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观教育要不要进课堂引热议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上海师大附中老师尹胜娟(右)在给学生讲授张爱玲的散文《爱》。张锁庆摄

一直以来,中学生的恋爱被视为“早恋”,缺乏主流引导。在学校各类课堂体系中,爱情教育也难觅踪影。昨天,由《东方教育时报》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主办的“经典爱情作品进课堂???高中生的爱情观与生命教育论坛”上,上海师大附中首次探索在高中语文课上开设单元讲授爱情篇目。爱情观教育要不要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哪些经典作品该入选?老师又该如何开展爱情教育?在现场引发于漪、黄玉峰、叶开等专家和老师的热议。

高中语文课讲授爱情篇目

昨天下午,上海师大附中一堂高一语文课上,该校语文老师尹胜娟讲授的篇目是张爱玲的散文《爱》。课堂上,师生边诵读、边议论,共同直面爱情这一话题。一开始,学生还有些拘谨,但随着讨论深入,他们纷纷畅所欲言,阐述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据悉,这也是上海师大附中首次探索在高中语文课上开设单元讲授爱情篇目。

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尝试和探索?事实上,走进16岁的花季,不少高中生已经开始“爱之初体验”,但在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学校管理中,成体系的、立足早期的、涵泳式的爱情观教育仍存空白。

在开课前,一项针对高中生的小型调查显示,课堂不能满足青少年对爱情的追求,对于爱情话题,41.1%的学生表示在心理课上有过一两次专门讨论,72.6%的学生表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有过一两次谈论,7.5%的学生表示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有过一两次专门讨论。调查还显示,新媒体成为青少年了解爱情的主要渠道之一,67.1%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新媒体学习爱情这门课。

对此,上海师大附中语文老师倡议在高中语文课上开设单元讲授爱情篇目,不仅能促进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高中生正视爱情、认识爱情,也能从爱情这一复杂的感情体验和由之引发的社会关系中反思自我,审视人生,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语文课可否补爱情观教育短板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上海初中语文教材(实验本)就专门辟出了“爱情如歌”单元,这在当时还引起了轩然大波,引来社会热议。“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生理成熟但心智不成熟,爱情教育的渠道不通畅,开设这样的单元是很有必要的。”在二期课改初中语文新教材主编范守纲看来,爱情篇目进入高中语文教材,而且是组单元成系列地进教材,应当是一件顺理成章又刻不容缓的事情。

调查也显示,如果高中语文课本里有关于爱情的一个单元,52.74%的受访者表示“挺好的”。可见,教材中涉及爱情的篇目在学生中很受欢迎。

“爱情观教育一直是我们传统教育中的短板,往往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现场,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将这样的爱情观教育课比作是撩开面纱,直面人生,直面孩子对爱情的理解追求,施以良好的教育,从而解决教育中的短板问题,丰富孩子的精神追求,从而成为生命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良好载体。

莫将爱情教育知识化和量化

既然呼吁开设爱情单元,那么,选哪些篇目?老师又该如何开展教学?

在爱情观形成过程中,50.7%的受访者认为是艺术作品中的爱情起了重要作用。当问及“你心目中最应当选入语文教材的爱情篇目”时,学生给出的答案林林总总,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泰坦尼克号》《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这些“老牌”的艺术作品获得了最多票数。

对此,范守纲建议,把这些经典爱情作品放在一个单元集中教授,既可以有正面引导,如表达爱情忠贞和坚持的文章,也不妨来点反面案例,以起到警示和反思作用。而作家叶开则认为,选择篇目应该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更多地阅读一些长篇幅的文学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而不是一些片段式的文本。

至于在教学方式上,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建议,给学生更多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感悟,而不要过多地被老师牵着走。通过这样的爱情课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爱,解决他们的情感困惑。

于漪老师说:“我不同意将爱情教育知识化和量化,还是要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滋养孩子的心灵。”

对于篇目的选择,高一学生周泽伟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坦言,并不希望老师通过教学,传递一些倾向性很明显的价值观,比如初恋就是无疾而终或注定失败的,而希望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爱情除了美好之外,更包含责任、尊重、包容和理解。编辑:姚璇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