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难度,上海高考难度相比去年对比(汇总表)(四)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通过就业指导与培训实现转移就业脱贫、四川生态屏障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驱动发展、博物馆功能转变、引力波发现、中国电影市场等现实感很强的内容。
经济试题则涉及网络“竞价排名”、大学校园网贷、“营改增”、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猪肉(考卷以“某重要副食品”指代)价格上涨等热点问题。其中,针对校园网贷现象,设计了一款号称“低息”的贷款产品,要求考生通过计算认清“低息”的真相,提高识别能力。
2.注意考查考生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年中以来国际市场原油暴跌。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从企业经营、居民生活的角度,指出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另一方面又要求考生推断1月国家发改委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设置调控下限的政策的意图。引导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辩证思考原油价格下跌的影响。
哲学试题结合“工匠精神”要求考生理解思考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制造精品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确我国“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意义及其路径。
论述题要求考生论述改革为什么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通过改革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从而使考生运用经济基本概念、原理,解释既有概念内涵展开论证。
总之,政治、经济、哲学试题并不单纯考学生死记硬背能力,而是引导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现实,用所学知识来认识与解决问题。 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加强中外历史比较
??上海高考历史卷评析
今年是上海高考加一历史科命题的最后一年,命题组在深入贯彻“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凸显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引导中学历史素养的培养,更是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放在重要位置上,不仅为上海历史科高考的命题工作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圆满句号,而且继续引领上海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方向。
事实已经证明,包括高考命题工作在内的历史教育工作,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大而持久的。因此,深挖中国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外比较中凸显中华文化的长处,以求深层次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就成为今年上海历史科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一、引导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历史是什么?过去我们把历史看作“关于过去的知识”,而现在我们则把历史看作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因此,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记忆一大堆死的知识,而在于“知往鉴来”。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同样贯彻了这种理念。在问题的设置上,不仅仅考查学生“知道什么”,更着力于引导考生对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历史性思考。例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借助第26、24题的考查,让学生理解这些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第39题考查的全球化现象,是至今仍在进行着的“身边的历史”,通过高考试题推动学生关注这一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有利于他们日后能以更主动的态势来应对由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40题,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虽然是发生在几个世纪之前的历史,却代表了人类处理外部世界和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范例,对当今世界秩序的重建不乏现实意义。对历史问题的回顾,也即意味着对现实的思考。
二、注重对学科素养的考查
历史知识(事实性知识)、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过程性知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相辅相成地构建了历史学科素养的整体。在知识维度,我们一贯强调对核心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并且特别强调知识的“贯通”,即打通古今、打通中外、打通文史哲。在过程的维度,我们一贯强调突出历史思维的特性,特别是对“时空意识”、“证据意识”和“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如第1题、第4题考查了读地图的能力和有关时间术语的知识;第9题和第10题考查了时序感和空间感;第2题和第36题考查了对史料可靠性和权威性的辨析;第37题、第39题和第40题对表述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此外,今年的试题特别突出了“比较”这一历史思维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第31题和第40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今年的试卷特别强调在能力考查之外,体现出“立德树人”的社会功能。
三、发掘命题的育人功能
1.弘扬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各族同胞在长期的共存、交流、冲突中共同创造的。我们在试卷中设置了主题为“中华民族”的第37题,要求学生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论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同时多元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巩固多民族国家。
2.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外交的潜在价值
15世纪起,中国和欧洲国家先后出现了大规模的远航活动,即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在以往的史学体系中,往往强调后者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即助推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地理大发现又使欧洲人借助快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抢夺殖民地,最后,其结果,形成了以欧洲人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欧洲成了世界的中心。相比之下,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却没有为中国获取到即时的经济利益,错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机遇。其结果,不仅没有让中国保持住明朝初年领先于世界的地位,反而为近代的屈辱历史埋下了祸根。然而,海外华人却并不这样看问题。近年来,不少西方学者也对郑和下西洋的课题颇感兴趣,继以前提出“中国人率先发现澳洲”的观点后,又提出了郑和船队早于哥伦布船队发现美洲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变化已经清楚地展示,西方的理念和行事方式在构建世界秩序方面已经显示出局限性,片面追求价值观输出,动辄以武力打击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手段,带来的往往是更大的动荡。多元的世界呼唤着多元的理念和行事方式。基于这些考虑,命题组把“大航海时代”定为试卷中具有“翘尾巴”色彩的末尾大题,通过补充大量阅读材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引导学生深挖中国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的内涵,强调郑和船队实际上向世人提供了一个范例。这个范例,不仅成为当代中国推行和平外交的一笔财富,其所展示的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精神,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
3.彰显*
其一,弘扬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如第19题《马关条约》,表达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第35题漫画“在远东”,体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的重大贡献;第38题“租界见闻”,发掘乡土历史资源,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
其二,呈现中国人为追求国家富强的曲折历程。如第16、17、21题,第23题,第28题,分别体现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与改革开放时期,为追求民族独立、实现强国之梦所做的努力。
其三,倡导依法治国、追求平等的现代理念。如第36“罗马法”一题,展现了古罗人马依法治国、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第34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
4.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查
突出命题的情境设置与问题立意导向,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近几年来上海高考历史命题的一个重要思路。今年的第36题,以一个“问题意识”(古罗马的奴隶是否被排斥在对象法律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情境,引导考生通过对课外史料的分析,对教材的结论展开反思,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创新精神。此外,第39题,关于全球化这一当今世界的
经济试题则涉及网络“竞价排名”、大学校园网贷、“营改增”、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猪肉(考卷以“某重要副食品”指代)价格上涨等热点问题。其中,针对校园网贷现象,设计了一款号称“低息”的贷款产品,要求考生通过计算认清“低息”的真相,提高识别能力。
2.注意考查考生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年中以来国际市场原油暴跌。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从企业经营、居民生活的角度,指出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另一方面又要求考生推断1月国家发改委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设置调控下限的政策的意图。引导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辩证思考原油价格下跌的影响。
哲学试题结合“工匠精神”要求考生理解思考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制造精品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确我国“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意义及其路径。
论述题要求考生论述改革为什么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通过改革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从而使考生运用经济基本概念、原理,解释既有概念内涵展开论证。
总之,政治、经济、哲学试题并不单纯考学生死记硬背能力,而是引导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现实,用所学知识来认识与解决问题。 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加强中外历史比较
??上海高考历史卷评析
今年是上海高考加一历史科命题的最后一年,命题组在深入贯彻“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凸显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引导中学历史素养的培养,更是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放在重要位置上,不仅为上海历史科高考的命题工作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圆满句号,而且继续引领上海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方向。
事实已经证明,包括高考命题工作在内的历史教育工作,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大而持久的。因此,深挖中国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外比较中凸显中华文化的长处,以求深层次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就成为今年上海历史科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一、引导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历史是什么?过去我们把历史看作“关于过去的知识”,而现在我们则把历史看作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因此,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记忆一大堆死的知识,而在于“知往鉴来”。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同样贯彻了这种理念。在问题的设置上,不仅仅考查学生“知道什么”,更着力于引导考生对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历史性思考。例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借助第26、24题的考查,让学生理解这些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第39题考查的全球化现象,是至今仍在进行着的“身边的历史”,通过高考试题推动学生关注这一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有利于他们日后能以更主动的态势来应对由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40题,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虽然是发生在几个世纪之前的历史,却代表了人类处理外部世界和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范例,对当今世界秩序的重建不乏现实意义。对历史问题的回顾,也即意味着对现实的思考。
二、注重对学科素养的考查
历史知识(事实性知识)、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过程性知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相辅相成地构建了历史学科素养的整体。在知识维度,我们一贯强调对核心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并且特别强调知识的“贯通”,即打通古今、打通中外、打通文史哲。在过程的维度,我们一贯强调突出历史思维的特性,特别是对“时空意识”、“证据意识”和“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如第1题、第4题考查了读地图的能力和有关时间术语的知识;第9题和第10题考查了时序感和空间感;第2题和第36题考查了对史料可靠性和权威性的辨析;第37题、第39题和第40题对表述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此外,今年的试题特别突出了“比较”这一历史思维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第31题和第40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今年的试卷特别强调在能力考查之外,体现出“立德树人”的社会功能。
三、发掘命题的育人功能
1.弘扬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各族同胞在长期的共存、交流、冲突中共同创造的。我们在试卷中设置了主题为“中华民族”的第37题,要求学生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论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同时多元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巩固多民族国家。
2.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外交的潜在价值
15世纪起,中国和欧洲国家先后出现了大规模的远航活动,即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在以往的史学体系中,往往强调后者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即助推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地理大发现又使欧洲人借助快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抢夺殖民地,最后,其结果,形成了以欧洲人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欧洲成了世界的中心。相比之下,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却没有为中国获取到即时的经济利益,错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机遇。其结果,不仅没有让中国保持住明朝初年领先于世界的地位,反而为近代的屈辱历史埋下了祸根。然而,海外华人却并不这样看问题。近年来,不少西方学者也对郑和下西洋的课题颇感兴趣,继以前提出“中国人率先发现澳洲”的观点后,又提出了郑和船队早于哥伦布船队发现美洲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变化已经清楚地展示,西方的理念和行事方式在构建世界秩序方面已经显示出局限性,片面追求价值观输出,动辄以武力打击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手段,带来的往往是更大的动荡。多元的世界呼唤着多元的理念和行事方式。基于这些考虑,命题组把“大航海时代”定为试卷中具有“翘尾巴”色彩的末尾大题,通过补充大量阅读材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引导学生深挖中国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的内涵,强调郑和船队实际上向世人提供了一个范例。这个范例,不仅成为当代中国推行和平外交的一笔财富,其所展示的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精神,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
3.彰显*
其一,弘扬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如第19题《马关条约》,表达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第35题漫画“在远东”,体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的重大贡献;第38题“租界见闻”,发掘乡土历史资源,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
其二,呈现中国人为追求国家富强的曲折历程。如第16、17、21题,第23题,第28题,分别体现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与改革开放时期,为追求民族独立、实现强国之梦所做的努力。
其三,倡导依法治国、追求平等的现代理念。如第36“罗马法”一题,展现了古罗人马依法治国、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第34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
4.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查
突出命题的情境设置与问题立意导向,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近几年来上海高考历史命题的一个重要思路。今年的第36题,以一个“问题意识”(古罗马的奴隶是否被排斥在对象法律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情境,引导考生通过对课外史料的分析,对教材的结论展开反思,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创新精神。此外,第39题,关于全球化这一当今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