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孩子讲课抱的是社会尴尬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社会不是没有力量,公众不是不愿意伸出援手,为什么这么多年下来,从善良公众的钱包到困难人员的医疗账单,这中间的“一步之遥”始终没有得到破解?

■顾骏

近日,湖南常德一中学女教师抱患病儿子上讲台,感动网友,纷纷要求为挽救孩子捐款。身为母亲,这位女教师的的勇气和母爱令人感动,网友们的古道热肠也给人满满正能量。但是,抱着孩子上讲台毕竟不符合教育行业规范,也让学校和很多相关部门尴尬。

据媒体报道,这位女教师的儿子患了白血病,不治疗熬不过8月份。她没有放弃,但医疗费用昂贵,她的丈夫又在偏远的乡镇中学上班,孩子只能由这位女教师一人照料,这才有了抱着孩子上讲台的一幕。

抱着孩子上讲台的事情发生在学校里,但破解难题的钥匙不在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手里。大病医疗需要高额费用,普通家庭通常难以独力承担,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为千千万万家庭撑起了安全网。然而,在学校所在地,这位女教师和她的孩子显然没有那么幸运。作为唯一有效治疗手段的骨髓移植,需要巨额费用:总共70万元,预付35万元。对于用完积蓄、卖了房子的这位女教师来说,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抱着孩子上讲台与其说是为了凑足医疗费用,毋宁说只是表达某种决心,兑现对儿子幼小生命的爱和承诺。

如果说医疗保险受制于现有规定,难以“破例”,那作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比如各种慈善机构的资助,是否能伸出手来帮他们一把?从报道来看,也不像。不知道是因为不掌握情况,还是知道了也爱莫能助,或者同样受制于规定,比如需要排队甚至还有更紧迫的家庭等待救援?总之一句话,现有的社会保障机制都帮不上忙,剩下的只有向社会求助。

向社会求助,听起来直接而且简单,但真要做也没那么容易。社会那么大,向谁呼救?在街头乞求,谁相信?向社会求助,首先需要找到渠道,让社会知道你的情况。可是,一个普通教师有多大能耐敲开社会渠道的大门?

最终,媒体的报道起到了作用,凭借“女教师、孩子、白血病、贫困、高额医疗费用”这些具有新闻含金量的要素,以及“抱着孩子上讲台”的感人场景,瞬间冲破了一切冷漠、怀疑和吝啬,善意和善款同时涌来。看来,这位女教师的难题破解有望,儿子的生命只要医生有办法就有希望得救。

如此前景,当然让所有关心这位女教师一家的善良人士稍感宽慰。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却浮现出来:如果以后凡是遇到困难而个人又无力解决之时,该怎么办?难道要医生抱着孩子上手术台,交警抱着孩子上街执勤,法官抱着孩子判案,公交司机抱着孩子开汽车……如果不行,那又怎么保证困境中的个人不需要突破职业规范或社会生活常规,也能得到有效的救助?

一个社会制度性保障机制有局限,这可以理解;补充性的慈善事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也可以理解;媒体报道足以让个人获得救助,但个人如何被发现并不容易,这也能理解。难以理解的是,社会不是没有力量,公众不是不愿意伸出援手,为什么这么多年下来,从善良公众的钱包到困难人员的医疗账单,这中间的“一步之遥”始终没有得到破解?

*总理在论及“简政放权”时,一再强调“凡是市场能办的,就交给市场,凡是社会能办的,就交给社会”。慈善救助就属于“社会能办的”范畴,什么时候可以完全交给社会,而不再被各类官办的慈善机构所垄断?什么时候那些愿意帮助别人的善良人士可以同困境中的人们直接牵手,让善心有实现的机会,而不需要他们作出让社会感到尴尬的举动?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