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福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福州人过年习俗一、筅堂??辞旧迎新大扫除

扫除、清洁、好过年。旧颜换新貌,岁尾迎岁首,穷富都一样!这年前的大扫除,福州人称为“筅xian雪堂”,在福州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每年十二月中,先择晴日、把家庭内部、天花板、厅堂、杂特间等打扫干净,清理垃圾,疏通水沟,而后洗剧门庭,有的还将大柱,门楣等洗得干干净净。至于家具、厨具等,也分日一一清拭。

旧式福州家庭每年的清扫工作和连家船民有密切的关系。每当年尾,闽江沿岸的连家船民就会上岸,带着特制的木桶替人洗房子,洗的工具不是一般的扫帚,而是采集新鲜竹叶做成的扫帚,谐音“富足”“满足”。

据老一辈的人说,以前筅堂的扫帚要用新鲜的竹叶做,然后用红纸绑住头,现在买不到,只能用新的红色的塑料的扫帚代替,讨个吉利。从农历的腊月初一开始,见到好天气,各家各户就动员全家人,开始打扫家里的卫生,“平时家里做卫生是以地上的为主,而筅堂是以高处平时很少扫的地方为主。”

旧时,在筅堂的时候,还要搓米时吃。到了筅堂的时间,哪户人家开始做卫生了,小孩子就盼着吃搓米时了,因为做完卫生之后,这户人家就会给各个邻居送一盆搓米时,而后等你家做卫生了,又回送给别人,你一盆我一盆,邻里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被拉近了。

福州人过年习俗二、祭灶:难忘啊,童年的灶糖灶饼

“祭灶祭糊涂,灶前一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奶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

谈起过年,就不由让人想起祭灶。相传,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祭灶就是为灶神饯行。

不过,福州祭灶神有个讲究,要祭两次,分“祭素灶”和“祭荤灶”。那时,家家户户恭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当然要拿好东西招待,所以农历十二月廿三,人们会拿好酒好菜招待灶王爷,叫做‘祭荤灶’。但是又怕他上天的时候,一身的酒气惹玉皇大帝不高兴,还醉醺醺得胡乱汇报,所以等到农历十二月廿四送他上天的时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招待他,叫做‘祭素灶’。

祭灶就像是过年的前奏。特别是祭灶完可以吃的灶糖灶饼,比如说老鼠儿(学名叫寸枣)、灶婆饼、麻生糕、金钱饼、红纸包、炒米糕等等让家里的小家伙们垂涎不止。祭灶那天,爸妈忙得团团转,一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饭,就开始忙活着清洗锅盖和灶台的边边角角,然后才拿出准备好的精致菜肴十道,摆在灶台上,点上香烛,倒上米酒,摆上代表“甜甜蜜蜜”含义的马蹄和甘蔗。天黑了,开始祭灶了。焚香祭拜灶神爷爷,虔诚地许个心愿,然后放鞭炮,所有的都结束后,小家伙们就开始欢呼雀跃地享受灶糖灶饼了。

福州人过年习俗三、做小岁:祭拜至少一整天

福州人都知道,除夕又叫“做大岁”,而在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是老福州们“做小岁”,也就是祭祖宗拜天地的时候。依伯依姆们说,祭祖宗,摆祭品是件很繁琐的事,要一整天的时间,做小岁为的就是一家人能在年三十的晚上好好团聚。

“做小岁”这天一项重要的活动是(祭拜),早上到祠堂的大厅祭、中午到家里的大堂祭,下午还要到房间里祭……在厚厚的蒲团上,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拜拜”好像没完没了,屁颠屁颠跟在大人后面的小孩童却乐此不疲。

福州人过年习俗四、除夕:年夜饭很讲究

福州有句老话:“好囝不赚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赚大年三十晚上的钱)”。即使远行经商、打工的福州人,在除夕前一定会返家过年,合家团圆,吃顿团圆饭。

在以往的习俗里,除夕晚是不能走家串门,要全家聚在一起,“人不齐不开饭”。在老福州人的眼里,过年的高潮就体现在年夜饭上。

福州人的年夜饭很讲究,福州人很重视年糕,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就说太平燕吧,是以肉燕加鸭蛋烹调,因福州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有平安之意。一家人在家吃得热热闹闹、平平安安的,才有“年味儿”。

年夜饭,老福州吃饭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菜肴中则第一筷要吃俗称为“皇帝菜”的菠菜,以表示“青嘴平安”,第二筷喝“豆腐汤”,因为豆腐越吃越有,表示一家生产收入越吃越增多。第三筷要夹鱼,表示年年有余。

除夕夜,在小孩子眼里最期盼的还数那红包了。吃罢年夜饭,给小孩子包红包和分橘子更是老规矩中的老规矩,福州孩子给长辈们贺岁拜年,老人赠孩子红包,分吃红橘,以求来年吉祥如意。

除了各式代表吉祥财富的年夜菜,福州人也有其他特别的习俗,福州民俗专家方柄桂说,福州人通常要蒸好白米饭贮在饭甑中,供于案前,谓之“供晦饭”或“供岁饭”,俗称“隔年饭”。除夕所备的隔年饭和菜肴,要全家人吃到正月初四为止。

此外,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当然,时至今日,一些习俗观念已发生了转变,年夜饭的意义业已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嫌做饭麻烦,所以在年前的十多天,各大食府的年夜饭预定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福州人过年习俗五、年后:福州一些习俗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另外,同以往所有的好东西集中在春节一起享受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平日里衣着如鲜,过年时必穿新衣的观念逐渐淡薄。拜年提上一些土特产,捎点烟酒走亲访友并不是最流行的做法。如今,手携清香的盆花到亲朋家拜年渐成时尚。据说今年台江迎春花卉展上盆花呈现热销,温泉公园菏泽牡丹展刚开幕,花就被订了近半。大年初一不开市似乎早已约定俗成了,但市民却喜欢过年天天喜欢吃鲜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很多人感叹现在年味却一年淡似一年,少了很多孩提时代的欢乐。但是过年辞旧迎新的意义,仍带给人无限美好的憧憬和欢乐。

年的来历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

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汉族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天文史学家石云里介绍,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经袁世凯批准,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

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2013年到来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0个春节。

100年来,春节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民国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汉族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说,新中国建国后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改革开放后城镇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变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春节,如传统过年仪式简化、部分人改到饭馆吃年夜饭、上门拜年变成电话或网络拜年等。[2]“虽然形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王贤友说。

在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当前,春节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如同西方的圣诞节,春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石云里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多样性文化增添国家魅力,在春节“百岁”之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精选福州人结婚习俗,老福州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