鼓喧天的喜庆之中,演职人员身穿戏服,走在大街小巷,踩着鼓点的节拍,妙趣横生。小演员们脸图油彩,站在阁上,演驿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动作,支撑者踏着秧歌步、剪子股,演驿着一出又一出华夏的精彩和文明,赢得众人驻足观看,喝彩声连连不断。在为群众送上节日的祝福,送上新春的快乐。
滁州市
走太平
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承时间最长的健身走活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
凤阳花鼓戏
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故又称“卫调花鼓戏”。花鼓戏伴奏只有锣鼓,没有弦乐,其中的三大件(锣、鼓、钹)必不可少,演奏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讲究锣跟人,人跟锣,互为帮衬。
流星赶月
流星赶月一般在广场表演,是民间灯会的一种。它是以舞《流星赶月》为特征,变化队形为主,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群舞。“流星球”为花灯表演打场,有时打场前也偶而作零星表演。因其很受百姓欢迎逐步演变为灯会上的固定节目。
花灯拜年
唱花灯、观花灯,大街小巷热热闹闹,看得百姓喜上眉梢。双龙舞、狮子群舞、河蚌戏珠、旱船接亲、丰收锣鼓、骑毛驴。您瞧那栩栩如生的猛龙、动作敏捷的狮子、风度翩翩的公子、幸福待嫁的娇娘,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衬出过年的喜悦,丰富多彩的花灯节目引得大家笑声阵阵。
手狮灯
手狮灯春节期间进村入户,走街串巷,为村民表演。手狮灯表演时,前后有五彩旗引路,后有6只“狮子”和3只红灯笼相遇,阵容庞大,喜庆壮观。手狮灯的表演有抖狮、摇狮、睡狮、盘球、狮子坐肩、狮子理毛、狮子推磨、狮子拜门、逗猴等十余种动作。
六安市
龙腾舞狮
龙腾舞狮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街区路旁走走停停,向周边商铺和路过围观的群众表演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传统民俗文艺。十余米的金龙在队员们的手中上下翻飞,或逶迤,或抖擞,时而蛟龙入海,蜿蜒遨游,翻起千层浪花;时而盘旋仰啸,飞龙在天,卷起祥云万朵……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更是赚足了现场群众的掌声与喝彩。
马鞍山市
含山民间彩扎
民间扎彩工艺把地方性代表风格与毗邻地带的扎彩形式相融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诸多形式竞发的格局,扎彩工艺以扎制龙灯为主,并伴有花船、花灯和杂灯。每逢传统佳节或重大的喜庆活动,群众都自发的或有组织的举办龙、狮、花船、花灯等各种扎彩工艺的展示和玩耍。扎彩工艺不但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更是民间特色文化的代表品牌。
芜湖市
无为鱼灯
人们常称 “鱼灯”是“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玩“鱼灯”的第一天叫“开灯”,玩“鱼灯”最后一天叫“收灯”。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群龙朝神山
每年正月新春佳节之际,来朝神山大花娘娘庙祭祀的 “龙灯”陆绎不绝,人山人海,场面壮观。当地还有“正月不朝山,龙灯会断腰”的说法。玩龙灯的人依次进庙,给大花娘娘上香、跪拜,许愿。爆竹、烟花齐放,吹起唢呐,敲锣打鼓,龙灯朝大花娘娘再行叩拜,人们在山上尽兴的舞起龙灯,盘旋游玩。
宣城市
火狮舞
玩狮人在嬉狮时要举火把喷撒火焰,故称“火狮”。“火狮”以篾片扎制,彩纸糊身,狮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他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火焰腾空,“火狮”跃舞,鼓乐铿锵,“火狮”在锣鼓点和唢呐曲牌中表演各种狮舞动作。其场面壮观,颇具艺术品味。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想看火狮舞,快到余川和七都(旺川);看了火狮舞,回家做事不辛苦。”
游龙舟、抬五帝、跳旗
这是绩溪民间艺术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以纪念大英雄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等先烈为题材的大型船会游艺活动。一百四十余人的游艺与竞技队伍,抬着塑立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神像的神船走村串乡游艺展示民族威风,同时进行以纪念五帝为主题的跳旗比赛(赛旗游艺)显示技艺,活动队伍庞大,活动场面热烈壮观,是绩溪民间艺术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小马灯
小马灯演出的程序分别是:开堂、出堂、进堂。 演出的阵式是:一、前跑阵。有:一字长蛇阵、二角阵至八角阵、双排龙门阵翻梅花阵。二、摆字。在“雨夹雪”的锣鼓、曲牌声中,摆“天、下、太、平”四字。三、运马。分单运马、双运马。四、后跑阵。有:十字八门、跑满天星等等。每场演出一个钟头四十分。
降福会
正月初八出会,全队由梅渚镇定埠民俗文化村出发:前以小马灯一堂开路,随后是锣鼓龙灯、妇女腰鼓队,接着是二十三位战将及土地。队伍长达五华里,沿途四方八邻赶来围观的人群不下四、五万余众。 队伍前巡,沿定埠、桠溪街道及所属村落进行。 当出巡各点演出完毕后,二十三位神?的面具被分供于各村,以便村民数日的礼拜。 家家礼乐,亲朋不断。
铜陵市
扳龙进城
板龙平时龙头龙尾是放置在公堂屋或祠堂里,而龙身则分别保存在各家各户,到起龙(铜陵人称为“兴龙灯”)时才拿出来拼合。板龙在铜陵乡间比较多,是用一块一块五尺长的条板,上面用竹篾扎起龙的身躯,板与板之间用木榫链接起来,舞动时只能平行,不能上下腾挪。
竹马灯
竹马灯活动是当地民间最为隆重的庆祀活动之一。演出人员脸上都化妆,身穿戏剧服装,头戴头盔,手执马鞭,脚穿朝靴。玩灯时配锣鼓、唢呐等民间乐器,并有专门的打击吹奏乐曲。竹马灯主要特征:是以关公解皇嫂一段故事为基本内容,以各演出人员列成一条长队为阵形,每人配以服装、道具,以集体穿花、跑马等表演手段,形成的一种表演形式。
池州市
池州傩戏
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
灯舞(东至花灯舞)
东至花灯流传于东至县的石城、张溪、高山、官港、木塔等乡镇二十多个大姓家族,以家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祈求太平为目的。 灯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正月十五结束。有的要到二月初二圆灯,习俗不一。东至花灯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当地农村最重要的一种民俗活动。玩花灯均伴有民歌、山歌、戏曲、舞蹈等,扎彩灯,唱文南词、黄梅戏、敲十番锣鼓……灯会成为民间艺术的综合展现。
安庆市
许岭灯会
许岭灯会汇集了民间竹编、剪纸、彩绘、杂技、脸谱、舞蹈、戏剧、民乐演奏、神话传说等多种民间艺术, 传统上采用彩装游走的方式,走一程,演一场。 表演时各个灯班同步起舞弹唱,场面十分壮观,参与的艺人越多,越能彰显灯会的热烈气氛。在这庞大的演出阵容中,最有特色的是台阁、秋千和东乡断丝弦三个灯组。
王圩灯会
王圩灯会的主灯是龙灯,属放索灯,共十三节。只有龙头龙尾对舞,龙身则不
动,舞龙头和龙尾的后面都有专人收放绳索。王圩灯会腊月十五开始扎制,正月初一开光,初二出灯,元宵节前必须沉灯。 王圩灯会不仅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也为当地农村增添了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黄山市
徽州宗祠祭祀
徽州宗祠祭祀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冬祭和春祭,曾广泛流传于古徽州的祁门县、歙县、黟县等地。现如今徽州地区仍保留有部分宗祠祭祀,而很多的民俗活动其根源也是宗祠祭祀。
板登龙
板凳龙是一种流传于徽州各地的民间舞蹈,属民间舞蹈中鼓乐之舞。除龙头龙尾由竹篾纸糊扎在木板上外,龙身皆由一块块长约1.5米,宽约0.2米的杉木板连接而成。龙头内安有19盏蜡烛灯火,每节龙身安3盏灯笼,龙尾安有5盏灯火。 板凳龙属于民间舞蹈,舞龙时必须配有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及燃放烟花礼炮,板凳龙一般长120余米,舞龙人加上乐队,共有100多人参与,舞动时灯火闪烁,礼炮飞扬,烟雾缭绕,人声鼎沸,场面十分壮观。
跳钟馗
歙县雄村乡的元宵夜,村民们是通过跳钟馗来闹元宵的。“跳钟馗”民俗活动需要的演员众多,有喷火,有撒纸,有撑伞,演员们的妆容很是吓人,就是为了镇住各路妖鬼。
舞草龙
舞草龙原来是秋收之后,村民们便在收获的田间地头就地取材,利用收割下来的稻草编扎成栩栩如生的草龙,用来庆祝丰收。演变到后来,舞草龙更多的时候是在春节期间上演,不但要庆丰收,还要迎新春,闹元宵。乡村欢歌盛舞、烟花璀璨,到处都是喜庆欢腾的热闹场景。
叶村叠罗汉
叠罗汉意在庆祝一年的收获,企盼来年五谷丰登。叠罗汉表演之前,村民们或抬或举着花鼓灯、大象灯、独角兽灯、天狗灯等随着锣鼓节奏游村,挨家挨户上门祈福。家家户户都准备了鞭炮,花灯一到,就点燃鞭炮,目的是把福气迎进家门。“叠罗汉”共有66套造型,取六六大顺之意。
三阳打秋千
秋千架高丈余,成十字状,可前后自由旋转,地盘有四个大木轮。高达两人多高的秋千架上端做4个小女孩,由6个大人推着秋千架前行,4位秋千姑都是八九岁的小女孩,是从村里挑选出来的,长相端庄甜美。身穿古装,脸带彩妆的少男少女称为地兴,跟在秋千姑后面保驾护航。4位秋千姑坐在可以转动的秋千架上,绕着三阳村走一圈,每到一个人口集中的地方,秋千姑们还要敞开嗓子歌唱,堪称古徽州民间艺术中的“活化石”。
许村大刀舞
许村大刀灯原为纪念许家祖先许远,后延伸到丰收庆贺,强力健身。大刀灯、长钱灯、园盖伞灯、各式花灯组合在一起,走上十里长街,来回游舞,场面热闹壮观。大刀灯队伍锣鼓喧天,热热闹闹沿着古村落的街巷,尽情地舞着大刀灯。
傩舞
祭拜天地,祈求村庄兴旺;祭拜先祖,愿家族和睦。每年大年初四,祁门桃源村的村民们则要举办村祠祭,读祭文、讲古辞,宣讲“乡约家法”。希望族内子孙要孝顺父母、和睦乡邻。徽州人认为万物有灵,若想战胜妖魔鬼怪只能借助神的威力,于是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
汪满田嬉鱼灯
汪满田鱼灯,一年嬉一年。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六,“鱼”灯前后嬉四天,而且不嬉不行;全村有六个鱼会,各鱼会的鱼头,每个鱼会都有一个那庞然大“鱼”及略小的鱼灯,还有村童们撑的碎花灯。在书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开路灯的引导下,火把开路,狮子登场,随后十几条点燃的大鱼灯从各个鱼会出发,每条鱼灯由七八个壮汉抬着向前游行,或慢步移走,或急速前进。
跳竹马和轩辕车会
每到春节前后,在黄山区乡村,人们自发把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民俗传承并展示出来,像耿城镇的“跳竹马”、仙源镇的“轩辕车会”、汤口镇的“舞龙狮”、永丰乡的“五福神会”等历史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活动,充满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希冀。
龙门板龙
龙门板龙分为龙头、龙弓、龙身、龙尾等部分,各段用竹篾扎制,裱糊棉纸,连接在木板之上,木板下方正中装一木柄,能扛能举,木板两头各凿一洞眼,便于连接。每年正月十五集中到祠堂内点上蜡烛,举行祭拜仪式,随后出发到各村进行巡游表演,每个村庄都要走到,寓意福祉遍布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