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学校孝敬文化节 集体跪拜是孝道还是糟粕(一)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编者按:近日,上海一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在父母前下拜磕头。拔下父母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有学者称,“90年前,孝道就被指为文化糟粕,我们在推广时要有所选择。”向父母下跪,到底是弘扬传统还是重拾糟粕?本期约发三篇稿件,以飨读者。

且慢吐槽跪拜父母

■叶雷

在一个多元的社会,有异见很正常。对举办“孝敬文化节”的学校来说,也应该重视所有的异见,并吸纳其中的合理建议。对质疑者来说,质疑往往比建设更容易,更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片面但深刻”的形式出现。但是,建设需要承担责任,而质疑则往往不需要。所以,建设者应该淡定,要对异见进行鉴别;而质疑者,也应该尽可能做“建设性批评”,而不应该为了质疑而质疑。

将“孝敬文化节”质疑为“作秀”,也没有错,但问题是,“作秀”有无必要,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所有的仪式都应该取消。仪式是有作用的,至少可以起到提醒、倡导、营造氛围的作用,但仪式不是万能的,以“孩子的恒久孝心、孝行”来质疑“孝敬文化节”本身,就是“矛”和“盾”没有对上。如果要否定“孝敬文化节”,正确的逻辑是,论证它有弊无利,或者弊大于利。

至于说“孝敬文化节”中的跪拜、汉服,我们在批评的时候,不应该忘记了这是在“节日”上,而不是在平时生活中,其具有特定条件和情境。实际上,古往今来,纵横中外,所有的正规仪式,都并非完全是生活化的,都有其特殊的形式。意义其实很简单,就是要通过仪式中的“另类”来震撼心灵,让人们记住,并唤醒和激发人们的思考、反省。当然,在“孝敬文化节”中,是否有更现代、更好的替代方案,则是另一回事情。

更重要的是,我们很多人似乎对“下跪”已经片面化、模式化理解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屈膝跪下”,所以是违背自愿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表现。殊不知,“下跪”的意义远比这丰富,卑躬屈膝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仪式中的“跪拜”,体现的只是一种对特殊场景的重视,一种发自内心的、严肃认真的态度,而根本无关“是否平等”。如果说所有的“跪拜”有违“相互尊重、人格平等”,那么,“注目礼”、“鞠躬”、“举拳”等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