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考地理试卷答案解析,河北高考地理答案【word版本】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今年的试题非常接“地气”,题目似曾相识,却是与“众”不同,既能测量学生的长处,让所学知识有用,又能通过有效的区分拉开档次,让智者胜出。选用全国卷的省区越来越多,命题者一方面在接受教师评议,另一方面也在大众的期待中调整思路,往年我们常说“今年的试题较去年保持了稳定”,今年我要说,全国新课标I卷有了新的变化,一些特征鲜明就是今后命题的趋势。

一、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入命题者法眼,要关注特色主干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但这个圈儿定得太大了,教材内容基本都涉及到了。全卷涉及必修部分的考点主要有工业区位、产业转移、中心地理论、城市规划、外力作用、垂直地带性、气候、地形、农业、生物资源、摄影条件。与考纲相比,考查的比重很小,有的章节基本没有命题点或者通过某个选项插个边儿。现实中,考纲内容直接影响到一轮复*,时间与精力被众多考点所分散。当然我们也不能只是为考试而复*,尽管如此,我们完全可以舍弃一些,不重要的知识没必要挖得那样深,练得那样多。

笔者曾做过统计,连续五年(2011-2015)全国新课标I卷的主要考点(除去选修)有:

自然带(植被);正午太阳高度;位置;外力作用;天气;太阳辐射;水资源;水循环;水利工程;区域特征;气候-气温;气候-降水;气候;经线长度计算;河流;地形;等高线及应用。

就拿与重叠的考点??外力作用来看。所选区域都是渤海沿岸地区,都是围绕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命题。试题具体考查河流沉积与海浪侵蚀,涉及了一个58字的长概念;试题具体考查了海浪沉积,是以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为探讨主题,属于间接考查,同时注重了动与静的结合。两题命题特点相似,需要考生准确把握概念,明晰过程。

再如,高考对特色主干气候的考查。复*怎么投入都不为过。全卷考查气候的知识占12分,一是36题第(1)问,考查了茉莉生长的气候优势,属于农业区位分析;二是37题的第(1)问,考查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前者属于直接考查,需要具体到气温、降水和气候灾害;后者属于间接考查,需要宏观分析山脉走向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和山脉的相对高度影响下的垂直分异,不需要再具体分析气温和降水两要素。

复*建议:一轮复*中,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非主干考点处理上,一带而过,减少试题量;二轮复*围绕特色主干知识重点着力,特别是要以促进学生理解知识为主要目标。

二、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考查的重点放在文字上

图像是地理学的“语言”,地理命题离不开图,过去有的试题即使无图,也是无图考图,学生解决问题还是会用到图,主要考查学生头脑中的地图。另外,高考命题常常会出现一些新图,特别是一些变式图,会使师生耳目一新,无形中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图像教学始终是地理教学的重点,除了平时加强图的训练外,二轮复*还要专门设置图像能力提高的专题,甚至还要将考过的各类图归纳到一起,探讨各类图的判读方法。

分析近几年高考,图像考查这块已经发生了变化,识图难度在降低,大量的文字信息开始走入试卷,学生答题阅读量大增,在学科内综合题37题中文字材料达401字之多,我们想,命题者可能是在想办法帮助考生理解题意,却给考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试题的难度又使学生在考场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阅读。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高考命题的选材已摆脱传统束缚,可谓不拘一格。同时,也在说明,高考对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考查的要求在提高,重心开始由图像转向文字材料。的试题有三组试题,其中选择题两组24分,选修题一组10分,信息呈现都是文字材料。可谓字字珠玑,暗藏“分数”。学生边阅读边调运知识,解决问题需要时时回应材料。

复*建议: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字信息的解读能力,教师需要放手让学生去读材料,集中讲评试题时,要留给学生时间,不要代替学生阅读,要引导学生分析文字材料,集中展示,并相互补充。在学生解答综合题时,学生存在的问题是“意思明白,表达难”,也就是写不出关键词。究其原因是学生在阅读教材方面存在缺陷,这与我们教师新授课时忽视学生阅读教材有关。高考不考教材,但知识源于我们对教材的理解。

三、“富有变化”使试题具有“灵动”的特点

1.考查的空间区域不断转换

地理命题常立足区域,注重中国区域与世界区域的考查平衡,如36题、37题一定是一中一外。特别是宏观区域与微观区域的结合,常常关注临界区域与环境脆弱区域的考查,使空间考查的视角不断变化,试题变得灵动。从区域考查来看,全国新课标I卷涉及的主要区域有:珠三角、荷兰、华北、川西、广西、堪察加、长三角、青藏、我国沿海。相比较而言,中国区域考查多一些。在区域考查中,高考更倾向于微观视野,特点又有所不同,比如第一组题(1-3)涉及到区域的比较,第37题第(3)题就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近距离拍摄熊照片”,选择拍摄点表达理由。考查视角局限在河流沿岸、鲑鱼聚集、森林茂密的区域。

2.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

地理事物的分布具有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考查常着眼于分布的描述与原因分析。如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时间上,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空间上,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高考命题常将时间与空间要素融于题图信息中,试题因其变化彰显灵动。以选择题第一组题为例,空间上从“我国??陶瓷古国”到“景德镇??瓷都”,再到“广东佛山??陶瓷生产基地”,最后又回到景德镇。时间上,从明清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再到2003年。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一直存在,影响陶瓷产业的区位优势不断变化,使试题呈现清晰的探究脉落。就空间而言,试题又注重了水平与垂直的兼顾,第7-9题探讨的是水平方向的变化,第10-11题探讨的是垂直方向的变化。

3.考查静态特征与动态分析

地理事物的发展总是处于静态与动态之中。高考注重对地理过程的考查,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如分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可表达为:河流泥沙含量大;入海口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再如,分析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可表达为:大水漫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因蒸发旺盛,土壤中的盐份到地表集聚。全国新课I卷对地理过程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第7-9题上,很好地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贝壳堤与海岸线大致平行,是海浪沉积的结果,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体现了静态特征),才有利于贝壳类介壳的稳定堆积,有利于贝壳堤的形成。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体现了动态分析)。

复*建议:面对灵动性试题,要把握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同时注意考查区域是宏观视角还是微观视角,宏观考查就要选择宏观要素分析,微观考查就要选择微观要素分析,二者绝不可以混淆。

四、在问题探究中考查对知识的理解

地理命题在考查学生问题探究能力方面比较明显,选择题采取题组式命题,一拖二或三,即围绕同一组材料设置2-3小题,问题设置简单明了,考点相对单一,选项干扰性强,11道选择题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考查平衡。当考生对题材理解透彻,问题便很容易解决,解题关键是理解命题者意图,正确调运知识。综合题往往围绕同一主题,探究地理问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例如,试卷中的第36题,围绕茉莉花种植,探究广西横县的气候优势(宏观区域比较),围绕地形探究茉莉花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哪些优势(微观视野),然后从种植业规模扩大到花茶产业集聚,进一步分析茉莉花茶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探讨经验的可移植性问题。解题过程学生需要不断地调运知识和回应题材信息。与36题相比,37题的主题性不强,问题散点多,相互联系不紧密,探究的问题相对独立。

复*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一切有价值的材料,围绕同一主题,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进一步拓展题材,丰富考查信息,提出新问题,改编试题,以点带面,促进理解,提升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高考试卷是用来测量的,重视区分度,主要任务是为高校选拔人才;高考试卷也是用来教研的,它引领目标教学,能够改善研究者教的品质。试题都有良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只需要把我们想要的“营养”部分找出来。当然,找到的越多,减负的道路就越清晰。

2019年河北高考文综试卷答案解析,河北高考文综答案【word版本】

2019年河北高考文综难不难,河北文综试卷答案解析及难度系数点评分析

2019年河北高考文综卷难不难,河北文综难度系数及答案点评

2019年河北高考文综卷难度难不难,文综试卷真题答案解析(下载)

2019年河北高考文综试卷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字版)

2019年河北高考文综试卷真题答案解析及点评(WORD文字版)

2019年河北高考文综试卷难度偏低,文综试卷难度系数偏低

2019年河北高考文综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答案点评解析

2019年河北高考文综难度解析及文综试卷答案点评(word文字版下载)

2019年河北高考文综试卷答案word版本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