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生慢就业引发对中小学教育的反思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在大学毕业之际,中国的90后又一次刷新了人们的三观。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曾让80后遭遇了一把“毕业即失业”的尴尬,但许多90后却把“失业”玩成了“慢就业”。他们选择去支教、去做志愿者,有的甚至搞起了“全国考察”。他们说,“要慢慢思考人生道路。”

在注重学历的中国人看来,难找工作通常就去进修,至少拿回个更高的文凭。对于这种既不就业也不进修的“慢就业”潮流,社会舆论褒贬不一。有评论认为,他们是突破旧观念束缚,倡导全新的就业观。也有声音指出,这是在回避就业压力,其实就是“啃老”。其实更深层的根源,埋在当代中国的教育模式之中。

毕业后四处旅行了一年的合肥女孩小蔓说,“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校园学习”,所以希望“用一段时间到处去走走,也想想未来的道路。”言外之意,就是学校教育中从来没给自己人生方向的教育,不得不在毕业后去“补课”。如果去问问那些80后乃至70后的就业心路,很多人尽管当初顺利找到工作,但其实同样迷茫于自己的就业选择和人生道路。其中有胆略者,往往就业一段时间后选择跳槽或转行,一番动荡后回归自己志趣所在,但更多的人只是默默地“将错就错”了。这样的现象让我们不禁反思,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什么问题吗?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可以被视为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问题。英国教育界先驱、惠灵顿公学第13任校长安东尼?塞尔登爵士认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许多学校中,仍然遵循工业时代把人制造成“机器”的教育模式。标准答案的灌输成工作,老师成为这一“流程”中的操作人员,学校不教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只教他们背诵阅卷者希望看到的正确答案,而学生的兴趣也被扼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就业市场中,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将为更智能的机器所取代。

“我们正处于教育变革的前夕。”在安东尼?塞尔登爵士看来,当前的教育虽然能培养出考试高手,但既不符合市场需求,也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生活,同时也未做到全面开发他们的才智。

有些教育专家认为,中国的“慢就业”不过是西方“间隔年(gapyear)”的翻版,是试图在学校之外培养多元素质的尝试。如果这些素质在中小学时代就开始培养,也许这些90后就没有那么多的困惑。在惠灵顿公学,塞尔登爵士提出的“八大智能”教育理念正是为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而设立。这一独特的教育模式是受到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多种才能”理论的启发而形成的。其“八大智能”包括四组能力:语言和逻辑,人际和自我认知,文化和体育以及道德和精神。通过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惠灵顿希望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相信学习并不仅限于课堂,各种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小蔓在“慢就业”的过程中所希望寻找的,其实就是惠灵顿“八大智能”教育理念希望在学生身上激活的力量之一??对世界庄严与美好的认识,对生命深度与意义的探索,并把握自己人生的幸福。

在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任副校长的杨洋对此颇有感触,她特别提到,即使在惠灵顿的ALevel、IB等国际课程中,也不仅是培养学生单一的应试能力,还有追求幸福的能力。在惠灵顿的教育中,老师思考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通过课程引导促进八大智能的发展。在惠灵顿“八大智能”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孩子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富有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实操能力以及有健全的人格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激发对幸福的追求。

塞尔登爵士认为,“如果学生的这八大智能领域在学校期间得不到培养发展,在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也很可能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很多专家都将严峻的就业形势归咎于高等教育在专业的设置和教育方面的缺陷,但随着惠灵顿公学等一批西方教育机构落户国内,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中小学教育环节存在的问题也会给学生未来的就业择业造成困难。

因此,由“慢就业”引发的思考,舆论不应该仅仅把矛头指向一些对自己的前途比较迷惘的90后,而更需要对于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思考,是不是可以超越简单的分数、专业和就业,而从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有用人才的角度出发?英国的教育者已经开始主动地迎接变革了,我们也应该勇敢地拥抱这一现象,为了下一代能更好地成长,更负责任地为社会尽职。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