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编辑:李老师高考志愿助手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家如梦方醒,原来西方的企业管理不是万能的。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亨达作为一个拥有27年发展历史的民族企业,我们愈发感到,导入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基业长青”,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企业之责任

  企业家作为社会公民中的特殊分子,具有不可取代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企业同样具有社会责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其中的责任之一。

  事实上,中国的企业缺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也让中国企业的品牌略显单薄,让中国的企业在管理理念上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也让中国的企业开始审视自己的企业管理理念。而日本管理界存在的普遍现象,即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更值得中国的企业反思。

  以讲究“人为本、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能够传承至今,自有道理。但不可否认,如今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我们更多地是给予了文字上的表象记载,传于“形”但没有承于“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有物,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之体现,对此,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去传承与发扬,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企业也不例外。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就要将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对企业来讲,在对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当中,能够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形成企业独特的软实力。

发展之趋势

  众所周知,三流企业做项目,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

  以中华文化为背景创立的企业,本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但人性化管理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力量长久,但表面上看起来柔弱,这也使得想在短期内赚最多的钱的企业不注重信用与长期利益,这样的企业可能会在短期内能做强做大,但做这样的企业是缺少文化根基的,企业的软实力自然也是薄弱的,不可能走多远。如今很多企业都注意到这一点,并以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来弥补,但金融危机把被神化的西方企业管理模式之弊端暴露无遗,也让中国企业在管理模式找寻上乱了方寸。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精辟地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我对此延伸开就是,中国企业要想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想让其扎根长久,就要让这种文化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

  德鲁克还曾讲到,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增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足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曾经我们提到过文化兴国,其实,文化兴国亦兴企,因为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办法,因为企业是靠人来经营的,而注重智慧与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人本思想则有效地凝聚了人的向心力。这正是中国企业所缺失的。

  而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讲,深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植,还可以突显企业的民族特色,

融入之选择

  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即对内要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与团队合作精神,且同外部建立合作与竞争的“双赢”局面。具备“凝聚”与“兼容”之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助推企业达到这种境界的最有力推手。

  但企业在进行传统文化导入时应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让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会改变,但时代在发展,所以,企业在将传统文化植入到企业文化中时,要与时俱进,而不拘于固有形式。所以,企业在筛选传统文化元素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所处的行业特点,着重从消费者的偏好中找答案,以此搭建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切合点。

  不可置否,中国的企业,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占成大比例的,甚至很多企业家对自己喜好的文化即强加为企业的文化,殊不知,不适合自身企业的文化很容易将企业带入进退两难的死穴。所以,企业家不能影响企业文化,要以企业自身的发展与现状,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

  历史早已证明: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必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比翼齐飞,企业同样如此。所以,我们在定为“亨达传统文化启蒙年”,并作出了中长期规划。我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导入,亨达会走的更好、更远。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