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大一新生怎么转换专业及入学考试
华东理工大学大一新生怎么转换专业及入学考试
又一年新生入学季即将到来。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令人憧憬,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了解甚少,入学后渐渐发现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调剂志愿,心里带着几分“委屈”。但这些学生在转换专业时,受到考分、专业成绩、名额、时间等种种限制,很难如愿以偿。
针对这一状况,从去年开始,华东理工大学在招生录取中、新生进校后等多个时间段为新生提供多次机会,为新生开放网上自助交换专业系统,帮助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自由交换专业,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于专业志愿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搭建平台,自主交换专业
邱逸盛,2010年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偏爱理科的他被调剂到英语专业,学习备感压力。通过双向交换,小邱如愿转入应用物理学专业。转过专业之后,小邱感觉学习上得心应手了,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11门功课的平均分接近85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的专业思想理顺,学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从去年开始,华东理工大学试点为新生开放网上自助调换专业系统,为希望换专业的学生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帮助他们自由交换专业。
据了解,所谓“自由交换”专业,比如读药学专业的甲学生希望读化学工程,就读化学工程的乙学生希望读药学专业,那么甲乙两人就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专业交换,而不必考虑录取时的分数高低。如果甲喜欢乙的专业、乙喜欢丙的专业,丙喜欢丁的专业,丁喜欢甲的专业,这样四个学生可“车轮大转”达成各自的意向交换专业。
在其他高校的BBS论坛上,记者曾看到一些学生的抱怨:“学校要求学习成绩排名前10%的同学才能申请,还要在转专业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才有资格。这种情况下,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有机会,可那些因为不喜欢原专业而成绩较差的同学就被挡在了门外,可事实上他们更需要调整专业。”华东理工大学的创新尝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之道。
气理顺了,学起来才有劲
大学生转专业,为何“门槛”重重?有人说,这是担心学生盲目转专业,一窝蜂涌入“热门专业”,也不利于一些“冷门”的基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而华东理工大学认为,只要学校开动脑筋,贯彻“人才培养至上”的理念,给学生充分选择专业的机会,并不会给学校增加额外的负担。反而,内在的“气”理顺了,学生学起来更有劲,教学授课才真正能有效果。
采访中,华东理工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2010年自由交换专业的试点开始时,网络平台使用说明发放给新生后,有400多人报名。但是在新生开学入学周里,经过学校的专业教育,不少想换专业的学生发现,自己所在的专业前景广阔,打消了换专业的念头。取舍之间,实际参与专业交换的学生为45人,最后成功交换专业的人数为11人,约占有意愿进行专业交换人数的25%。而同时,所有新生都接受了一次专业思想教育。
不仅新生入学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华东理工大学在招生工作中就充分为学生考虑,比如针对理科考生被调剂到法学、旅游管理等文理兼收专业的情况,学校额外增加“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具有优势学科支撑的理工科专业招生数量,逐一通知符合条件的考生,无条件进行专业调整,充分优化了考生的专业选择,也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科专业的科学布局。
在学习过程中,学校为一、二年级学生提供第二次双向选择专业的机会。进入大三阶段学习时,还会提供第三次转换专业的机会,允许学生在机械、化工、信息、人文社科等学科大类内部调整专业。通过提供多次机会转换专业,让学生尽可能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专业特点匹配起来,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为良好的学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学生为本,提高办学质量
放宽学生转换专业的“门槛”,为学生提供多次机会调整专业,体现了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事实上也成为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于建国告诉记者,学生调换专业时的流动情况也是学校确定下年度专业招生人数的重要依据。如果某专业转出学生较多,说明该专业缺乏吸引力,学校会考虑在下年度减小该专业的招生规模,“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督促有关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及时转型。”
在于建国看来,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当前学校的学生教师比例与一流高校存在较大差距,生均实验室资源、图书配比等也相对不高。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舍得规模,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思想。“我们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于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