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西高考志愿什么时候填报,几号开始填报志愿
一、2022年江西高考志愿什么时候填报
2022年江西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及各个时间点总结
1、6月7号、8号全国高考
2、6月20号出招生计划
3、6月23号左右出各省排名
4、6月24-30号填报志愿
5、7月10号提前批开始录取
6、7月20号一本录取
7、7月30号二本录取,随后本科征集志愿录取
8、8月18号专科录取,随后专科征集志愿录取
下面是2021年江西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可参考!
批次 | 填报时间 | 备注 | |
集中填报 | 网上填报提前批本科军事类院校志愿 | 6月24日9时-6月25日17时 | 填报期间,允许对当次填报志愿修改1次 |
网上填报提前批非军事类本科、国家专项本科、第一批本科(含高校专项、综合评价、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地方专项、苏区专项志愿)、第二批本科(艺术类普通本科)、提前批高职(专科)、(高职)专科,三校生本科及高职院校志愿 | 6月29日9时-7月2日17时 | ||
征集志愿填报 | 提前批本科文理(含定向)网上征集志愿 | 7月11日9时-15时 | 提交后,不允许修改 |
提前批本科艺术单志愿第一次网上征集志愿 | 7月13日9时-15时 | ||
国家专项本科网上征集志愿 | 7月14日9时-15时 | ||
提前批本科艺术单志愿第二次网上征集志愿 | 7月16日9时-15时 | ||
提前批本科艺术类平行志愿(含苏区专项)征集;第一批本科文理(含地方专项、苏区专项)、预科、体育类网上征集志愿 | 7月21日9时-15时 | ||
第二批本科文理类(含预科)、体育类,三校生文理类本科网上征集志愿 | 7月28日9时-15时 | ||
艺术类普通批本科平行志愿、单志愿及三校生本科艺术类网上第一次征集志愿 | 7月29日9时-15时 | ||
第二批本科文理类(含预科)、体育类,三校生文理类本科第二次网上征集志愿 | 7月30日9时-15时 | ||
艺术类普通本科单志愿,三校生本科艺术类单志愿网上第二次征集志愿 | 8月1日9时-15时 | ||
提前批高职(专科),三校生高职艺术类网上征集志愿 | 8月3日9时-15时 | ||
高职(专科),三校生高职文理类、体育类网上征集志愿 | 8月7日9时-15时 | ||
高职(专科),三校生高职文理类、体育类网上第二次征集志愿 | 8月9日9时-15时 | ||
凡在上述时间未填报或未成功提交的,均认定为自动放弃该次志愿填报。 |
二、江西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指南
认识自我:重视兴趣和能力的评估
“兴趣比天才重要”“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人各有志”,这三句话分别对应兴趣、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在生涯规划中,我们常常提到兴趣、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匹配,即从“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想从事什么职业”三方面寻找到交集。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只有选择与自己类型相符的院校和专业,才有可能实现自身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填报志愿时,建议考生首先进行自我综合评估,从自身的学科特长、专业爱好、能力兴趣、性格特点以及身体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与自己的性格、特长、能力等相匹配的专业,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1)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2)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优势;
(3)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
(4)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动机等。
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科学定位,确立目标,规划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由于大多数考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各种工作的性质和具体内容不大了解,而且在这段时期,考生的个人兴趣还处在易波动的阶段,没有完全定性,对自己潜在的能力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考生和家长可参考一些科学的心理测验结果,比如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升学指导测验(专业选择测试)”,帮助考生了解自己潜在的专业兴趣和能力,并参考详尽的专业资料和其他相关信息,树立科学、理性的志愿填报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了解专业:关注专业内涵,综合考虑问题
在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了综合评估,确定职业方向后,就要对学业路线进行合理规划,开始“知彼”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专业的相关情况。
1.关注专业内涵
在选择专业志愿时,考生和家长常犯望“名”生义的错误,单从专业名称去理解专业内涵和就业方向。部分考生报考了不适合自己的“热门”专业,进入大学后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最终产生了厌学心理。此外,还有部分考生未充分研读专业要求,出现因身体条件不符合要求,导致未被院校录取、高分落榜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往往是因为考生和家长没有充分了解专业内涵,把握专业本质所造成的。所谓专业内涵,主要指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师资力量、就业及研究领域等。考生在了解专业内涵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专业名称:切莫望“名”生义
由于有些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面相对较宽,或处于交叉学科领域,仅从专业名称的字面意思很难准确定位专业的内涵和研究内容,一些专业看起来名称相似,但实际所学的内容却千差万别。建议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要透过专业名称去了解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就业方向等内容。
(2)培养目标:同一专业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
由于各所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有侧重,看起来名称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院校,其培养目标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了解专业时,还需把握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如同是新闻学专业,以财经为特色的院校侧重财经新闻方向,以外语为特色的院校侧重国际新闻方向,而以体育为特色的院校则侧重体育新闻方向。
(3)课程设置:专业具体学什么 :
从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可以基本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即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学习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会应用到哪些行业,有什么能力要求等。除了了解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外,考生和家长还应了解各专业的学习年限,比如,医学类专业一般需要学习5~8年。
(4)师资力量: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师资力量是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支撑,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一个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专业实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了解师资力量也是了解专业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5)培养模式:传统模式还是特殊模式(大类招生、试点班等)
目前,国内院校普遍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专业既定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合格后,向社会输送相应领域的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但也有部分院校在尝试大类招生、试点班、实验班等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特点是对学生进行宽口径、复合型的培养,让学生涉猎更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提升其综合能力。
(6)就业方向:了解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
考生和家长需注意,专业学习内容往往与职业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差别,喜欢所学的专业内容并不意味一定喜欢其职业工作内容,在选择专业时应充分了解拟选专业的就业方向、具体工作情况等。比如,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是设计院和房地产行业,工作内容主要是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加班却是常态。
(7)就业前景:与行业相关,也与院校实力相关
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专业的就业前景只与专业所属行业的状况相关。其实,专业的就业前景还与开设院校的综合实力有一定的关系,同一专业,不同院校的就业情况也不尽相同。此外,就业前景还与国家经济发展及战略布局有密切关系。因此,建议考生和家长应对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有前瞻性了解,同时还需了解拟报考院校专业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等情况。
2.避开专业选择的“误区”
误区⒈紧盯“热门”专业
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只要选择了“热门”专业,找工作就不用愁了,就业前景一片光明。事实上,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就业前景不一定被看好。所谓“热门”与“冷门”的定位不一定绝对,今天的“热门”专业或许在几年后趋于饱和,变成“冷门”专业;而今天的“冷门”专业或许几年后需求量变大,也可能变成“热门”专业。所以,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更理性地看待专业的“冷热”问题。
误区2:用录取分数高低评估专业
有些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大多有“绝不能浪费分数”的心理,认为只要分数达到了,就不能填报录取分数稍低的专业,否则就吃亏了。其实,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只能反映专业报考热度的高低,不能作为判断专业优劣的唯一参考标准,录取分数高的专业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专业。因此,选择专业需要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综合因素,而不单单以分数高低判断。
误区3:选择高薪职业对应的专业
虽然选择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选择以后工作的方向,但专业并不完全等同于职业,在大学读了什么样的专业,以后不一定就能从事与该专业相关的工作。此外,就同一专业而言,不同院校的专业实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就业前景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再者,高薪职业在不同行业内、不同的企业类别中,即使是同样的职位,待遇相差也较大。比如,同样是软件工程师,在500强企业和在小企业中工作,收入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不要盲目“推崇”高薪职业对应的专业。
此外,考生和家长还要正确看待就业率,认清就业率与就业前景、就业质量等的关系,科学利用就业率选择专业。
了解院校:根据确定的专业意向选择院校
在“知彼”的过程中,还有选择院校这一重要环节,考生除了认识专业外,还要根据确定的专业意向,了解院校的具体情况。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共计2000多所,类型多样,办学层次也较多,各院校特色鲜明,考生在选择时,应客观认识,理性选择。
1、根据特色定位院校
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根据专业意向选择合适的院校,这关系到考生选择的专业是否能拥有更好的人才培养条仵。很多院校都有自己传统的优势专业,如语言类、师范类、财经类、法律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医学类等专业都有所谓的“专门院校”,这类院校的专业性较强,有明显的行业优势,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考生可有针对性地列出意向性的院校名单。
2.梳理院校的基本情况
在划定院校范围后,就要具体了解院校的基本情况,如院校基本信息、招生政策、录取分数信息等。
(1) 院校基本信息:包括院校名称,院校类型,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办学水平,科研实力,开设专业,奖、贷、助学措施等。
(2)院校招生政策:包括《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加、降分政策等。
(3)院校录取分数信息:院校历年录取情况,如院校的调档线、实录线、平均分、实际招生人数以及各专业录取情况等。
3.避开院校选择的“误区”
误区1:只看录取分数选择院校
有些考生和家长在认识院校的过程中,很喜欢用分数去判断一所院校的实力,认为录取分数高的大学一定就是实力强的大学。其实,院校录取分数与其办学实力不一定相符。一般来说,录取分数的高低只反映该院校报考热度的高低,不能完全代表院校实力的强弱。院校录取分数高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该校的社会关注度高,也有可能与该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强、毕业生质量高、招生数量少等因素有关,还有可能是因为该校处在较好的地理位置而受到考生的青睐。因此,建议考生在认知院校时,不要单纯用录取分数去判断院校的实力,而要从院校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学科特色、招生数量等多方面去了解。
误区⒉一味追捧北京、上海等地区的院校
在选择院校时,有些考生倾向于选择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他们认为,只要考入这些大学,自己的眼界就会更加开搁,接触信息的速度会更快,以后找工作会更加容易,毕业后也可以直接留在当地工作。
对考生来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读大学,的确有着一些优势,但是,北京、上海等地区的院校竞争非常激烈,被录取的可能性就会随之降低。此外,这些地区虽然工作机会相对较多,但相比其他地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毕业后想在当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相对困难。
因此,建议考生在选择院校时,进行综合考虑,在一些因素相互冲突的情况下,更需要深思熟虑。
误区3:只根据大学排名选择院校
各类大学排行榜已成为一些考生和家长填报高考志愿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虽然大学排行榜对于高考志愿填报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我国的大学排行榜存在一些主体资质良莠不齐、评选目标不尽相同和评选标准自成体系等问题,大学排行榜提供的信息并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因此,仅仅依靠统计数字来断定院校的实力强弱是不科学的,还应对院校的情况进行综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