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新观察,两个一流建设从哪里破题
2016教改新观察①
【开栏的话】,“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中国教育刻录下新的一圈历史年轮。这一年,中国教育改革加速推入快进挡。经由这一年的“爬坡过坎”,我们的生活或许与教育改革早已难分彼此,或许早已悄然改变。
跨入的门槛,一场奔向“十三五”的新的教育改革发展旅程已然起跑。刚刚落幕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划出了什么样的“新跑道”?今天起,本报开辟“2016教改新观察”栏目,多维度透析2016中国教改前行的方向。敬请读者关注。
“两个一流”建设从哪里破题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带着一项“任务”??调研其他省份在“两个一流”上的投入有多大,与其他地区的教育厅厅长交流“两个一流”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在会议分组讨论中,这一话题同样也是各地的教育“当家人”关注的焦点。
去年11月5日,全文5266字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发布,第一次提出我国大学、学科要在一定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伟目标。
虽然从国务院出台《总体方案》至今,只不过两个多月时间,但站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二个五年,酝酿时间长达两年、先后通过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重重“大考”的《总体方案》,似乎到了另一只“靴子”落下的时候。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需要若干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这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一流大学是由一流学科构成的,要有一批一流的学科,为社会培养一流的人才,对国家作出一流的贡献,在国际上产生一流的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发展方向,改进实施方式。
教育部在工作要点的征求意见稿中,也单列“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条目,提出将制定“两个一流”实施办法,研究制定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办法,建立信息公示网络平台,加强政策引导和投入支持,启动“两个一流”新一轮建设。
“世界一流”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是中国大学校长面对“两个一流”建设最先面对的问题。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说,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常新的,与时俱进的。“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直面并努力解决今天以及未来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这个‘新常态’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与世界顶级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和文化差异上,一流大学不是一流指标的简单堆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
岁末年初,被舆论认为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三大大学排行榜??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英国QS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大学排行榜一一发布,中国内地高校国际排名日渐攀升的现象如预期般被舆论热炒。
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对各种相差甚远的排名一笑而过,但媒体对这些排行榜的集体关注,却成功点燃了公众对“两个一流”的关注。
今年1月8日,度国家科技三大奖最终结果公布,高校以绝对领跑优势继续稳居科研创新主力军地位。全国共有120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174项大奖,占通用项目总数233项的74.7%,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个含金量颇高的奖项,也被高校收入囊中。
对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的解读是:高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提升,其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创新研究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传递出的信息也印证了这一点:我国高校600余个学科进入世界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百分之一,约50个学科进入前千分之一。
将视野从国家科技奖的兴奋中拉回,中国的大学仍要在建设“两个一流”的路上回答更多的问题:我们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我们的“两个一流”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
*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和新常态,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更加前瞻的思考、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明晰的路径。”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解读出时代变革和国家发展赋予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新的历史使命。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正是大学不断地从社会边缘走向经济社会中心的过程。人们对大学基本功能认识上的每一次深化,都缘自大学在事实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认为,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两个一流”建设中,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和必然要求。
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两个一流”建设,从“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道路,到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等教育工程,相信随着“两个一流”建设加快进入实质阶段,对这些问题,实践会给出最好的回答。(记者柴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