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首场新高考最迟举行 媒体解读配套方案(二)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综合素质评价】

  新高考中,决定小明能否被某高校录取,除了六科高考成绩,综合素质也算数,它由中学记录,录取时提供给高校参考,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并未说明如何参考。

  1、评什么

  综合素质评价有五方面

  小明的综合素质评价有五个方面: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每个方面有考察重点。如在思想品德方面,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

  2、怎么评

  评价要形成档案进行公示

  评价有五个程序: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每个程序都有要求,如写实记录由小明自己填写活动记录单,教师做指导;再如整理遴选在每学期末由教师指导小明进行。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小明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学校要进行公示,相关教师要签字确认。

  【解读】

  三科成绩计入高考通过等级淡化分数

  假如某省参加物理会考的考生有10万人,那么,成绩在前15000名就属于前15%的A等,其中第15000名的成绩就是物理A等的分数线。

  那么,等级又是如何计入高考分数?《意见》并没有说,按照上海实验方案,会考计入高考的三门科目,每门满分是70分,即A等70分,B等以后以一定分数递减,如果小明物理会考以90分获得A等,小张以80分获得A等,那么,他们计入高考成绩,都是70分。这也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目的:淡化分数。

  【观点】

  新高考五大看不懂

  昨天的配套方案公布后,业内人士也大呼“雾煞煞”!总的来说,新高考至少有五大“看不懂”。

  到底是减负还是增负?

  教育部昨日强调,这次改革努力减轻学生负担,论据是,成绩以等级呈现;现行高考是将高一、高二学习的内容一直带到高三“算总账”,三年中各门考试科目一直处于备考的过程中。改革后,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的会考安排在三年中完成,实现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可分散备考的门数,缩短备考持续时间。

  不过绝大多数人认为增负。新会考意味着从高一就要进入高考状态。此外,会考还允许考两次,这也就意味着加上六月份高考,某些考生要有七次“高考”。

  14门会考都是“高考状态”?

  改革后,会考地位扶摇直上,它的公平、公正变得更重要。有人说,一次高考,就已经弄得城市鸡飞狗跳:汽车不鸣笛,飞机要绕飞,警察全部上岗,爱心车队伺候,城管要抓禁噪,工地停工,真不敢想象以后一年有14门会考,要如何折腾。

  三门会考怎么选、文理是否不分?

  新高考中,考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来确定要把哪三门带入高考中,但是,高校什么时候把要求告诉学生?学生是不是高一就要决定报考哪所高校?全国所有大学、所有系的招考要求是哪3门会考要求?6门会考,任取其中3门,可以计算一下排列组合是多少种?不同组合的成绩含金量如何衡量?估计最后还会以文理来分,所以有人说,新高考宣称的“文理不分”似乎不现实。

  综合素质评价会不会成为鸡肋?

  综合素质评价中,如何把素质量化?也是难点,有人说,中考的综合素质评价已是前车之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中招时也就走走场。

  到了高三可专攻语数英?

  虽然每学年会考多少科,都有规定,譬如,高三考六门左右,但是,“聪明”的学校会在高一、高二结束完除语数英之外的会考,并把艺术等这类可自行组织放在高三,那么,高三就专攻语数英。如果这样行得通的话,那么,高三就专上语数英,学校中除语数英以外科目的教师的需求将大为缩减。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