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忠追悼会及简介 著名演员王孝忠逝世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演艺经历:

演艺经历他参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1956年八一厂的《战斗里成长》,也正是从这部电影处女作开始,他在银幕上的角色,便由此开始了长达五

十余年的“反派”定型。于是,《赤峰号》中的敌舰长、《战上海》中的敌参谋长、《打击侵略者》中的伪团长、《回民支队》中的叛乱分子、《突破乌江》中的匪营长、《岸边激浪》中的“大金牙”、《南海长城》中的敌特匪首"王中王"……当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且与方化的《平原游击队》中的日本鬼子松井并驾齐驱的角色,当属王孝忠的一系列日本鬼子形象,像《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特高科处长中村、《地道战》中的中队长山田、《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情报顾问多田、还有后来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美国飞行员》中的宪兵队长坂田等等,细数起来这些著名影片中王孝忠的日本鬼子形象,几乎占据了他所有出演角色的二分之一。这些同属是日本鬼子,但角色定位却各不相同,因为这其中的日本鬼子,既有诡计多端的特务,又有行伍出身的军曹,王孝忠从整体角色的一体化中,又找出了各自角色中的不同表演区域。这主要是得益于他青少年时代,人生成长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人物轶事:

1928年5月29日出生东北、长在沈阳的王孝忠,1942年,就读于奉天铁路学院电讯专科。当时,任教老师、舍监等要职的都是日本人。这些退伍军人虽脱下戎装,但是从骨子里却顽固的保留下了日本军人所特有的武断、偏执和粗暴,对于在校学生,这些日本人在教学和进行柔道训练中,经常拳打脚踢,疯狂施暴,这种阶级仇、民族恨,深深的烙印在王孝忠幼小的心田里,由此在他从艺以后,并且去寻找与日本鬼子这一反派角色的人物原型和创作渊源时,这些痛苦屈辱的经历,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他的眼前,王孝忠便从中进行了正确、恰当的借鉴,从而磨合到与角色相一致的切入点,使自己曾经经历的生活往事,有益的成为他塑造角色的生活素材。从而使王孝忠的日本鬼子,从脑海中真实人和事的底片中,再和大量的史海资料相结合,从而令广大观众过目不忘。

1957年期间,王孝忠拍摄《永不消失的电波》有一场戏,是他扮演的日本特务头目中村,审问通过“分区停电”的手段而抓捕的地下谍报员李侠,很老练地瓣开他的手指阴险地说道:“老资格了啊。”这一动作便是王孝忠在剧本里并没有写到的现场发挥,因为他在此之前曾接触过整天发报的一个电务员朋友,看他手的中指由于经常按击电键,已经压磨的呈扁平状,与一般不从事这份工作的人的手指并不相同,他在拍摄现场用这样一个很恰如其分的动作,来表明日本特务的诡计多端,使这一反派人物的性格特征立刻显现出来。乐得导演王苹高兴地一下子扑到王孝忠的身旁,连声叫好。

1961年,王孝忠在《突破乌江》中,为了更有别于以往扮演的反派角色,他特意向导演李舒田和李昂提议,把这个敌营长处理成一个“结巴”,是凭借自己的做旅长的姐夫才当上营长,以表现出他的愚蠢、无知及独断专行的鲁莽性格。但是,怎样“结巴”?该用哪一种“结巴”?王孝忠却还在心里围绕着“结巴”的发音犯着嘀咕。正巧,有一次,他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等公共汽车的时候,遇到一位“结巴”走过来,主动找他问王府井百货大楼该搭什么车、怎么走,此人一开好说话还算流畅,但关键的词句却因为着急憋胀得满脸通红,却是越着急越半天说不出来,王孝忠从中似乎一下子寻找到创作灵感而茅塞顿开。这个并不是平时经常可以看得见的那种每句话都说不囫囵的“结巴”,很有语言表达方式的特色,他于是便一直跟着这个“结巴”,不但热情的给他指路,而且还一同乘车前往王府井百货大楼,待“结巴”下车以后,王孝忠又暗暗跟在他的身后,也走进了王府井百货大楼里,去仔细观察这个“结巴”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

所以,在《突破乌江》中,王孝忠把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巧妙的“拿来”和借题发挥,并自然的运用到又一个反派角色的处理当中。王孝忠认为反派角色最难的一点,就是因为剧本对这样的一种人物没有突出性格的刻画,着墨很少,更没有连贯的人物情节,往往都只是一个脸谱化的注释符号而己,因为大量的笔墨要重点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和主要人物,反派角色该如何来演,这只有靠自己去悉心啄磨,发挥演技,塑造出不相雷同的反派角色来,而不能是千人一面。

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孝忠于1月22日15时20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

王孝忠电影作品一览表

1957年:《战斗里成长》;

1958年:《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9年:《回民支队》、《赤峰号》、《战上海》;

1960年:《奇袭》;

1961年:《突破乌江》;

1962年:《东进序曲》;

1963年:《怒潮》、《野火春风斗古城》;

1964年:《岸边激浪》;

1965年:《打击侵略者》、《地道战》;

1976年:《南海长城》;

1978年:《不平静的日子》;

1980年:《一个美国飞行员》;

1981年:《皆大欢喜》、《毕升》;

1983年:《秋天里的印象》;

1984年:《海瑞骂皇帝》;

1985年:《女子别动队》。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