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六)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坚毅韧实。他的声音细如蚊吟,却字字掷地有声:“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意为《儒藏》编纂工程竭尽全力。”

《儒藏》工程规模大、难度大、时间紧,初期又遭遇“人才奇缺”、“资金不足”等挑战。即便如此,汤先生一再向编辑强调“宁可慢一点,也决不能为了进度牺牲质量”。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说:“这种理想主义的坚守,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的担当。”

“从技术层面看,此次编纂《儒藏》采用繁体竖排标点加校勘记的方式进行,这是一个极其烦琐复杂的过程。为保证质量,从选目和确定底本到第一标点校勘者进行标点校刊,再到儒藏中心对初稿进行初审,合格者进入下一道工序……一共要有十余道工序,其繁杂性和难度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儒藏中心常务副主任魏常海说。作为《儒藏》工程的组织参与者,魏常海既感到“亲临其盛”的兴奋与荣誉,又感到“亲临其难”的压力与不易。

如今,汤先生身体已经大不如前。“这与他多年来承受的压力和责任有关。”魏常海说。即使这样,他编纂《儒藏》的决心从未动摇。“若没有先生融入其血液里的祖训家风??‘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这一首席专家和中心主任的担子落在谁的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另外,组织工作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环节。参加《儒藏》编纂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近3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汤先生“网罗”了全国大部分顶尖的古籍整理专家,达400余人,无论其规模还是其选书数量及质量要求,都堪比《四库全书》。

汤先生心中横着一杆秤,这杆秤一头是400年来儒家先哲的思想结晶,一头是中华文化的重新崛起,丝毫差错都要不得。他说:“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来配合。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儒藏》编好,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之后一百年内不会有人超越。”

兼容并蓄

引领民族文化复兴之路

在汤一介和乐黛云的寓所,在他们合用的书房甚至过道里,线装的中文书、精装的西文书散漫却又和谐地共处一室,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会通、融合。在汤先生看来,一种文化,既是纵向的、民族的,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