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排名(王牌+重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牌重点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包含3个专业方向)、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等,具体专业名单请参考以下表格。
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排名(王牌+重点)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包含3个专业方向)、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生物医学工程.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
序号 | 专业名称 | 级别 |
1 | 通信工程 | 国家级 |
2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国家级 |
3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国家级 |
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国家级 |
5 |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 国家级 |
6 | 工业工程 | 国家级 |
7 | 金融学 | 国家级 |
8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国家级 |
9 | 德语 | 国家级 |
10 | 车辆工程 | 国家级 |
11 | 土木工程 | 国家级 |
12 |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 国家级 |
13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国家级 |
14 | 核物理 | 国家级 |
15 | 视觉传达设计 | 国家级 |
16 | 化学 | 国家级 |
17 | 环境工程 | 国家级 |
北京市级
序号 | 专业名称 | 级别 |
1 | 工程管理 | 北京市级 |
2 | 经济统计学 | 北京市级 |
3 | 统计学 | 北京市级 |
4 | 经济学 | 北京市级 |
5 | 安全工程 | 北京市级 |
6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北京市级 |
7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北京市级 |
8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北京市级 |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云南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并经过两次调整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所在地北京,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愿景目标。
近年来,学校着力提升办学境界和格局,大力促进空天信融合发展的学科态势,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研创新转型发展,务实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和民生改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综合办学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确立了“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现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74个本科专业,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医工结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社会科学总论六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全球前1‰,在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连续第三年蝉联世界第一。
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4266人,其中专任教师2368人。专任教师中,72.5%具有高级职称,86.64%具有博士学位。汇聚了26位两院院士、63位“*奖励计划”教授、59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位“*”领军人才、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杰出人才和74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位“*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人才。人才队伍中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