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八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践养成美德
“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前不久,河北省廊坊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一(1)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仁义孝》课程教学,全体师生齐声诵读着本校编写的教材。语文教师杨颖说:“我们播放中华传统美德教学视频,一起诵读教材,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这样来达到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目的。”该班学生姜天阳在课程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百善孝为先,父母给了我们很多,我们要好好学习、立志成才,将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近年来,廊坊八中将培育和践行*引入教育教学,建立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德育体系,形成了“理论学习、道德实践、环境感染”三位一体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让传统文化教育润物无声。
道德理论学习浸润心灵
《中华传统美德??仁义孝》是该校历经两年多时间,承担的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在课程中采用“情境引入?诵读感悟?探究交流?升华提高?心得体会”的教学模式。为保证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周密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导学案,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
效果逐渐显现。“以前教育学生说一大堆道理,效果不理想。通过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使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该校高三教育主任邢国胜说:“不仅如此,学生的阅读量也增加了,文学素养有了极大提升。”
道德养成实践砥砺品格
理论之外,该校在实践养成方面做了积极探索。自2009年至今,构建了“孝敬父母、关爱家庭,关爱集体、关爱班级,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育德行为训练体系,开展实施了富有特色的育德作业。
育德作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时实践作业,在周末休息时布置;一种是假期实践作业,又分为寒假作业和暑假作业。平时实践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为自己、为父母做事”“为家庭、为班集体做事”“为学校、为社会做事”的48项育德行为项目。每个学期的育德作业都要涉及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并循序渐进,逐步提升。除此之外,假期作业还安排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走进社区村街,深入福利院、公司企业开展服务和调研,并撰写报告。
一套系统的育德作业布置、反馈、考核评价、表扬处分、深化延伸体制在学校建立起来。“考核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录入电子档案。同时,年级组还对班级进行考核,实施加分奖励和批评扣分机制。”该校老师介绍,学校还每月召开一次育德作业交流主题班会,每学期召开两次全体学生育德演讲汇报会。
育德作业让学生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刘一诺的家长说:“自从学校布置了育德作业,孩子跟以前不一样了,每天放学后主动帮家里洗碗筷、倒垃圾,自己的衣服也自己洗。”
文化氛围环境感染学生
廊坊八中秉承“以传统文化,让墙壁说话,让实景育人”的理念,把*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环节。
来到学校“知恩广场”上,12块圣洁的大理石浮雕整齐排列,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父母在孕育、生产、抚养、教育子女中所承受的痛苦、付出的心血和寄托的希望。环顾四周,橱窗里是师生认真撰写的《〈父母十恩〉观后感》,耳畔回响着由学生播音员朗读的《父母十恩》解读,“敬业乐群,博习亲师”的校训、“超越”的主题雕塑赫然醒目,婆娑树影下的“励志亭”“励志碑”等,构成了唯美的图画……
在楼道里、宿舍里,随处可见仁、义、礼、智、信、孝的小故事,时时启迪着学生,鞭策着学生;食堂里“成由勤俭败由奢”在警醒着你“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学子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