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的初中学生中,部分是独生子女,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还有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部分子女的居住地均在城乡接合部地带。上述学生的共同特点,即父母均不在家或者对他们疏于管教,以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得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或者身体健康状况不良。面对挫折或者人生困惑,他们往往表现出退缩、躁动、抗打击能力差、责任意识淡薄等,所以对这类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将初中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是可行之法。
一、基于语文学科的特性,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拥有健全的人格,遇事能够冷静、沉着应对,具备乐观、积极向上、奋力进取的心态,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因素。同时,语文教学在锻炼并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良好心理品格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系数较高的学科,不仅可以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并加以弘扬,还能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三观,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三维教学指标”, 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对学生的情感思维、态度习惯,以及优良品行的培养具有独特作用。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本身就涉及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结合会事半功倍。
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保证不将语文课设计成说教课,也不要把语文课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这种游离于教材之外的课程设置,不仅不会让学生有所收获,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引起不必要的质疑,如学生会质疑教师是否别有用心,是否看不起他们,是否在用表面上的说教诋毁他们等,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总体阐述
应对上文提及的挑战,教师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真实意图,其次要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手段之一,旨在通过日常教学观察,探寻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个人兴趣爱好和语文学习能力,以及未来理想志趣,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人格和品行朝着积极、乐观、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语文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并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渗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教育事业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精湛的学业水平和丰富的知识涵养之外,还要具备高尚的师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包括亲和力、自信心、谦和度、豁达心态以及幽默风趣的言谈等,简单来说,就是具备健康的人格魅力。
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要达到一种效果,即教师可以在学生身上找到前所未有的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和极大的探寻欲望。但是,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引发学生积极求知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情绪会左右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的好坏又会决定学生是否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随意乱发脾气,情绪暴躁,对待学生冷漠无言,学生在学习中稍显差错就不由分说加以苛责,不仅会引起?生的厌烦,一些不服管束的学生甚至会与教师发生冲突。因此,始终保持积极的教学情绪是一个语文教师上好课的基础。
(三)教材资源的选取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全国范围内通用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富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审美意识的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第一,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现阶段农村的初中生部分存在性格孤僻、情绪暴躁、遇事抗打击能力弱、不愿意承担责任等心理缺陷。这也是教师在选取课程教材内容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例如,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心系国家安危、为人民为天下而勇敢与世俗搏斗的典型文章,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所作)、《岳阳楼记》(范仲淹所作),以此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意义,意识到生活在盛世,毫无安全之忧的幸福,体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讲授《岳阳楼记》一文时,学生需要明确的是作者在贬谪之后身处逆境仍能处变不惊、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文中提及“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但是作者毅然决然重新修筑岳阳楼,教师可以由此向学生发问:若你此时正身处逆境,你会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是继续颓废,人生无望,还是奋起反抗,转逆境为顺境?在此情景下,学生会结合范仲淹之举,将自我意志与范仲淹的行为相叠加,告诫自己也要向作者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第三,可以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人生处处充满挫折,成年人面对挫折也许会乐观处之,但是初中生不一定,有的甚至会因为一个极不起眼的事件丧失斗志,进而一蹶不振。网络上不乏初中学生因为一点小困难而走向轻生之路的报道。这就是心理缺陷带来的影响。初中语文教材中要选取一些励志文章对学生加以引导,如《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因患疾病而近乎全身瘫痪。在命运和她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之后,她却坦然接受,并坚持用生病的手来从事写作。学生可以从她身上学到生命的意义,明白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颗战胜挫折的心。
第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语文教学中,学生难免会遇到“拦路虎”,也许是成绩的落后,也许是学习兴趣的下降,都会影响学生的心态。这时学生就需要具备基础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心浮气躁,冲动自负,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客观地认识自己,做到随时调整心态。适宜完成这一类教学目标的文章有《醉翁亭记》(欧阳修所作)和《水调歌头》(苏轼所作)。学生可以在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的同时,深有感触,并联系自身实际,获得超然的人生态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与心理教育的结合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初中生处于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初步生成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正在养成,所以人格的培育就格外重要。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既要结合教学实际,也要贯彻新时期的教学理念,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