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
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副省级城市。作为全国第一个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成都在均衡教育、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
为了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入学不再难,成都市政府托底,强化学校资源配置,推动了学校硬件发展的校际均衡。同时,采用信息化手段,让优质资源覆盖更多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城乡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一系列的举措,让成都逐渐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的跨越。
政府托底百姓家门口上好学
2003年以来,为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平接受教育权利,成都采取“政府托底”的方式,先后投入148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项目。
,成都市制定和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工作方案》,实现了100%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就近入学,择校热得到有效缓解。
据悉,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100%的小学毕业生和在该市升入初中学校的学生进行网上信息采集。新入学初中择校生毕业时不再享受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政策。小升初划片实行“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相结合,所属优质初中纳入“多校划片”范围,划片范围不得扩大到所属行政区域全域。
同时,成都市教育局建立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纪检监察等三部门联动机制,将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查及区(市)县年度目标考核,进行专项督导。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利用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实施小学入学、小升初工作,严格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充分运用电子学籍系统,将小升初随机派位数据与学籍数据一一对应,适时监控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及学生异动情况。
,在17所民办学校试行网上报名基础上,成都市首次实现了全市所有公、民办学校小升初网上信息采集,通过对教育信息化的充分利用,对区(市)县生源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情况、每位小升初学生升学动态进行监控。
同年,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生人数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总数的8.3%,较2013年下降0.8个百分点。“非正常跨区域入学”人数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总数的8.3%。保障35.5万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31.9%。投入21.62亿元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发放在校住宿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等,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承诺,受益学生147万人次。
缩小城乡校差距打造全域成都
“现在农村办学条件一点不比城区差。农村娃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在成都市很多农村地区,当地最漂亮的建筑大多是学校。特别是近几年新建改建的校舍,风格雅致,窗明几净,彻底改变了过去“土凳子,土台子,坐着一群土孩子”的状况。
近10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近200亿元,对城乡中小学实施建设改造,同时加大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全市学校办学条件悬殊差异得到根本扭转,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所辖区县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城市。
成都市强化各级政府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职责,围绕缩小校际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各司其职,各有侧重,有力推动“全域成都”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强化县级政府职责。成都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同一区(市)县域内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意见》,强化设备设施、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标准配置,并与各区(市)县政府签订《成都市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
三年内,投入40亿元,从教师编制、教师素质、技术装备、教室光环境、学校运动场、城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等六个方面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提升工程,提高人、财、物配置标准。比如在武侯区,近年来按照“建一所、亮一所”的原则,全区共高标准新建、改扩建学校19所,新增占地面积约150亩,新增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新增学位9480个。
为实现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监测,成都市建立了教育经费投入年度监测和公告制度,市财政局、教育局、统计局每年联合行文发布各区(市)县政府年度教育投入公告,分级落实政府责任;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评价,采用基尼系数分析法和差异系数分析法,重点对义务教育校际、县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开展年度监测分析并发布公告。监测显示,该市均衡总指数由上一年度的0.32下降为0.30,均衡程度进一步提升。
多措并举多地受益
3月25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到访成都,她在成都七中体验了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时,与成都二圈层温江二中学生、四川老区仪陇中学学生进行了远程实时互动交流,并感叹:“成都七中非常了不起,借助科技的力量为中国西南偏远、落后地区的学子带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目前,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实验小学3所学校的全日制远程教学已覆盖云贵川陕甘滇晋渝等地350所中小学,约14万师生从中受益。成都市教育局开设的名校网络课堂,让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常态辐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3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高层专家会议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成都市通过网校与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成功案例。
在成都,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建立了以县县教育联盟为框架,促进整体联动、共谋共进的机制。全市19个区(市)县和成都高新区结成10对“一对一”教育联盟,在教育理念、管理、制度等方面整体对接和谋划,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例如,以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棕北中学、龙江路小学、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玉林小学等名校为龙头,组建名校集团,带动40余所新校、弱校、民校、农校共同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此外,还打破学段界限,推进“学区发展”,建立以高中为龙头,带动初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学段贯通发展的学区联盟机制。按相对就近、名校集团统一、数量相对均衡的原则,将辖区内学校划分为三个学区,实行“学区共进”,组团发展。
■相关链接
成都市:市级统筹向农村教师倾斜
据悉,成都市市级统筹实施一系列倾斜或直接针对农村的项目,实行“市级统筹、分级承担,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项目经费分担机制。坚持并深化“一圈层给政策、二圈层给补贴、三圈层给倾斜”的经费支持机制。统筹实施“成都市特岗教师计划”、“成都市免费师范生计划”、“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等三大教师配置计划,改善农村教师结构,提升农村教师水平。
同时,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用”,25000余名教师纳入“县管校用”范畴,试行教师退出教学岗位制度。深化干部教师交流制度,近两年校长交流比例达到22.4%、22.2%,交流的教师和骨干教师分别达到16.2、17.3%和17.7%、19.6%。此举打破了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打破了教师“从一而终”的模式,让校长、教师真正“流动”了起来,许多城市教师很自然地交流到农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