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透视与矫正
如今的中学生思维活跃(头脑中想法很多),身体更活跃(好动),是教育的困难期,可以说在每个中学生身上均存在着一定的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老师,像园丁浇灌花朵,必须精心护理,适时修正。
当前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一、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现在的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在对劳动的态度上。由于从小到大一直倍受呵护,在家务劳动中一直父母自己动手,甚至全包,不少父母不但不让孩子为家里干点什么活,甚至洗一双裤子或整理一下书包也是自己一手包办,以致造成了学生连最简单的劳动(如扫地)都不愿干、干不了。他们的头脑中对享乐的渴望多于对生活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学习上不可避免地认为太苦、太乏味,导致不愿学习、不肯学习,这一点实际上在很多同学身上存在,即使在某些成绩好的同学身上也不少。
二、自私、虚伪、骄横、嫉妒。学生经常写日记,我总是很细心批阅。学生自我剖析时基本上都认为自己脾气大,稍不顺心,就不满,在家中对父母常发脾气,或大喊大叫,或不理不睬。弄得父母反而恳求孩子,有些还是女生,甚至在校表现还挺不错的学生。有的孩子在家如果有弟妹,总怨父母为何有了我还再生一个,说父母偏心,把爱多给了弟妹。说假话欺骗家长、老师,在当今的中学生身上严重存在。当成绩考得好时沾沾自喜,向家长报喜;而当成绩考得差时,或不告诉家长,或自己模仿父母的笔迹签名。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没有勇气承认,甚至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对成绩好或有一技之长的同学不愿承认他们的确比自己优秀,而是或者口服心不服或者怨别人对自己不够看得起。
三、自控能力差、好胜冲动。盲目模仿电影、电视,想做好汉、剑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理智或谨慎,不注意方法,不讲究礼仪,常为一点小事或一句不恰当的话而产生摩擦甚至大打出手。他们最多说的一句话是,“你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有的学生在平时的课堂纪律或自修纪律中表现不佳,总是管不住自己,老违反课堂纪律。有的是客观上控制不住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学生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习惯这是正常的,是必然的,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杞人忧天。当然作为老师,尢其是班主任适时地、善意地帮助他们矫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是必须的,是应尽的责任。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很重视这一点,也获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真诚友好的班集体
我们班级教室的墙上贴着这样一条幅:“以诚待人,以心换心。”我希望学生能以真诚、诚实面对自己,面对同学,面对朋友,面对老师,面对任何人,在班内形成了真实、诚恳光荣,说谎、虚伪可耻这样的氛围。我班有好几个男生曾经因为学习成绩撒过谎,因为与人闹矛盾骗过老师,因为怕批评而不诚实,我在先把事情来龙去脉搞清楚之后,不是批评他们所做的错事,而是指出他们不诚实,没有勇气面对错误,不像男子汉。我告诉他们,人总会犯错误,有时老师也会如此,何况你们小孩子,这并不可怕,只要能改;可怕的是错上加错,连承担责任的勇气也没有。有时,我会把自己偶尔教育处理不当的情况向同学们说清楚,并当众道歉。这样,不仅没有降低老师的威信,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我班的付班长在周记中写道:小学六年,我从未听到过老师向学生认错,即使有错,也总要为自己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你让我佩服!班级现在同学间很友好,同学们对集体很关心,做事心齐,有错,学生主动会告诉老师,不必为此化很大力气非查个水落石出。同学们有一种是这个班级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的感觉。
二、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往往有些行为困难生是很使老师化心血和头疼的。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应尽量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他们接近。对他们的要求应适当,期望值不可太高,有时犯错误用冷处理(暂时不理睬他们),有时用宽容的心态(但绝不放纵),用真诚去打动他们,让他们能感觉到:老师是真正在关心他、爱护他。我班一男生,特好动,自控能力差。有一次他又犯了错,我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表明我对他有点失望。他想接近我,又有点内疚。过了约一周,我去找他,我告诉他,我对你的一犯再犯有点失望,想随你去,不管你。医生对一个绝症患者肯定说:不用治了,你没病,回家吧!你是否想要老师也这样对你。他告诉我,希望还像以前那样督促他,关心他。从此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有时学生冲动,不理智,我会用“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吃亏就是便宜”这样的话告诫学生。古人云:皇帝犯罪与庶民同刑,这一点在我班特别被强调。我班有一班干部,他比较任性。有一次值周班长发现他不守纪律便在黑板上写下了他的名字,他勃然大怒,把书包摔在地上,把桌子推倒,认为这是给他难堪。我走进教室后,先把他叫进办公室,然后化了整整两节课时间教育,不就事论事,而是从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与人合作,怎样注意自身形象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他不仅承认了错误,还当众道了歉。我觉得,这件事不仅教育了其本人,更主要的是让那些行为困难生也感到:原来,老师对每人都公正公平。
三、防微杜渐,未雨调缪,有的放矢地教育。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事先有所预知,不要老是等事后再去“投火”。我平时在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方面比较重视,经常以自己的感受、报刊杂志上的新闻故事等内容作为材料,并结合学生实际向学生进行怎样做人、怎样做好人等教育,使他们能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同时,还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教育,与女生说说悄悄话等专题讲座或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自己去逐渐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副标题: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上搜集点击数:195更新时间:2005-2-3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包括内在环境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内在因素由遗传、疾病、心理等构成。外在因素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竞争、法律等。诸多因素的负面影响的综合作用形成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为此,我们在预防工作上要重视科学生育观、科学育儿观的树立;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工作。社会各界都有义务采用科学正确可行的办法预防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纠正已发生和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不良行为矫正技术,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法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追踪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要从提高人口素质、控制疾病、优化环境、掌握技术等方面入手,预防纠正中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发生;遏制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努力减少其发生的概率降低发生的频率。
关键词:中学生不良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在*的建构过程中,在这一社会转型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势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历史传统的渣滓糟粕未能在短期内得以消除,以及人性中共有的许多弱点的客观存在,导致人们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延续的条件得到强化,从而使一些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阈值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经济领域中的扰乱*秩序的一些行为,诸如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贪污受贿;甚至连人们认为非常神圣高雅的学术界近年来也屡屡发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恶习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此外,诸如人性中的许多弱点:有人喜欢责怪抱怨别人,对别人实行人身言语攻击;喜欢探寻别人隐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己做错事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理论的盛行,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上述种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中学生,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同时,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们身上,弹奏出与他们身份、身心发展阶段不相称的音符,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中学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利用教育的手段方式途径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的行为朝符合历史客观要求的方向发展,从而教会他们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构成,探讨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发现寻求消退、减少、排除不良行为习惯的最经济最有效的理论和技术对策,促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正是开展本课题研究深层次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界定
要研究和预防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及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技术,首要问题是要了解明确,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或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主要有哪些?弄清这些问题,我们的工作才有内容和对象,才能顺藤摸瓜,寻求到产生不良行为多种根源(或因素),对症下药,找到应对的理论技术、方法、对策,才能完成我们教育目标和任务。那么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呢?
我们知道,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其个人行为要受制于校规校纪、《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其行为要受制于中国法律、公民道德规范的约束;作为一个中国人其行为必然受到中华民族一些传统道德的限制,在人际交往中,其行为要受到来自自己的内心准则、家庭、朋友、所在的组织规则的直接束缚。可以这样说,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种种规则中,并在各种规则的约束下成长、成熟、成形,我们也是依据种种既定规则来判断中学生行为中的轻者如迟到、早退,重者如抽烟、打架、斗殴、过早性行为等行为的良与不良。因此,我们认为,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根据不良行为发生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划分,中学生不良行为可分为:严重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毒、注射毒品;(九)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十)吸烟、酗酒。上述行为的进步发展就是严重不良行为。
轻度不良行为是泛指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众道德规范相背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障碍的总和。轻度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其相关群体及其个人的危害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中度严重不良行为。
上述三种不良行为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次数上重复和再现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因而预防了不良行为在时间上的延续,在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也就破坏了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条件,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就成为不可能了。
三、中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而且是动态的。具体而言,包括内在环境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
内在环境因素是遗传素质、婴幼期生理性疾病、青春其综合症、心理障碍等。
(一)先天遗传因素。指学生在母胎期中毒、感染、药物放射,产伤缺氧引发精神发育障碍和怀孕期间母亲遭受强烈的精神创伤等。一般认为胎儿在最初这个月,对上述身心有害因素的不良影响最为敏感。其他如近亲结婚、高龄生育、父母潜在遗传缺陷等因素所致。
(二)婴幼儿期疾病因素。由多动症、抽动症、行为问题儿童、病太人格、癫痫脑外伤、脑水肿、脑肿瘤、脑炎、脑膜炎、高烧或产生严重身体疾病引致的脑功能损害等,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导致其后天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青春其综合症的影响。青年期综合症主要表现在:1、记忆力、思维力、回忆再现力下降,注意力涣散,上课听不进,思维迟钝,意识模糊,学习成绩下降;2、白天精神萎靡,上课易瞌睡,打哈欠,大脑昏沉。3、夜晚大脑兴奋,浮想联翩,难以入眠,乱梦纷纭,醒后大脑特别疲困,提不起精神;4、头昏头痛,眼窝黯黑,视力疲劳,心悸气短,腰酸腿困,疲乏无力,无精打采,消化不良,体力下降;5、心慌、胸闷、呼吸不畅、抵抗力下降、眼花、手足发凉、多汗、便秘、消瘦、脸色燥红或苍白;6、性冲动频繁,极易性幻想,形成不良性习惯,过度手淫难以克服;7、不良性习惯日久导致性神经由兴奋亢进转为疲劳抑制,性功能减退,导致男子频繁滑精遗精,女子白带增多;8、心理状态欠佳,忧虑抑郁,烦燥消极,性功能减退,敏感多疑,缺乏学习兴趣,生活冷漠,好动肝火;9、忧伤、恐惧、自暴、自弃、厌学、逃学、甚至自虐、自尽。
(四)心理障碍。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城市中,约有17%到20%的学生存在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攻击性行为、逆反心理和不合群现象。常见的表现有:友谊中的心理障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考试中的心理障碍;集体中的心理障碍;与家长关系的心理障碍;平常与人交际中表现的心理障碍;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形成,受动机、感觉、学习、信念和态度这四大心理因素影响。
1、动机。当人的心理需要达到很强的紧张程度时,就会转化为动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紧张状态才会得以消除。
2、感觉。学生产生某种不良行为动机后,一般就会想方设法去施行这种行为,这些行为的实施还受感觉影响,人们通过看、听、嗅、触、味这五大感觉功能来接受外界信息,每个人对这五种感官发挥作用程度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由于对事物评价不同,因此,他们所表现的行为也不尽相同。
3、学习(Learning
),也称后天经验,学生不良行为及习惯养成,并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一定的经验(体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里学习是指由于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引起的学生行为的变化。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是通过驱使力(某种需要)、刺激物、提示物、反应和强化这系列过程得到实现的。
根据学习理论,我们要善于把一些不良刺激物和学生割裂开来,使用一些手段和技术,让学生不能获得有关提示物的信息,使学生多次失败后,减弱不良行为产生的动机。
4、信念与态度。学生通过不良行为和学习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这又过来影响他的新的不良行为。这里信念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信任程度,而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程度,感情行为意向等。
外在环境因素包括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竞争因素、经济因素。
(一)科学技术环境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是一种创造性力量,它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许多便利和新的内容,另一方面科技又是一种毁灭性力量,它将破坏人类系统固有的平衡状态,引发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电视、电影音像制品产生之日起就存在一个作品健康性问题,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不法商人制作贩卖大量充斥暴力、色情、淫秽内容作品,对青少年造成极大危害,此类事例不在少数。近几年来,网络的发展也正是如此。互联网的好处人人皆知,与之伴生的负面影响也为世人所关注。许多事例表明,网络的高效与便利,已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成为其中一部分。同时又告诫人们,虚拟网络空间已不再是一片净土。来自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的数据表明,我国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逐年猛增,1999年公安机关立案侦察计算机违法案件仅为400余起,2000年剧增为2700余起,是上一年的6倍多,去年又上涨到4500余起,比上年上升了70%。其中90%以上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牵涉到网络。色情淫秽服务、逃税、黑客等瞄准网络,甚至盗窃、诈骗、恐吓、敲诈、勒索、非法传销,赌博等各类传统犯罪纷纷涌入网络。甚至以前通常认为不可能通过网络进行犯罪的如杀人也在虚拟空间中悄悄蔓延。(人民日报2000年4月10日第十一版)《犯罪入侵网络》最新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已拥有5660万户互联多用户,据调查在我国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年人约占20%,在被调查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上网成为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形成的一条新途径。
[案例1]
八成青少年上网为玩游戏聊天
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人约有20%。在被调查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
不正确的上网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危害。阿军是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告诉记者,班内30%以上的同学都上网,没有上过网的同学就会被讥笑为“落伍”。同学们上网除了玩游戏、聊天,几乎没其它事可做。许多学生下课,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网吧过瘾,有的甚至逃课去打游戏。
谈及电脑游戏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老师和家长反映强烈。成都一位班主任说:“成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一个学生,曾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都赛区一等奖,后来因为沉弱于电脑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父母为让他避开游戏,把他转到我们学校,期望寄宿制的封闭学校能把孩子和电脑游戏隔开。学校在其上学时还能管住,放假回家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往网吧里钻。最后,他不得不退学,非常可惜。”(根据新华社成都4月23日电)
(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横向上,社会文化可以分为若干个亚文化群: 1、民族业文化群,2、宗教亚文化群,3、种族亚文化群,4、地理亚文化群。这些因素是影响中学生行为最广泛、最深刻的因素。纵向上,社会文化主要包括文化与亚文化、社会阶层、相关群体和家庭。
。显然,处于不同亚文化群的中学生由受特殊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因而具有不同行为表现。例如:女中学生穿戴耳环是不规范行为,男学生戴耳环更是不伦不类,但在某些少数民族男同胞戴耳环是一种特殊标志,并认为有避邪之功效,从它的民族习惯出发又是合情合理的。
2、社会阶层。我国是*,强调人的平等地位,但由于每个人的职业、收入、所受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客观上存在区别;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存在相似的行为方式价值标准,不同社会阶层人的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学生也一样,由于其家庭、地缘、智商、情商等差别,自然而然形成学生中的小社会阶层,这种不平等性往往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影响他们的一些行为,有的想表现自己在某一阶层地位,有的想跨越自己所处阶层,这种心理需求的过分强烈,就会形成诸多的不良行为。
[案例2]
某城区中学一位家住农村的学生一心想与城里学生交朋友,于是学城里学生的样子买名牌衣服、鞋子,晚自修去网吧上网,为了表示友情,常常出钱请城里学生吃饭,结里把他父亲给他的1300元学费全部用光,在此之前学校催交学费,他骗学校他父亲生病住院,经济拮据。同时他又骗他父亲,学校又要上交什么什么费,最后露了陷。
3、相关群体。指对个人态度或行为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群体。例如,一个人的家庭成员、朋友、领导和同事会对这个人发生直接的影响,这是主要的相关群体。而一个人所在的职工协会、工会、宗教等组织,由于其成员之间相互联系较少,相互之间的影响也较少,所以这是次要的相关群体。此外,还有与个人并无社会关系但有较大影响的群体,如电影名星歌星等。一个人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难免受相关群体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相关群体为每个人提供新的生活方式,行为表现方式。②因为大多数人都愿意合众,所以相关群体对人们的行为“一致性”产生压力,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并且相关群体中往往存在“意向领导人”,即对相关群体很有影响的人。如《流星花园》中F4成为众多中学生模仿对象,F4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影响了一大批中学生。
4、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中学生最直接的相关群体。父母是孩子第一代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大部分家长对子女往往呵护有加,对子女的关心往往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视子女学业进步,忽视学生心理思想的成熟;改革开放出现了不同利益的群体家庭。来自不同家庭的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打上其家庭的烙印。有的家长本身的不良行为也直接影响其子女。另外,家庭结构的不健合也严重影响中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和发展。
①无父母或父母不住在一起。指父母早死或其父母不在身边,在外地经商打工;
②单亲家庭。父母一方过世或离婚或在远处学习工作;
③虽有父母但父母有这样或那样的生理上、心理上的疾病,诸如沾有不良习气,脾气暴躁;
④父母或监护人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不了解现代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子女的内心世界缺乏了解,与子女沟通困难,同时又缺乏教育方法。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资源缺乏(家长文化偏低,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自身行为偏差(道德修养、价值目标、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行为举止、对孩子个性品格的形成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紧张,父母冲突严重及亲子间沟通障碍。
(四)教育自身因素。
其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学校连年扩招,高考升学率逐年提升,高中段教育规模急剧扩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升高比例将趋近于100%,这一变化趋势给今天的青少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选拔机制失效和弱化,在高中段入学的学生难免良莠不分,特别是对于非重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言,其生源素质定然不好,其中不良习惯的学生位数比例相当高。
其二,从学校行政作为上看,部分学校没有根据教育形势和学生状况的变化,认真研究德育工作规律,寻求新时期德育工作新方法。组织管理机构上,虽然设立了校德育处(政教处)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忽视其他教师的全员参与,政教处事实上异化为类似于派出所、刑侦大队的作用,只管大案要案,因人力、时间有限,对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无暇顾及,造成了管理的空隙和漏洞。又由于学校规模、班级规模过大,师生间沟通的自觉性、积极性减弱。这样,教师不了解学生动态的基本情况,学生由于缺乏与教师的交流,其不良行为不易为教师发现觉察,致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矫正。
其三,从教师角度讲,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没有注意自身形象和行为,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来自于教师;部分教师不清楚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抓得很紧,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纵容无视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屡屡发生;教师的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缺乏做好学生工作的理论、方法、工具,找不准开展工作的切入口,不善于学习别人的工作经验,不主动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不开展对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原因和对策的研究。
另外,竞争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两个重要因素。
四、预防和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研究预防和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要预防和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必须从优化环境和提高素质上入手,以减弱或消除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环境条件,学习和掌握预防和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技术,从而达到改良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之目的。
(一)预防措施
1、认真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提高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的出生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遗传因素而产生的问题儿童的数量。
2、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公众医疗保健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因婴儿疾病而产生的问题儿童数量。
3、加强和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特别是性知识教育,减轻青少年青春期综合症的发生。
4、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促进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庆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优化环境,净化中学生成长的土壤。
1、社会
(1)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2)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注意联手开展教育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思想腐蚀和侵害。
2、学校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①校园的绿化、美化与教育化相结合,既体现五千年中华文明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准则;②要努力让每一块墙、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成为向人们展示文明,警示愚昧的活教材;③校园的宣传窗、黑板报、广播及电视网络则更应成为我们宣传教育的载体;④坚持校园文化传统活动并结合形势和学生实际不断充实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保持很强的生命力。
(2)重视和加强课外阅读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功能,重视与语文课的阅读教学相结合,使中学生学会学习,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明辩是非及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3)开设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知识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
(4)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育转化要点面结合,既要做好个别转化,还要重视群体教育,两者并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健全的集体构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成长进步的基础。
对个体转化,必须要坚持因人施教,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而面对整体教育,则要十分重视整体教育的作用。全班性、全校性的常规系列教育及结合形势和实际开展的专项教育,都是整体教育的重要内容。
(5)引导实践,锻炼意志,帮助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十分注意对他们的学习上的帮助,只有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并产生成就感的时候,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才会从不良行为习惯中转移过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建立及巩固才会有牢固的基础。
3、家庭
(1)提高家长素质。
(2)密切与家长的联系。
(三)矫正技术
一个中学生要想不发生一种不良行为,或没有一点不良习惯,客观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预防无效的情况下,如何矫正已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或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中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以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常见的行为矫正方法有:消退、暂停、反应代价和厌恶疗法。
1、消退。行为矫正专家认为,人类的不良行为都是不良条件强化作用的结果,如果取消这些不良的强化物,不良行为就可能消退。采用消退技术矫正不良行为时,要注意几点:
①消退与积极强化相结合。在选择对不良行为进行消退处理时,应同时选择适当的替代行为,并予以正强化。
②其次,对那些与问题相关的所有强化物都必须加以控制,不然,可能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③要选择好消退程序的环境。
④在消退过程开始初期,当不给所欲消退的行为以强化时,这个行为可能会比先前出现得更严重,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性爆发(extinction
burst),因此要做以未雨稠缪。
⑤在实施消退程序的末期,目标行为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又突然上升,这种现象称为自然恢复(spontaneousrecovery
),这可能是受到其他的隐性强化物影响所致。
2、暂停。这种方法就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得不到目标行为的任何强化,从而使目标行为的发生率下降。做法一,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行为不予强化;另一做法,要求行为者离开当前存在强化物的行为情境(暂停区域)一段时间。暂停区域是离行为情境较近的一个孤立区域,区域里基本上没有任何对其行为产生强化的强化物。使用暂停技术有三个控制重点。首先,必须清楚与不良行为相联系的强化物或强化物存在的环境;其次,不良行为发生后,马上实施暂停,终止强化物或强化情境的作用;同时,对不良行为的出现,所有有关的人员都应对其实施强化暂停;第三,不良行为发生者在暂停区的行为受到控制,不能任其自由。
[案例3]
陶行知的四块糖
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碰到两个男同学打架。陶先生叫那个打得狠的学生到他办公室一下。当陶先生来到办公室里,那位同学已在陶先生的办公室等候了。陶先生拿出一块糖说:“奖你一块糖,因为你很守时,比我先到。”陶先生又拿出一块糖说:“再奖你一块糖,因为你尊重我,我叫你来你就来了。”接着,陶先生问这位同学为何与同学打架,这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欺负小同学,我看不过去打抱不平!”陶先生拿出第三块糖说:“奖你第三块糖。因为你有正义感,能帮助弱者!”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先生,我错了,我不应该打架。”陶行知先生拿出第四块糖说:“知道不对就好,给,我再奖你一块糖,”陶先生没有再说什么,让这位同学回到教室里去了。
3、反应代价。剥夺或撤去作为偶发事件的正强化物。从而使特定行为得到抑制,使其发生率得到下降。反应代价的优势在于其后序效应很持久,而且通过它为我们用良好的行为代替不良行为提供了一种制度。反应代价经常与代币制(token
economy
)一起联合使用。使用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运用反应代价程序来矫正不良行为时,行为者本人,必须已经拥有能够被剥夺或者撤消的强化物。
4、刺激控制技术。指对情境中的有关辨别刺激加以控制,从而使相关的不良行为少发生或不发生。刺激控制技术主要有三种:①排除(eleminating)。即把与不良行为相关联刺激从情境中全部消除。从而使不良行为得不到提示和强化,最终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②限制(narrowing)。是要把与不良行为有关的辨别刺激只安排在情境的某一小区域,或其余时间范围(即时空内),从而使不良行为的发生只限定在一个小范围内。③代替(replacing)在消除不良行为时,为了更好地消除之,人们常常选择与之相应的良好行为,用这种另代替不良行为。也就是说,在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惩罚,如暂停、反应代价、早诉等,而在良好行为出现时则给予强化。这样,良好行为就会逐步代替不良行为。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降低不良行为的技术。主要有:过枉矫正法(over
corrarion)、厌恶法(satiation)、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放松法
(relexation)、行为契约法(behavioral
contact)。(一)过枉矫正法。这是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一种方法,它由两部分组成,①
复原(restitution)。当不良行为发生后,要求行为问题者必须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后果,使不良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得到恢复。②积极练习
(positive
plactive)。即要求当事人反复练习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良好行为。(二)厌恶法。是让不良行为者进行过量的相关活动或者提供过量的负性强化物,从而使问题行为得以削弱或减除。具体方法是把打算消除的行为与痛苦刺激联系起来,直到行为得到抑制为止。
本研究沿有许多问题未作深入,留作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未能》
2、赵国柱,《市场营销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3、林崇德,《学校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附件一:我国现行的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体系框架分为三个层面。
1、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
2、行政法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
3、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网络道德是全体公民在网络领域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